文化传播视角下辜鸿铭英译儒经的翻译策略*

2011-08-15 00:44:50刚,冯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辜鸿铭译作中庸

姚 刚,冯 婕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一、引言

辜鸿铭(1858-1927),是活跃在清末民初的著名文化人物,与严复,林纾齐名,并称“福建三杰”。与严复和林纾不同的是,辜鸿铭热衷于中学西译,用西文阐述中华思想文化,在将儒家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更加推崇儒家文化的济世理念,在西学东渐盛行的时代独树一帜,赢得了西方民众的尊敬,可谓是当时时代文化界里的一朵奇葩。辜鸿铭(以下称辜氏)用自己创新性的翻译实践“打破了由传教士,汉学家垄断中学西渐,制造中国形象的局面”,为国人赢得了对自身传统文化自主阐释的话语权,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辜氏的翻译活动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许多无奈。反思30年的发展,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带来的教训。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还应当重视文化建设,达到二者的平衡发展。能否提升和强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在建构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当前必须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

文化传播,从传播学角度上讲,主要探讨传播过程,传播行为,传播意识和传播关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对目的语和来源语的不同语言文字的精通和对两国文化精髓的深刻把握可以起到促进沟通,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桥梁作用。

二、辜鸿铭的儒经翻译及其创新翻译策略

辜鸿铭一生主要翻译了三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分别为《论语》《中庸》和《大学》。其中《论语》译本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中庸》译本1904年刊载于《日本邮报》,1906年由上海英文《文汇报》社首版;《大学》译本1915年由上海英文《文汇报》社出版,其中以《中庸》译本流行最广,被多位名家收入所编文集当中;《中庸》译本1908年的伦敦单行本至1928年间重新刊印达四次,说明辜氏儒经译本在国外读者中很受欢迎,俨然成了西方人眼中中国儒学的权威。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广受欢迎的辜译儒经在问世之初却招来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批评。

王国维认为辜氏《中庸》译本“大病”有二,“小误”若干。其之大病者,一在于用空虚广莫之语翻译儒学概念,导致“古人之说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肤廓耳”;二在于“用西洋之形而上学释此书”,解释过度,流于附会。“前病失之于减古书之意义,而后者失之于增古书之意义。吾人之译古书,如其量而止则可矣,或失之减,或失之增,虽为病不同,同一不忠于古人而已矣。”

王国维追求学术独立,主张为学术而学术。以此背景而论,以上评价算是中肯。在绝对忠实于原作这一标准的认识上辜氏与王氏有不同看法。不同于王氏纯粹学术论点,辜氏翻译充满对当时社会人文以及政治现状的深切关怀。有感于西学与中学相互冲击大潮中,中华文化之话语权缺失的现状,辜氏毅然拿起翻译的思想武器,向主宰歪曲东方文化形象的西方汉学家发起攻击。他以游学欧洲数十载,“精于别国语言,遂于西学西政”的优势,以及多年对传统经史子集等儒家经典的钻研,坚信中华文化是具有济世价值的先进文明,儒家文化是当前世界由物质文明泛滥引起的风起云涌各种争端的终极解决方法。他勇敢地举起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为沉寂的东方文明发出自己捍卫的声音。

(一)辜鸿铭的创新性儒经翻译策略

辜鸿铭从传播中华思想文化的角度出发,竭力降低异域读者的理解难度和认知障碍,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中华儒家文化的精髓呈现在西方民众面前。一方面辜氏大量类比西方文话符号,让西人在自己的符号体系中了解儒经思想的博大精深与经世价值;另一方面在不失儒经精要前提下不惜损失传统的精准翻译原则,主动逢迎西方民众,力求易于西人对东方文明形成可感知的认知。

西方优越物质文明催生出骄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加上如阿历克斯.克劳斯,阿瑟.史密斯等所谓东方学家有意丑化东方文明言论的影响,西方民众接触到的东方形象都是落后,野蛮和愚昧和急需西方来拯救和开化的。辜氏对此进行过辛辣回击:“…东方的孔子与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没有什么不同,倒是同属西方的学者理雅各博士与阿瑟.史密斯牧师之间,让人感到巨大的差别。”辜氏看来,东方的儒家之道与西方的哲人之理没有本质差别,正所谓“道不远人,中西固无二道也。”辜氏相信儒家思想之道与西方的文学哲学巨人之道都可以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经世之道,儒学的地位值得西人尊重,同样值得西人信仰。这正是为什么辜氏在翻译《中庸》译本时频繁引用《圣经》、歌德、莎士比亚、爱默生、以及卡莱尔、康德、托尔斯泰、弥尔顿等西方重要文化符号的原因。

辜氏在翻译儒经过程中,重视译本概念对西人的文化亲近性。他使用西人熟悉的概念阐释儒家概念,以求西人可以在自己的概念体系里借助对自我文化概念的认知来解读代表东方文化制高点的儒家学说。比如辜氏在翻译儒家概念时将“天”译作“God” ,“教”译作“religion” ,“圣人”译作“saint”,“诚”译作“truth”。这些概念以精确论之,都难逃责难。东方儒学里的“天”跟西方宗教中的“God”明显有别;“儒教”的“教”也明显是强调“教化”而非宗教,但以超越宗教界限的格义理论(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的跨宗教流派的阐释理论,如对等比较儒学孔孟,基督上帝和佛教佛陀相似之处)解释,也不难发现这些概念的相通之处,反映出辜氏自己对儒学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对儒学堪比西方宗教的济世地位的推崇。类似地,在诠释东方重要文化人物时,辜氏将《论语》中的孔圣弟子颜回比作西方《圣经》中的圣约翰,反过来,也把我国的贤人周公比成中国历史上的摩西和梭罗,也是辜氏创造性运用文化亲近概念的例证。

(二)辜鸿铭的儒经翻译及其文化传播作用

文化传播作用就翻译活动而言是指译作经过出版发行,读者群体中形成的对译作内容的反响以及读者对译者和译作做出的各种评价。它反映译者借助译作向目标读者群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效能和效果,是评价翻译这一文化传播活动成败的重要参考之一。

从目前可查的资料中,虽然不能完全掌握当时西方读者对辜氏儒经译本的全部评价,也不能判断西方民众是否体会到辜氏“中西固无二道”的良苦用心;但从其译本刊行的次数和发行的数量,辜氏译本在西方读者群体中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儒学典籍经辜氏的传播,在世界文化群落里开始放射出独特的光辉。林语堂将辜译《中庸》分别收录在列入“世界名著文库”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和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两个集子里,台湾中国文化复兴委员会也在其编选的《英译四书》中收录了辜氏《中庸》译本。英国著名小说家兼剧作家Maugham在1922年的On a Chinese Screen(《中国剪影》)中称辜氏为中国最大的儒学权威,可见辜氏儒经译本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巨大影响力,辜氏的儒经翻译对中华文化传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三、结语

面对封建政治经济体制逐渐走向解体,中华传统文化于社会变革中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辜氏不惧背负文化保守主义的名声,毅然投身传统儒经的英译实践。他热情宣扬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通俗易懂地向西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消除了西人对东方文明的误解,树立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形象,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东方文明赢得了尊重。作为中国儒经英译实践第一人,辜氏开创性的翻译策略为我国后来的典籍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辜氏的翻译理论也成为我国翻译理论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和优秀文化的推广传播成为当前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绝好时机。辜氏儒经翻译的探索性实践及其在探索中表现出的坚持与勇气对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播事业都具有重要启示。

[1]威尔伯·施拉姆,威谦·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2]王辉.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3]王辉.辜鸿铭英译儒经的文化用心——兼评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J].外国语言文学,2006,(3).

[4]黄兴涛.文化怪才辜鸿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J].学衡,1925.

[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黄兴涛.旷世怪杰:名人笔下的辜鸿铭,辜鸿铭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8]史宗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创造性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08.7.1,16:20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66895/10065256.html.

[9]Maugham W.Somerset.On a Chinese Screen[M].London:Heinemann 1922.

[10]Lin,Yutang.The Wisdom of Confucius[M].New York:Random House 1938.

[11]Lin Yutang.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M].New York:Random House 1942.

[12]Ku Hung-ming.The Universal Order,or Conduct of Life[M].Shanghai:The Shanghai Mercury Ltd.,1906.

[13]Ku Hung-ming.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y and Walsh,Ltd.,1898.

猜你喜欢
辜鸿铭译作中庸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18
中庸自明
what用法大搜索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Chinese Televisio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