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多元思维能力就是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多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应用来解决问题。由于它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突破了传统思维的单元性、二元性,因而更具有创造力,更能有效地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对内因现代化转型连同转型所带来的分解、裂变和混乱效应,对外如何应对国际各类人权问题、军备发展、跨国干预以保证中国的安全和崛起。
数千年来一直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而闪烁着光辉。然而,在近代的100多年中,中国也受尽了列强的侮辱。中国的这种荣光和耻辱使中国对于自己重获先前显赫荣光的复兴渴求,雪洗鸦片战争后百年民族耻辱有着强烈的意愿。在20世纪末中国关于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中提出(1)在建国100周年的21世纪中叶(2049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2)在21世纪末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见在1997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上所做的报告)
然而,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国力的增强势必会引起他国的紧张,进而会采取围堵、打压等反制措施。中国周边形势的复杂性,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的纠结,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需求、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的渴望,需要中国有一群具备多元思维能力、有前瞻性、有深邃的历史纵深观、有全球战略性眼光的人士来化解、平息中国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纷争,困惑与猜疑。
为此,中国需要一批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的具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长远发展付出大智慧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培养方法和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环节。
大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场所,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的始发点,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进行实践检验的场所,是青年学习治国安邦之学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教育是塑造人格、追求自我生命意义、改变人类未来命运的过程。大学的读书已不仅仅是狭义的读书,而是一种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革命因素囊括在其中的。因此,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然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沦为“高等职业教育”。割裂的文理分科,急功近利地培养模式,让学生逐渐成为工业化大生产中的一种使用工具。用标准化式的中小学考试模式训练出的学生思维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单元思维或二元思维,简单、僵化的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的自我的心态,阻碍了中国创造性人才的培育与成长。也将会阻碍中国的21世纪战略目标的实施和执行。
建国后高校院系的调整,将原本文理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人为地重新排列组合,分别构造出以文理科基础科学为主导的大学和以工学、农学、医学等应用型学科为主导的大学。从而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科学人才,这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但从长期来看高校文理分科必然会使更多的学生变成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思想的空心人,或者是空有人文思想而没有现实技术的边缘人,这样的人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素养薄弱、思维方式狭窄是无法担负起使中国人进步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代需求下,这将严重阻碍我国与他国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互相有效沟通、交流和自我发展。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回忆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特别提到:“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跨学科的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他倡导的六艺 :“礼、乐 、射、御、书 、数”既有骑马、射箭等军事技术,又有“礼、乐、书、数”的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而经他整理研究过的《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这六经是可以小则教化人心、修己安人,大则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见,培养跨学科的人才是造就具有多元思维能力、有宏观的文化视野、学贯中西、文理兼通和优美人文情感的人才必经之路。更是培养新一代具有战略眼光的战略思想家、领导者的必经之路。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足够多的了解,对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有足够多的包容度。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足够多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说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和不同的文明国家和平对话交流,同时,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才能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减少中国和平发展的阻力。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帮助学生采用各学科的知识构建逻辑,加深人文知识和专业技术层知识的底蕴、促进学生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教育的始终。多学科的融合将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谱系,掌握多元的思维方法,提升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通识教育不仅是培养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也是塑造人格、实现自我追求、自我完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大学四年随时面临着妥协、受挫,面临着求职、升学、出国的困扰,面临着为一纸文凭并藉此谋取一个好的社会职位的现状。“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如何保持自己的志向、理想不会被剥夺,梦想不会被泯灭,如何从为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付出的最大努力和奉献中,获得人格的训练,学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克服一切外在的阻碍,享受自己心灵的成长。不以位优而骄奢,不以贫贱而自弃。,愿意服务于社会、回报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的人文情怀和优美情感的发展,做一个有追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行政化下,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并不高效的行政体系运转,不但学术成为行政的附庸,大学老师也成为行政化流水线上的一员,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的老师还有多少时间致力于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编制、校长系主任还有多少精力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善、学科专业的布局调整?培养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需要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科研机制、教学活动、智力服务,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交叉教育,实施各学科专业资源共享,解放教师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敢于批判、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问题即思维的疑难和矛盾,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牛顿正是从观察到苹果落地这个事实开始提出了疑问,并最终导致了一个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多元思维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而,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教师活跃在育人的第一线,不仅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良好的师风、做人的品质、高水平的教学、深邃的知识底蕴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多元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教育观念、教学艺术,需要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单项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化向思维个性化转变,由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到塑造人的心灵,变革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系统性的案例教学和对案例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反思、对各种资料的吸收、归纳及批判、从中不断获得多元的观点和方法,并把这种多元的观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这对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极有帮助。
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在教学组织模式中改变目前“灌输—记忆”过于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从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认知与思维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为主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思想魅力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训练等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激发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兴奋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去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与众人的沟通、交流、辩论、思考中最大限度地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探究创新,领悟多元思维方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创造性的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不断得以提高和发展。
将专业技术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将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即能满足学生根据就业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又能完善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今后的深造打下夯实的基础。
专业技术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理科基础和科学素养,为以后从事技术开发、科学探究奠定基础。而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则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中,有针对性的融合西方的文化文明与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让学生多读文史和基础科学,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汲取智慧,同样也注重了人的素质发展本身。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悟到人生真谛,明白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比如学习传统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化为我们的内在价值,再比如传统里的畏天、敬天、祀天的传统可以让人明白人与社会如何整合、人与自然如何维持和谐的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客观地研究了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能够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儒家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之,新的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创造性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