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第二课堂建设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1-08-15 00:44:50邓映辉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社团创新能力

邓映辉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和使命。如何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作为创新性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在得心应手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新问题,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创新。笔者就自己工作的学院围绕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主动对接第一课堂,构建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课堂活动是就相对于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通常指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所学正规课程之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进行的各种活动。第二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社团沙龙活动以及活动课等内容。其知识性从横向看,比第一课堂宽,从纵向看比第一课堂深,尤其是它寓学于乐、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很适合大学生的特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只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实现的,要把第二课堂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使创新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事实上,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本学科专业的理论教育,缺乏足够的人文基础、交叉学科和社会知识的教育,知识主导型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在实践中寻找实例,学生对所学知识就可能提不起兴趣,也可能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考,或者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所学内容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会养成学生不求甚解的坏习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已逐渐被视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阵地,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才干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有可能遇到新的挑战,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课题创造条件。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综合与深化,在实践与创新活动中提升知识,增长才干,为素质拓展及实现创新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化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在健全人格、完善个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环境,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

笔者所在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理工科特色的省属重点高校的文科类学院,学院充分依托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种竞赛和学校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身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学院坚持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常年开办“博学沙龙”,每年邀请一批国内外学术大师和知名校友为师生作学术报告或人文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事实证明,实践活动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进取精神。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宽了空间,开辟了新视角,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锻炼和提高自我的大舞台。

三、抓好第二课堂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锻炼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展的主线,第二课堂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过程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新的乐趣,实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

1.注重发挥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团委、学生会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群团组织,也是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强有力保障。笔者所在学院通过以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基金为依托,吸引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打造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众多的机会。

近年来,大学生的生存能力频频遭受质疑,不少社会人士和专家忧心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低下,无法挑起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诚然,大学生有其不足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自主自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并日益体现出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明白社会生存的压力与成就,笔者所在学院团委、学生会连续多年举办“大学生社会生存大挑战”活动,活动受到了社会人士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生存大挑战,挑战的是什么?挑战的是自信,是勇敢,是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劳动者的宣誓。参赛者步出校门、走上街头。他们,以前绝大多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今天,他们面临着从未经历过的饥饿、劳累、遭质疑、被拒绝……但是他们一一克服,不仅养活自己,而且收获良多。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没有这次“挑战”的机会,大家不会看到烈日下挥舞着铁锹铲沙工中有我们的身影;如果没有这次“挑战”的机会,我们不会亲身体验良好的信誉是我们创业的基石;如果没有这次“挑战”的机会,我们是不是还会如此深刻体验到父母养家的艰辛……?切身体验,胜过无数说教。活动,只是过程;收获,早已超过活动本身。

2.将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自2006年秋季全国高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以来,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学院承担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改革与突破,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思政课打造成了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在实践中体现,要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就是抓实践环节,因为实践才是理论之源、学习之基、真理之门。在辛亥革命博物馆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学校餐厅义务劳动体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走出校门到工农群众中调研,以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这些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想效果,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书本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此外,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实地调研,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将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培养方案中,可将第二课堂教学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内容应涵盖思想政治和修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选修课则通过参加有规范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各种训练,各类竞技比赛等活动完成。

3.高度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的学生社团,是广大青年学生为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爱好、特长而志愿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社团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

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如:高校有关部门对学生社团的作用还认识不足,社团活动方式还比较单调,社团活动的管理体制还不很健全,社团活动的场所、经费还得不到保证等。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高校的党团组织和管理部门就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社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出现的困难,引导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高校按照“加强引导、规范管理、鼓励创新、打造品牌”的原则,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从而构建多样化的学生课外活动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既是第一课堂向实践环节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也是第二课堂的有机载体。

4.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课外的实践和科技活动提供保障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开展的途径也很多,高校应搭建活动平台,提供物质支持,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一般而言,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可由学习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组成,如举行各种科技学术报告会和人文学术报告会,使学生在增长和积累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渗透与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唤醒其创新意识。学校还可组织实践类的课外活动,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由学校组织一批科研课题,或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指导教师不断地引导、把握、修正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启迪思维、触类旁通,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其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学校还可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在学校竞赛的基础上组队参加地区性及全国性的科技竞赛,这些活动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与。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社会考察、科技咨询开发等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个人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创新研究实践,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每两年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形成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天地是非常广阔的。高校一定要牢牢占领第二课堂这个阵地,抓住“育人”这个办学的根本,紧紧把握“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上。

[1]王英全.谈“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及育人作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韩建华.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潘龙萍.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第二课堂拓展与深化的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9).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社团创新能力
缤纷社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