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堂
(武钢党校管院 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81)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伟大的民族,这个伟大不仅在于勤劳,更在于肯学善思。正是勤劳和肯学善思,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创造了伟大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并创造了世界唯一的一个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伟大,得力于中华民族创造的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演变成为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紧密相联。只学不思越学越糊涂;只思不学思了也白思。“学”和“思”内容深刻,含意深远。
“学”字的繁体为“学”。一个“学”字包含着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学问。
学字的底部是“子”。子字的含义在词典中有十一种之多。学字何以用子字作为支撑。其一,子作为人称,在古代,不是谁都可以称之为子的,只有著书立说代表一个流派的人才能称之为子。如孔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等。学问、学术是由他们开先河,由他们来支撑,由他们来传承的。学就是要向他们学。其二,子是小的意思,学要从小学起,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从小要打好学的基础,也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学要从小事学起,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学习的东西,每个人身上的一小点,聚沙成塔,积聚起来就是大收获,集腋成裘,就能形成大学问。学由小开始,从小起步。其三,子是一个中国的时间概念,子时是23点到1点。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在中国的十二个时辰单位中,子时既是一天的结束,也是一天的开始。子时即意味着结束,更意味着开始。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为晚,因为上一轮的结束同时也就是下一轮的开始,学习的关键是要开始学。
学字的上部有左中右三块。简化的学将它变为三点,其实,“学”字的要义和精髓就在这三块。第一块,“学”字的左边是“习”字。中国的传统左手为大,习是学的首要。因为有许多东西仅靠“照葫芦画瓢”的、生搬硬套的死学是不行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会适得其反。怎么去学?学的要义就在于习,古人曰:“学而时习之”,为什么要习?因为“温故而知新”。学来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温习、去思考、去感受、去消化,才能变为自己的,才能真正掌握规律,进而举一反三,也就是“知新”或自新。第二块,“学”字的右边是一个“反习”。所谓反习,是要翻过来倒过去的反复的习和反面的东西也要习,这是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世界永恒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学也就永无止境,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反复的学习,才有深刻的领会和领悟。浅尝辄止,则会不得要领。反面的东西也要习,一是对对立面要了解和认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正确的判断;否则,自说自话显得苍白无力,文不对题也就难有说服力的。二是对错误的教训要总结和反思。人的一生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会有“走麦城”的失误。人们往往在嘴上讲得多的是辉煌,而内心深处最深刻、最懊悔的是失误。但辉煌是昨天取得的成绩,今天的当务之急是要面对现存问题,在纠正以往的错误,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争取更大的成绩。反习是学的重要方法和内容。第三块,“学”字的中间是“爻”字,爻是学的精髓。《易·系辞下》中有:“道有变动,故曰爻”。也就是联系、运动、变化、生成、发展谓之“爻”。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生成万事万物。学不是孤立的学,而是在联系中学;学不单是学,学是为了促进发展而学,即学有所获。不是死读书,而是活学习。“爻”字有两个“×”构成。爻是学的精髓,就在于“爻”字有两个“×”,而不是一个“×”。错为“×”,两个“×”就是两个错,就是两个否定。两个“×”既可以是错上加错,也可以是错了的错了就是对了,所谓负负得正。不会学的人,一条道走到黑,闯了南墙不回头,顽冥不化;会学的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在否定之否定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学”字的中部是“冖”。“冖”可看作是一个变形的、拉宽的门。学有入门和破门的需要。要入门,是因为学既是有规律的也是有窍门的。因此学有人的引导是可以少走弯路的,基础的共同的东西是可以也需要教授的。要有由师傅引进门这个基础,才有修行在个人的发展。正因如此,在中国是讲究尊师重道的。要入门,还是因为入门有了一定的基础,才知道其中的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玄妙之处,才会有学的兴趣,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但这个门是变形的、拓宽了的门。就是不要局限于狭隘的门户之见,要拓宽视野和思路,借鉴其他门户的东西来丰富自己,扩充自己的学识。最终破门而出,创立新的门户,开拓新的学术领域,成为大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子”。
一个“学”字奥妙无穷。
“思”字,可以从思什么和怎么思来联想。
古人对思什么有深刻的说明。思要用心来思,“心”字有三点,古人有“三思”之说。《荀子·法行》:“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三思”是少思长,老思死,有思穷。说的是不同阶段思的内容有不同。“思”字共计有九笔,古人提出有“九思”。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人处世的前提——视思明,听思聪。先看先听,看得明白,分清是非曲直;听得聪明,获取真知灼见。第二部分是为人的要求——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处变不惊,潇洒自如;谦虚谨慎,恭敬有礼;忠厚坦诚,言行一致;敬重事业,认真负责。第三部分是处世的态度——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有疑惑的时候要多方求问,不要放任自流;在愤怒的时候要想到后患,不可意气用事;得利益的时候要坚守道义,不能见利忘义。“三思”和“九思”都是告诉我们思什么。
“思”字,拆解开来十口心。怎么思有十个口,即十个关节点:要思,联系,发展,明确问题,确定方向,找到方法,由原因结果到必然性偶然性,由必然性偶然性到可能性现实性,由可能性现实性到形式内容,由形式内容到现象本质。十个关节点分为四个层面,要思、为什么思、思什么、怎么思。
第一,思的前提是要思。“我思故我在”。人是真正会思的高级动物,真正会思是一种理性的思、深刻的思、能够把握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的思。人在动物界中的优势,归根到底是思的优势。人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行动的,人要思和在思中才体现出人的存在。人如果不思就只是“行尸走肉”,如果不会思或思发生混乱就是废人一个。怎么思?思的前提是要思,如果不思就没有思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怎么思的问题,思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第二,思的基础是联系和发展。为什么要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夜有所梦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思是世有所变。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产生新的变化而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变化和新的事物影响着人的生存,引起人的思,新的变化和新的事物就是思的根源。怎么思?就是追本溯源。思本源所在的地方——空间,时候——时间。上下四方谓之宇即空间,古往今来谓之宙即时间。思就要探求上下四方的关系即联系,古往今来的过程即发展。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思,才可能思明白。是联系和发展形成的变化引起人的思,因此人的思必须以联系和发展为基础来追本溯源。
第三,思的指向是明确问题,确定方向,找到方法。究竟思什么?思有三大指向:是什么——明确问题,要怎样——确定方向,怎么办——找到方法。思的第一个指向是是什么的问题,就是明确思的对象。只有首先找到问题,确定问题,才能围绕问题开始思是什么。探寻是什么是思的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是思最大的问题,也是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思的第二个指向是要怎样的问题,就是确定方向。在探寻是什么之后,就要知晓会怎样。思从是什么开始,思的直接目的是要知晓会怎样。只有知晓会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决定要怎样。思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个指向和第二个指向,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或者说把问题思清楚。但第一个指向和第二个指向绝不是思的全部内容,因为回答了为什么,或者说把问题思清楚了,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怎么办,也就是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思的第三个指向是怎么办,就是找到方法。认识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找到方法是思的最终目的。方法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方法隐藏在实践中,只有想办法、思办法,才能找到办法,才会有办法。思办法就是不断地去比较、分析和总结。有了办法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第四,思的过程是由原因结果到必然性偶然性,再由由必然性偶然性到可能性现实性,进而由可能性现实性到形式内容,最后由形式内容到现象本质的四个阶段。怎么思?思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由原因结果到必然性偶然性,人碰到问题开始思,从为什么即原因和怎么样即结果起步,思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中透过偶然性发现必然性,揭示真实的因果关系;第二阶段再由由必然性偶然性到可能性现实性,在必然性中区分可能性和现实性,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第三阶段进而由可能性现实性到形式内容,在现实性中把握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四阶段最后由形式内容到现象本质,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对事物联系发展的规律的把握。思最终是要把握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明确问题、确定方向、找到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才能学有所得;在思中学,才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