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探析

2011-08-15 00:47:51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亲密关系大学生

钱 敏 金 矛

(1.武汉治金管理干部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2.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消极方面的问题,使人们感到有很多不适应,从而产生不幸福的感觉。某种意义说,这种不幸福的感觉都可以归因幸福观偏离所致。这些社会上的问题必然会反映到大学生中来,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是学校十分重要的任务。

1 大学生幸福观缺失的表现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有着正确或较正确的幸福观,但不容质疑,由于种种因素的负面效应,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缺失现象。

1.1 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追求物质享乐是人的本能,也是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分的追求是十分有害的。当今部分大学生不太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仍感觉物质生活水平差,有了的还要更好,没有的总想得到,如得不到就感到不幸福。

1.2 攀比现象严重

如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总拿国外的先进水平与中国比,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在同学之间,比穿着打扮、比吃喝玩乐、比交友恋爱、比摩登时尚等。

1.3 经不起挫折

不论是生活学习或交友或家庭的不幸,一遇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感到不幸的事总是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轻者逃课迟到早退,重者走向极端。

1.4 以我为中心,不想受到任何约束

有一些人在他身上没有幸福二字存在,对亲情友情,对组织纪律置若罔闻,稍有一点“犯上”,横加指责,有时拳脚相加,有的对父母兄弟也是如此。

1.5 对未来缺乏信心

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主观上不积极努力向上,对社会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总觉得自己不能融入集体和社会,感到前途渺茫。

1.6 怀旧心理太浓

感到以前比现在好,过去虽然苦,但社会风气比现在好;过去大学生就业是分配,是金饭碗,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待业等。

以上这些现象,虽然是在少数或是个别学生身上存在,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不及时加强教育,就会蔓延滋长。

2 大学生幸福观缺失的原因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人们的幸福观、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价值观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件事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不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古代幸福观的负效应

古代的幸福观是我国人们对幸福理想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中积淀下来的,充分表达了东方民族对幸福的体悟和把握,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的特色,具体表现主要有四个:长寿、财富、功名与德性,这种幸福观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古代的幸福观来源于漫长的农业社会,伴随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产生的幸福观有着落后、因循守旧、消极的一面。目前社会中仍然存在并有一定市场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就是人们对社会本性和现实需要的反映,这些古代幸福观消极的一面对当今社会生活仍具有负作用。

2.2 西方享乐主义幸福观的渗透和影响

享乐主义幸福观是当代西方社会较普遍的主流幸福观,主要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享乐主义的观念,这种幸福观并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幸福观,它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社会福利普遍提高的表现,它与以获取最大剩余价值和掠夺别人财富为荣的资本主义的幸福观有着较大的差别。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享乐主义幸福观也随之传入到我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由于受享乐主义幸福观的影响,艰苦朴素不再视为美德被大力提倡,甚至一些善于实现自己贪欲的人,曾被社会和媒体奉为“楷模”。他们的享乐主义生活似乎成为幸福的模式,一部分人心向往之。

2.3 传统计划经济幸福观的顽疾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套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运行体制,从而形成了一套僵化的价值观念,相应地也形成了幸福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将幸福观片面化、极端化。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作为经济运行形式而存在,而且还作为社会伦理的行为形式而存在,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片面性,再加上政治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既没有实现预想中的理想道德状态和实现人们的幸福,又损害了经济的发展。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观念已经不断受到冲击,逐步在淡化,但在一部分人的头脑里仍有一定的市场。

2.4 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一方面也来自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新的就业体制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基础的就业体制,面对新的就业体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由于就业矛盾突出,不少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面前束手无策,这些心理压力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由此产生不幸福感。

2.5 情感的困惑

情感问题也是影响其幸福感的很重要的因素。当今的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是成熟的年轻人,丰富的情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他们心理还处于未成熟阶段,感情出现问题就会感到失落、迷茫、自卑,不仅影响学习,有的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自从大学里谈恋爱合法化后,许多大学生都来尝试,但是,很多大学生恋爱动机是幼稚的。由于他们远离家人和精力旺盛,把大学谈恋爱作为“体验爱情感觉”和“充实大学阶段生活”或“互相取暖”来对待。可见,他们注意的是恋爱过程的本身,对结果则不在意,但这个过程往往会产生副作用。由恋爱失败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是经常发生的,有的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策略

3.1 不断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指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全体教职工都应为之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应不断丰富。

(1)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育“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们生存环境条件,有家才有幸福。因此,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和知道什么是幸福,因此要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有效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如交给大学生责任,让其自己去创造,追求幸福意义的人生;交给大学生问题,让其自己去解决,体验幸福来之不易;交给大学生困难,让其自己去克服,品味幸福的苦尽甘来。其次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改变过去过多灌输幸福转变到为大学生提示幸福上,让其感悟幸福,帮助大学生自觉学习掌握各种创造幸福的本领。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幸福期望值。人们对幸福追求是永不满足的,获得一方面,就想获得两方面,获得两方面,就想获得多方面,对幸福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要教育学生变消极幸福期望为积极幸福期望,变近景幸福期望为远景幸福期望,变期望个人幸福为期望集体幸福,变期望享受幸福为期望创造幸福。

(3)重视亲密关系教育。亲密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源泉,这一点在中国这种重视亲情连接和社会关系支撑的文化下尤为重要。亲密关系的缺乏意味着无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令人满意的归属感,当缺乏亲密关系而无法培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情绪低落、沮丧、心烦意乱或感觉空虚,感到自己孤独,被隔绝,很多时候使自己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创造力和效率都不高。有研究表明,进行亲密的谈话能够有效增进双方的幸福感,哪怕只是短暂的,都能够具有移情作用。要教育大学生增强信任他人的能力,并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一份充满爱与亲密的关系,会完全的改变你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会完全改变未来的命运,会帮助你取得成功。每个人都会对亲密关系有需要,因此,要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活动,体验其中的奥妙。同时要教育大学生懂得亲密关系,珍惜亲密关系,从中领悟幸福感。

(4)加强感恩教育。有了感恩之心,心灵会产生满足和幸福的感觉,使人觉得愉悦。“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学会感恩,就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回报,就学会了做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心中就能装满整个世界,用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其实幸福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当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当我们充满自信,当我们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我们都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被幸福的感觉围绕,做一个幸福的人,原来很简单。

(5)增强助人为乐的教育。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传统观点认为,人们会因为我们帮助了他们而喜欢我们,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另外,通过帮助别人,我们能够获得持久的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无论是谁 ,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为人只有真诚地给予他人帮助,才能有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才一生快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乐于帮助他人,世界将变成无比美好。

3.2 不断扩展幸福观教育的形式

在牢固树立学校和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要不断扩展幸福观教育的形式。

(1)从老师为主讲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的讲解、训导、说教和管制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带来的是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逆反、对抗和虚伪心理。为此,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活动,把活动的主权交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把幸福教育的知识“活化”成主动感受、接受熏陶的教育实践。

(2)从学校向社会和家庭延伸。单纯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幸福观形成,必须向社会和家庭延伸。社会幸福教育是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可建立希望工程为阵地的报效祖国的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可建立以烈士陵园、纪念馆为载体的传统教育基地,可建立以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建设取得的巨大的进步、科技成果取得的巨大效率为载体的建设成就教育基地,等等。家庭幸福观教育体现在家庭教育的血缘维系特殊性上,血缘维系关系在幸福观的教育中有绝对性和权威性,它不仅体现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同时体现家长亲情关怀的感化作用,这些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不可代替的。家庭幸福观教育可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引导教育,如给困难、给权力、给机会、给空间,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去发展。也可以在家庭开展“与祖辈比青年”、“与父辈比童年”等行之有效的对比教育活动。

(3)从课堂向日常生活延伸。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还体现了教学只有向日常生活延伸才可能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幸福观教育的感悟与熏陶功能。幸福观教育不但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还需导之以行,即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运用”和“行为”。日常行为是个体无意识的体现,是个体思想品德的自然流露。所以幸福观教育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4)从关注现实的日常现象到关注校园网络建设。网络已成为新形势下不可缺少的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幸福观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幸福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技术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幸福观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有效的育人载体。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R].

猜你喜欢
幸福观亲密关系大学生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4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意林(2021年8期)2021-05-06 03:23:58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