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男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11)
“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问题分析*
李赛男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11)
阐述了“灌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新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灌输论”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意义。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先进思想理论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让共产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支配作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灌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不容低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新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灌输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坚持的一条原则。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要求我们坚持灌输教育。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对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1893年12月,恩格斯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专门谈到了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恩格斯希望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努力:“将使大学生们愈益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这里所说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就是指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也是对大学生们提出的明确的政治要求。这些思想和观点,为无产阶级政党向大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它不可能在人们中自发产生。
第二,坚持“灌输论”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需要。我国为实现建设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正在进行从经济到政治、文化、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的转型时期,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的新情况,这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而国际网络带来的信息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更为复杂多变。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持社会的稳定并引导和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朝既定的方向发挥作用,从而完成既定的目标,不得不依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进行政治理论的“灌输”,便需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保证广大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坚持“灌输论”是由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大学生年龄较轻,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灌输教育,以帮助他们坚定政治立场、纯洁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是由大学生的知识特点来决定的。大学生知识水平高、文化层次高,这为思想政治的灌输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加强了必要性。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教育着面临伦理学上的困境。
人在思想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但是,传统的灌输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因。这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并将教育分为精神境界上高低不同的两类人,即掌握了先进道德的教育者和道德上落后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道德上居高临下,他们的使命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输先进的道德。灌输教育认定自己所要灌输的内容正确无疑,认为所灌输内容是受教育者所必需的,而自己又能够实现教育目标,这其中的道德精英化立场是非常鲜明的。
第二,灌输教育的理论含容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目前,灌输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还停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论著之上,理论创新与发展严重滞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关系和社会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一般成员的经济活动日益表现得多样化,由此带来的社会流动和观念更新使得社会一般成员的存在方式已经溢出了简单的传统政治划一模式,而是更普遍地融入了多样化的社会本身。因而,以往依靠政治手段可以调控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则越出了政治的统辖范围,更多地发挥经济、社会、法制、道德等层面的管理和调节职能,才能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灌输教育单一的“政治”内涵已经无法涵盖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为灌输教育的理论含容量明显不足,教育的理论说服力和实际效果亦极受影响。
第三,灌输教育的有效实施面临着方法论上的困境。
灌输教育的方法论与灌输理论一样,同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当教育方法不适应教育内容要求时,教育方法就会削弱、损害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阻碍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在旧体制下的灌输教育习惯于用政治的标准取代思想和工作等一切方面的价值判断,对教育对象进行单一的灌输教育和空洞的道德说教。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借口灌输教育的内容和发展的变化,贬低、否认优良的思想政治经验在新时期的意义和作用,不加条件的无条件的搬用不同时期的传统。二是无视历史条件的变化,把特定条件下的理论和方法绝对化,拒绝研究新情况,总结新方法。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与当今大学生发展特点的不一致。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喜欢独立思考,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坚持“灌输论”的指导,“躲进小楼成一统”,讲大道理,不切实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一些基本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起来。当今大学生熟知互联网,例如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的方式上,已不适应当今大学生所处的这种现代的网络时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家庭内部问题、爱情和性困惑、人际交往等问题明显突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袭传统的“灌输论”,生搬硬套,强迫命令,脱离学生心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内容单一和僵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不具有包容性,使学生感觉很单调、僵化。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的众多新问题缺乏深入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例如教育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等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强调和论述不够。同时,现有的思想在理论教学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正面教育,然而由于缺乏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没有系统地吸收改革开放以来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仅局限于我们党自身的理论研究成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支撑不够。
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进行理论灌输。
大学生求实心理强烈,尊重知识,信服科学,他们往往以审视和挑剔的眼光来对待理论灌输。但是,有些人把灌输仅仅当作形式上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没有建立起与大学生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新模式、新概念,不是把自己与大学生放在同样的地位上进行交流,以理解人、关心人为基点,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善于思考的特点,而是忽略灌输艺术,一相情愿,照本宣科,搞一些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这种教育形式也常常会阻隔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缺乏对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相互探讨,也无法调动受教育者思考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敢于或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从理论学习中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概括来说,导致灌输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灌输时机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规律不协调。
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教育时机的因素,认为灌输教育与受教育者的愿望几乎无关,灌输效果与灌输的强度与时间成正比,受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者的主观意愿随意雕琢、加工。对受教育者来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人们多数实现了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接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具备了一定的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那种忽视受教育者的自我灌输能力,采取僵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政治说教不仅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还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二,对教育者主体性的尊重不够。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价值占主导地位,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尊重不够。在实践中,灌输教育就被当成了生产标准公民的生产流水线。教育就个体而言,只是尽义务,个人无权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更不能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只是生活的准备。这种灌输教育的目标不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出发,而多是依据自上而下的政治压力确定的。这种教育模式试图以外部灌输作为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需要,否定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的原理,因此缺乏应有的法理支持。
第三,灌输内容的政治化,曲解和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灌输教育包括的内容涉及到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代替整个灌输教育,其相互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灌输教育过程注重于政治或法律方面,存在将政治教育强调过头的倾向。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教学并没有突破这种传统模式。教育者往往只作照本宣科的理论宣讲,很少联系生活实际。另外,由于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人们对现代生活所需的道德教育与伦理问题关心不够,对于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育者只作简单的规范要求,缺乏说服力。
第四,灌输方法单一,形式呆板。
目前我国灌输教育采取的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灌输教育过程中多数采用单一的理论教育法,忽视寓教于乐的好方式,教育形式一般显得单一、呆板,生动性不强。其次,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善于寓理于情的教学方式,与教育对象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工作投入不够、工作经验不足和水平有限,说话平平淡淡,感召力不强。再次,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很多时候,灌输教育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言传笔授上,无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这些都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11-03-04
李赛男(1976-),女,山西长治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