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仙古丽·阿不都热衣木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田卫校,新疆 和田 848000)
新疆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语言教学本体来反思,迄今没有真正把预科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预科教育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系列,缺乏统一的总体设计和教学大纲。由于教学目标和要求无定性、定位和定量规定,不便组织教学和检查教学效果,因此,预科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现笔者结合我校教学改革,就预科汉语教学谈谈体会。
新疆要发展,民族要发展,就必须培养出众多少数民族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靠本民族语言是不可能实现的。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多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使用多种语言。如今,新疆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先学好汉语。在这方面,中等职业学校预科汉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应高度重视预科汉语教育,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预科汉语教育新途径。
预科汉语教学属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它以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全过程。
预科汉语教学,不同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专业教学、公共汉语教学等。一年预科汉语教学具有强化性质,使学生在中学汉语的水平上迅速提高,以便直接听汉语专业课,阅读汉文专业书刊,用汉语做课堂笔记、书写实验报告等。实现预科一年汉语基本过关,就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口头运用汉语能力包括听和说,书面运用汉语能力包括读和写。一年预科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参加全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和专业汉语考试,只有达到标准者才能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
明确预科汉语教学概念十分重要,如果概念模糊,用整个汉语教学的发展代替这一学科建设的自身规律,或将两者等同,会使预科汉语教学一线教师认识模糊,无所适从,进而影响汉语教学质量。如今,预科汉语教学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迈进,而理论层面研究不仅是正确认识预科汉语教学的先导,也是加强预科汉语教学建设的基础。
预科汉语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一年)、有限的空间(教室)、有限的条件(主要是教师)下,追求最佳教育效果。预科汉语教学不同于本民族语言教学,母语教学是在具备语言适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授理性知识,而预科汉语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因此,预科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HSK、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等级考试,简称“民族汉考”)以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着眼于考查学生语言能力,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和预科汉语教学终极目标一致。为此,我们参照HSK 和MHK 大纲,结合我校预科汉语教学目的及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了我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大纲和汉语专项技能课分项大纲,并将其作为汉语教学的指导文件。这就彻底改变了汉语教师教学观念,从重知识、轻能力向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理解和实际表达能力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要使学生汉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很难。因此,既不能盲目提高教学要求,也不能要求过低,而应综合分析各种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的。
确定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的出发点。要实现一年汉语基本过关,就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大量言语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专业学习打好语言基础。所谓基础,是指听、说、读、写等汉语实践能力的总和,这4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充分重视综合训练,但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值得注意的是,从初中毕业生汉语水平现状及一年后专业课实际需要考虑,预科汉语教学应遵循“听读领先、说写跟上”原则。因为学生首先要听懂教师用汉语提出的问题,才能领会和消化知识,顺利回答问题;而流畅的阅读则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
从教学目的看,“过关”包括2 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关”,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关”。二者的关系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1.1 语音 语音是基础,但要注意与中小学汉语教学相衔接,不能从“b、p、m、f”开始,应把重点放在正音上。要求学生着重发准四声(不包括轻声),j、q、x、zh、ch、sh、r、z、c、s、p、f 以及 d、t、n、l、g、k、h所拼合的不同音节,不丢介音 i、u。正音通过单词和句子进行练习,并辅以单音和拼读训练。
2.1.2 词汇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难点。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词汇量和对词汇用法的掌握程度是决定汉语水平高低和能否顺利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的重要方面。词汇量的确定,既要符合教学目标中对词汇量的要求,又要达到统计语言学所提出的基本读懂本专业有关题材所要求的量。据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数据得知,学生要听懂专业课,必须掌握普通汉语词汇4500~5000个,专业词汇1500~2000个;以平均限词量计算,总计8000个。
4500个普通汉语词汇中,2000多个为中小学所学,另2000 多个在基础汉语课时教授,已达到词汇量总要求。而一年汉语集中总授课时数为840(以35周计算)课时,平均每课时教授5.9个词汇,每日4 课时授词量可达23.6个(目前我校每日授词量约35.4个)。因此,8000个词汇量的要求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2.1.3 语法 掌握基本语法是学生迅速提高阅读能力的钥匙。教授基本语法时,应努力贯彻精要、好懂、有用原则,并结合课文,精讲多练,注意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中学学过的语法知识,课堂上一般不再讲解,而是通过做语法练习题复习巩固;对中学已学但仍不太清楚的一些语法知识作补充讲解,讲解时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所谓“基本过关”就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能直接用汉语听专业课,基本没有听力和阅读方面的障碍,能用汉语回答教师提问,并能进行日常会话;在一般的叙述、说明、分析性语段上,基本没有语言文字、一般句式和常见汉文化方面的障碍;可做笔记、记录、写信,并按要求完成归纳、概括、缩写等表达任务;可撰写一般学习活动经验总结和常见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听的材料的难易程度和速度要有标准。生词比率一般不超过1%~2%,速度一般不低于每分钟18~260个字。说的方面,学生能够围绕一个较熟悉的题材,持续对话7、8分钟而无严重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错误。读的方面,1小时阅读汉语通俗读物(32 开本)8~10 页,读后能用汉语回答教师就主要内容提出的问题。写的方面,重点不是“立意构思”,而是“文从字顺”,能在35~45分钟内写出250~300 字的文章,要求意思连贯,语句通顺,叙事具体,字迹工整,用词、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要使学生在预科阶段汉语基本过关,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
确定教学起点,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学过10年汉语,有一定汉语基础。而以往预科汉语教学常常实行“零”起点教学。这种做法虽然基于打好语言基本功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脱离学生实际而适得其反。首先,“零”起点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相当长时间内接触不到新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以我校以往教材为例,其内容深度与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使用的汉语课本大致相仿,《汉语教科书》共有词汇918个,其中已学过的词汇有750个,未学过的仅占18.3%,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课文内容浅显,课型设计单一,脱离了内容丰富的语言知识教学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学生原有的语音、语调错误,由于缺乏大量言语实践,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总之,“零”起点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教学起点,要从改革教材入手。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即建立在比学生现有水平高一些,但通过学生努力又能达到的水平上。2008年开始,我们编写出版了主干教材《新编医用汉语》、《汉语阅读》、《生活口语》、《汉语词汇速成教程》。基础汉语课听说,解决用汉语听专业课、阅读专业书籍等困难。医用汉语以技能训练为主,以专业知识为辅,合理把握了“专”的标准。《新编医用汉语》处于主干、基础地位,是各项专项技能课的核心纽带。专项技能教材配合核心教材承担某一项语言技能的培养任务,每个课型之间密切联系、互相补充,与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协调一致。实践证明,编写这些教材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显著的。
过去使用的教材受结构语言理论和综合课型影响,把听、说、读、写训练内容合在一本教材中,大部分只有读的语言材料而缺乏听、说和写的练习内容。这种教材显然极不符合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原则,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现在,使用多课型教材,通过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正确操练,彻底改变了“读一本书、教一本书、背一本书、考一本书”,学生不能说、不能写的状况。我校预科汉语教学改革之所以卓有成效,无不受益于自编的具有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系列教材。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大大提高,中等医学类学校所有课程均用汉语授课。预科汉语课程也从一般课程晋升为校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我校改变了预科汉语课程单一,只有主干课程和视听说2个课型的现状,构建了以主干课程基础汉语、汉语词汇、医用汉语这3个知识平台为核心,兼有听力、阅读、写作、HSK 等专项技能课程为辅助的多课型体系,突出了主干课程的中心地位,同时加强技能训练。预科汉语学年每周24 课时,共34周,合计816 课时。从2005~2006 学年开始进行入学HSK 测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初(0~3级)、中(4、5级)、高(6、7级)3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设置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所有班级实行滚动管理,每月、期中、期末进行综合测验评分,优升劣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实行预科结业证制度,对达到结业标准者颁发预科结业证书,并把HSK 6级作为毕业标准,直接与获得毕业证挂钩。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出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教学,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从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合理化、课堂结构高效化等方面着手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3.1 推行三向交流教学法 单向教学法或双向教学法由于课堂交流参与面的狭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三向交流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体系,教师备课内容、课堂设计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与学习要求确定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直接交流为主要形式。如讲练新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讲解,之后将学生分组,先让学生在组内轮流造句、归纳段意、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等,然后每组指派代表发言,由教师与其他学生纠错。这就彻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2 淡化词汇教学,强化课文教学 词汇教学值得重视,但不能过多耗费师生时间和精力。词语等语言知识教学不是最终目的,必须结合培养语言能力这一目标进行。词语讲解要侧重关键内容,尤其要关注词语的基本意义和在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及用法,突出重点词,点到关键即可。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材料,要引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所包含的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语境了解词语的组合和句子的构成,掌握句型、句义和句调,了解句子是怎样衔接成段,段落是如何连辍成篇的,从而会读、会听,学会用汉语对话和写作文。
3.3.3 强化教学是提高预科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在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汉语的效率大大超过分散学习,因为集中时间学习可以使所学材料及时得以复习和巩固。同时,时间集中又为强化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强化教学,简言之就是从教学的各方面加大“量”,集中表现为周学时多、材料量大、教学进度快、操练强度大等。强化教学在我校推行以来,已收到了明显效果,说明它符合汉语教学规律。
3.3.4 分段教学 将一年教学过程划分为汉语词汇、医用汉语课阶段。汉语词汇阶段加大汉语词汇训练;医用汉语课阶段起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解决用汉语听专业课、阅读专业书籍的困难。这2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掌握5000个甲、乙、丙三级词汇和多个医学常用词,符合教学目的和授课时数要求;加之中学所学2000个左右普通词语,学生可完全听懂医学专业课并基本读懂与医学专业有关的书籍。
3.3.5 重视泛读 要想熟练运用外语,就必须不断阅读、翻译大量外文书刊。同样,要使汉语阅读能力有较大提高,光靠精读是远远不够的。汉语词汇丰富纷繁,只有多读才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准确掌握各种句型和词汇。精读课一开始即可配合泛读,材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初期内容最好与精读课文大致相似,使学生能较顺利地通读全文,以增强阅读兴趣和信心。精读课文后可配2种泛读课文。一种为自由选读,以解决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另一种为必读,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重点是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使用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其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会主动发现和探求问题,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航行,在知识的山峦中独立攀登。
3.3.6 革新测试方法 测试既是评定学习的方法,又是促进学习的手段。测试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测试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发现教与学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进。
语言测试一般分为成绩测试和能力测试。成绩测试较注重知识,能力测试较注重语言能力。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因此,能力测试更适合预科汉语教学。我们以往的测试多侧重于对综合训练课所学内容的测试,属于成绩测试,往往掺杂了记忆因素,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能力测试可采用月测、期中和期末测试形式。测验、考试尽量以口试、笔试方式进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考核内容应向题量大、考查面宽的方面转变,引导学生在全面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重增强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