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督教信仰者的思想波澜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2011-08-15 00:51燕书权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师爱基督教学业

燕书权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一名基督教信仰者的思想波澜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燕书权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案例分析

1 案例

尤某某,2006级文本班学生,女,汉族,静宁县甘沟乡雷黄村尤家组人。2007年3月9日,团支部杨书记打电话称尤某某准备放弃学业。笔者听后立即赶往尤某某宿舍与之面谈,询问她弃学原因。经过笔者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后,得知她信仰基督教3年多,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之后,笔者又与她多次谈心,使之转变观念,顺利完成了学业。

2 对策及过程

2.1 稳定情绪

事发当日,尤某某情绪激动,态度坚决。于是,笔者对她说:“你给我一天时间,让我好好想一想,你也好好想一想。”其实这是一个婉转留人的托辞,但友善可亲,不易引发抵触情绪。

2.2 冷静处置

第二天,笔者提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与信仰之辩”的命题,与她约定辩论败者服从胜利者安排。这样的方式平易近人。

辩论初期,笔者与她针锋相对,辩论激烈,且稍占上风;随后,双方均开始理性思考。几天后,她如释重负,主动来找笔者并承诺会继续完成学业。

2.3 集体关注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1)安排与尤某某同宿舍的6名学生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和饮食起居,并主动帮助她。(2)发挥班集体的力量,通过同学的帮助使她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借此机会做好所有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4 多方鼓励

维果茨基说:“我们不应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班主任,笔者努力挖掘她身上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她,鼓励她。例如,笔者发现她的人缘很好,就利用班会表扬她友爱、团结和乐善好施。还向她推荐了《基督教变革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等文章和书籍。

3 分析

3.1 问题背后

第一学期末,尤某某2门功课成绩不及格,笔者分析过原因,但不够透彻,后来才发现与这件事有关。“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穿透一切繁杂的外象,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根除。

3.2 发现优点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她承诺继续完成学业。笔者发现她身上有许多优点,如友爱、团结、乐善好施、肯钻研、善于创新等,并常常激励她,她也明白笔者的良苦用心。

3.3 平等对话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如笔者不明确指出她的偏执想法,而用许多成功者也有信仰的例子开导她。

3.4 回避指责

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应板着面孔批评,而应回避指责,用赞赏、发展的眼光看待,用爱的言行感化、包容。在多次谈话中,笔者不与其探讨信仰的对与错,并要求全班学生在交往中掌握说话的分寸等。这就促使她进一步转变思想,从某种角度说,信仰调适了她的心理,也改变了她看待事物的角度。

4 案例效果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尤某某转变了思想,和同学友好相处、关心集体、乐观向上,顺利完成了学业,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并取得全国英语四级、普通话二乙证书,现已成为一名公务员。

5 案例反思

世界上有两种爱最无私:一是母爱,一是师爱。师爱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生活的关怀、照顾方面,使学生健康成长。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母鸡也会,难的是如何教育他们。”这句话说明师爱不是盲目的,而是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爱。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案例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应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G40-058

B

1671-1246(2011)07-0053-01

猜你喜欢
师爱基督教学业
艰苦的学业
师爱: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35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