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玉兰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洪玉兰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师德建设;高校;长效机制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其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它体现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身教育行为,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对高校教师要求的提高,师德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当务之急。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在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下,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国推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止且愈演愈烈。为此,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入手,深入研究各种国际因素对教师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掌握现代科技、具有现代意识、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辛勤工作的生力军。因此,高校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业务引领大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依照教育规律,崇高的师德既是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不能正确处理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就难以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因而,只有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规范,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使教师更好地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确保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优良师德传统作出了不懈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对教师要求更加严格。然而,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政治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学术风气不正等,损害了高校教师形象,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从战略高度来看,加强师德建设,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给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了高校办学体制的转变、办学观念的更新、办学渠道的拓宽、办学经费的增加、高新人才的优化。但其负面影响也容易使个别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动摇,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快速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呼唤、期待人们在法治观念、文化修养、社会诚信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适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园地,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库”“示范区”和“辐射源”。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向教育领域的渗透,教师开始遭遇巨大的心理落差,面临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冲突后的艰难选择。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信守奉献价值观的教师始终以一种敬业求实的精神教书育人,进行科学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的教师,他们狭隘地将个人价值同金钱、待遇、权力相联系,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思想不稳定,急功近利。总体上,师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的教师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有的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认同社会主义“趋同论”,赞成共产主义“渺茫论”;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散布错误言论,有损教师形象。
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育人意识淡化。
有的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上课自由散漫;有的随意旷课、调课,甚至卖课;有的仪表不整,举止不雅;有的治学不严,送“感情分”“礼物分”,甚至故意泄露考题。
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教师过分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有的拜金主义严重,热衷于第二职业,无心钻研教学;有的缺乏求实的科学精神,急功近利,严重损害教师形象。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特点和规律,在师德建设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建立,既要坚持评价标准、内容和方式科学性和发展性原则,做到公平、合理地评价教师,切实提高师德素质,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使评价体系成为促进师德不断完善的推进器,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师德评价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选择符合身份的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自我评价对师德具有监督作用,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可按照师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和约束。(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既可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投票测评,也可由学校和学院组织以无记名问卷调查、无记名投票方式测评;既可用师德建设大讨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演讲活动强化师德规范,增强师德意识,也可通过设立师德评价专题信箱,定期召开学生评价师德座谈会完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3)同行评价。教师间的评价能对专业水平、教学技巧和工作态度等有较为全面、细致、客观的评价。(4)学校评价。学校评价以院系二级教学督导组为评价主体,主要采用显性与隐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为考核机制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努力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氛围,加强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的认识。(5)社会评价。社会对教师的肯定与否定、赞扬与谴责,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进而影响教师行为和言论。同时,高校要重视社会舆论在师德评价中的作用,发现并挖掘师德典型,表彰和奖励师德模范,并在媒体上进行强势宣传,以营造尊师爱教的社会氛围。
学校每年要制订配套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训纳入教师职业培训范畴,使教师通过培训深刻认识师德要求和规范的重要性。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师德要求和规范为切入点,多渠道、分层次地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使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立教、德识相长”等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不计得失的忘我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科学任教的敬业精神和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学校还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把师德建设纳入全校德育工作范畴,构建全员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
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与精神激励。学校设立师德奖励基金,对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进行奖励。通过树立师德先进典型人物、开展先进师德典型事例活动推进师德建设;通过制定教学督导、教务常规检查、人事考核等管理制度,将师德建设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构建百分制考核体系,将师德作为学期聘任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践行师德的责任意识;建立教学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工作指导教师制度,选聘优秀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道德修养,为其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师德监督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网上公示与BBS论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师德建设评审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师德考核办法、网上评教和师德评价制度,形成师德监督网络,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引导教师把提高师德修养融入履行教育教学岗位职责全过程;通过教学考核和检查督促,引导教师践行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师德建设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G451.2
A
1671-1246(2011)07-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