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珍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关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若干思考
杨建珍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型社会等各种思潮深入人心之际,学校显然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机构,研究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状况也显得迫在眉睫。第一,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地位应明确纳入到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第二,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应成为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第三,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更有利于提供多元智能发展的有价值的知识;第四,活动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活动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第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良好运行的策略之一,社区参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是又一种运行策略;第六,以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现代教育评价标准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思考
基础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价值,而且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型社会等各种思潮深入人心之际,学校显然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机构,研究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状况也显得迫在眉睫。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之基础、社会之基础以及人生之基础是最值得人们关注的话题。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 (初中、高中),有的甚至不包括幼儿教育或所谓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难免就局限在中小学校教育之内,基础教育的外延无形中被窄化。
随着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基础教育无法再局限在学校教育之中。郭元祥老师在其著作中呼吁“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敢于设计一种新人形象,而且要敢于为儿童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确立每个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立性。”[1]19他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要求,但没有指明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对中小学生影响的时间与空间需要拓展。一方面,基础教育要涵盖中小学生全部的时间,不仅是在校时间,还包括课外校外时间、节假日与双休日;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要涵盖中小学生所有的空间,不仅是在学校,还包括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教育机构。
不管是“城邦是最好的老师”还是“抚养孩子需要全村之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全村之力》),都在说明除学校外的外在教育力量,即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力量。人们对家庭教育是熟知的,但对社会教育是陌生的,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更不知其所以然。侯怀银教授认为,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会教育会由边缘走向中心。他还认为,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确立社会教育的地位。那么,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基础教育的体系中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据其应有的一席之地,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是教育的对象”,而郭元祥老师认为“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关注基础教育,就是关注基础教育的主体——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是有待发展的人,是孕育着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是社会教育的其中一部分。青少年时期,身体与心理正处于发育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应成为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潜能等方面有巨大的优势,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与成长空间,使他们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有利于中小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在智力和技能上发展,还需要在情感、信念、意志、伦理、审美、体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这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要求社会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必须关注与中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关注他们可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即“基础教育要作用于儿童的原生性生活和现实生活,基础教育要作用于儿童的可能生活”[1]239-241,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独自承担起的重任。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而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教育也是单一的学校教育所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呼吁全社会都参与到教育中来,尤其是重新认识社会教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并规范社会教育市场,为基础教育所用,为中小学生的和谐健康服务。
时至今日,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仍然具有讨论的价值。这个问题被无数人问起,被无数人讨论,有无数种看法。世界经合组织从经济学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以及是谁的知识,可以简单归纳为知与行的统一。有人将知识观划分为三种: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而且对知识建构更是情有独钟。有人归纳为“实用”的知识胜过“装饰”的知识。也有人回到原始的答案“科学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不管是知行合一也好,还是学以致用也罢,这些回答都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块,这也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摒除传统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基础教育方式,要深刻地思考“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今天的教育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
在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潮中,推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这两种教育思潮最好的诠释。“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很聪明,只不过他们聪明的方式不同。每个孩子都有潜力。”[2]1它要求我们要关注学业成绩不具有优势的学生,发现和发展这些学生的强势潜能和可能性。它要求设立艺术课程,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它要求我们提供每周几次或几小时的时间给学生一个寻找乐趣、获得技能和了解自己擅长的智能的机会。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些教育任务的。纵观我们的周围,从幼儿教育始,至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家长都在寻求着社会教育的帮助,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培训班,这也无疑说明学校教育的不足。今日之趋势是:爱好与特长的培养也成为家长对教育的要求。如果社会教育以规范的、公益的面貌出现的话,不仅能满足家长对发展孩子多元智能的需要,而且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
让我们重新回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上。除了书本知识外,实践知识更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锻炼坚强的意志,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除学术性知识外,非学术性知识更能让孩子们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多样化发展;除学校教育的知识外,社会教育的知识同样重要。这些都需要挖掘社会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为基础教育解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目前,在我国现存的有关青少年社会教育典型机构——少年宫中,“活动”是少年宫教育的生命线。少年宫教育的活动形式多样,有兴趣小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普及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独有的少年队活动、对外交流等活动,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不同的是,这些活动更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社会性、主体性与闲暇性等独特的特征。除此之外,活动还有很多层面的涵义,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家庭活动、实践活动、游戏活动、休闲活动等,我们必须意识到活动在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机构之中进行着。
活动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活动易发挥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思考探索、主动创造革新,促进个体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活动更是实现多种潜能发展的现实途径,不单能培养爱好和特长,或许还能成就一番事业;活动还能创造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成功经验的累积会增强信心,失败经验的不断累积就会产生消极心态;活动同样影响着人生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认知、情感、能力、个性、人格等各种品质都可以在活动与实践中得到培养;活动还可以形成开放、多元、主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但是“活动在教育理论中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装饰’地位,对活动之引入教育领域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羞答答的态度则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藐视,反映了教育仅作为传递文化之工具的保守特征。”[3]93目前中小学学校整齐划一的课堂教育方式,单一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单调的校园生活,对“活动”的保守态度,都无法实现与发挥中小学生主动多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考虑到利用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教育形式来为我们的中小学生服务。
以参与各种活动为主的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必须提上日程,以弥补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与缺憾。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广泛的兴趣,是个性和谐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中小学生的才能和潜力得到展示和重视。总之,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过得很充实,而且能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还能减少一些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是中小学生社会教育良好运行的策略之一。合作是为了改善教育状况,有共同的社会愿景、共同的利益需求与共同的教育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小学生的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合作就是要引导中小学校、中小学生怎样充分利用诸如青年宫、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科技站之类的社会教育资源,扩大学习机会。中小学生最终都要成为社会的人,所以需要从小接受社会教育的影响,以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人。中小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与需要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两者合作的基础,培养“通才”应成为两者的教育目标,中小学生必须有健康正当的休闲生活,这也是合作教育的结果。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势在必行。
社区参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是又一种运行策略。社区支持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中小学生是社区的未成年人,一般都在父母的身边就近读书,中小学生的校外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均在社区中度过,尤其是小学生下午四点半放学到父母六七点下班的这段空白,若发动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中小学生尽可能提供活动场所或教育基地,引导该社区中小学生广泛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有利于多样化的个性的发展,还能切实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开发社区的教育功能和开放社区公共教育资源,使每一位中小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接受多样化教育,获得更多自主发展,使社区成为最理想的社会教育机构,这也是目前教育学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价标准的定位,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标准来鞭策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必须以最大限度发挥中小学生的潜能为重点,莫要让一些外在的标准代替了真正的教育标准。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人民日报》的素质教育专访时谈到:“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会做人,有特长、有技能,一生平安,我相信这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实际上,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4]150基础教育若能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即实现了教育的基本价值,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
这一评价标准要求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认识并尊重生命的需要。教育要把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对每一位中小学生的未来负责。叶澜教授认为,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开发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生命的意义。因此,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评价标准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每一个生命,尽力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使中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评价观念必须由一元走向多元,既符合社会教育多元发展的基本理念,又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多元发展。既然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也可以实行自由选修制与学分制,既有所控制,又要给予宽泛的自由,使我们的学生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多样化发展。
尽管社会教育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所涉及内容纷繁复杂,又缺乏统一的环境,更无系统的管理,研究起来难以把握,但在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的大趋势下,必须拓展教育的内涵,加强对社会教育的研究力度。只有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理论才会得到丰富与完善。总之,社会教育的各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教育专家与学者不辞辛劳地参与。
[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托马斯·R.霍尔.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M].郅庭瑾,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戚万学.活动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4]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冯自变】
Considerations on Social Education to Primary andM iddle School Pupils
YANG Jian-zhe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s various trends of thoughts becoming popular,such as the life-long education,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and the learning society,the school is obviously not the onl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The study on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basic education for pr 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 is apparently urgent.Firstly, social education for pr 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 should be clearly brought into the basic educational system; secondly,more learning choices offered to pupils should become the fundamental target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thirdly,soci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 is beneficial to offering valuable knowledge for theirmulti-capacity development;fourthly,activities are the main form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and contain huge educational value;fifthly,one of the good strategy for soci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 i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afterschool education,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ng soci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 is also an operational strategy;and sixthly,the overall har monious development a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modern education ismo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upils;social education;considerations
2011-04-09
杨建珍 (1977-),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1)03-0153-03
G40-0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