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理论研究的实际应用问题,不只存在于图书馆学领域。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有知识化与职业化两个较为明显的研究倾向〔1〕,在研究范式上有实在论和价值论两个基本范式〔2〕,这些观点的划分更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图书馆学研究学术性和专业应用之间的关系。Wallace以“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连接实践与研究”为题,回顾了图书馆学研究的起源,认为辨别 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显露的问题和趋势与过去实践构成的研究的不同是可能的〔3〕。图书馆学是在工业化社会背景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社会思潮影响下诞生的,当今的学术背景已转为全球化信息经济背景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图书馆学研究方式由预先给定的逻辑推理转变为基于多元素的立体思维空间的构建〔4〕,要充分考虑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与现实紧密相连。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有多种内涵的,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改变一直没有突破原有的学科属性范围。目前,管理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最多,它们在研究范式上的改变必然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有所反映。
管理学思想的逐步强化是我国图书馆学发展趋势之一。20世纪 90年代我国教育部修订了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目录,图书馆学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使两学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章〔5〕详细列出了图书馆学研究引入的诸多管理理念。但这些借鉴大多在具体方法层次,研究重点一般着眼于管理学与图书馆管理的关系,没有从理论基础层次发现图书馆学与管理学的联系。管理学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较近,学术价值观和未来走向大致相同,亲缘关系也较适中,可认为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参照系〔6〕。
管理学研究也存在着两种倾向:追求严谨的学术性或者追求实用的专业应用,研究人员专注于解释现象而不解决问题。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在理论基础层次上引入了“设计科学”作为管理研究的新范式,不仅解释现象,而且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管理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图书馆学研究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探索呢?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具体技术的应用,缺少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方法论意义的认识。有观点将技术世界作为“世界 4”加入到波普尔“世界 3”理论中。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由分解反过来研究合成,基于信息技术的计算仿真成为考古、实验、文献检索之外的又一种科学研究手段。信息技术影响图书馆的特点是超文本连接和资源集成存取。从方法论上讲,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更大程度提升集成体整体性能,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实现特定功能目标的过程〔7〕。
集成是构造系统,集成过程强调如何通过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功能“聚变”与“涌现”。这与设计科学根植于人工科学,设计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围绕组织目标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总和更多的东西,这样的过程是一致的。设计科学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这为图书馆学研究进行这样的探索预备了技术方法和准则。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学》中将自然科学与人工科学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科学这一门类,最早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并将设计科学界定为研究人工物的科学(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西蒙认为,设计科学是独立于科学与技术以外的第 3类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融入技术,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的关系;设计科学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即研究“事”。在此意义上,设计科学横跨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两大领域。设计科学既不等同于经验性的设计方法,也不等于具体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手段,而是给设计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995年 March和 Smith在西蒙对设计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设计科学的六个主要特征:设计科学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协作;构造和评价是设计科学两项重要活动;通过建立行为,形成知识,使用知识,评价知识;设计科学产生四种知识:概念、结构、模型和方法;产生技术人造物;通过价值或效用来评价产品。
设计科学是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科学,是人类三大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特有的意象和现实的有机统一活动。
1994年,荷兰艾因霍温技术(Eindhoven)大学 Van Aken教授提出了“基于设计科学的研究范式”。他根据不同研究范式将科学分为三种类型:(1)形式科学,如哲学和数学;(2)解释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3)设计科学,如工程科学、医药科学和现在心理疗法等。形式科学几乎不依赖于经验,其使命是建立命题系统,而对该命题的验证主要是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解释科学的使命是拓展知识以加深对自然与社会的了解,就是描述、解释和尽可能的预知该领域内可观察到的现象。设计科学的使命是为设计和实现产品而开发出相应的知识,主要解决结构问题或是改善性问题。设计科学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8〕。
设计科学范式的活动包括两个部分:构建和评估。构建是指人工产品的构建过程;评估是指运用开发标准对人工产品的绩效进行评估。构建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创造人为事物,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执行某项工作。因此下一步必须确定该人为事物是否运行良好,也即评价人为事物的性能。在设计科学中,评价要贯穿于研究始终,只有通过不断评价,才能使改进最初的设计和再设计保持在持续循环中。
设计科学根植于工程学和人工科学,它基本上是一个问题解决范式。
设计科学与解释科学的主要差异有三点:(1)解释科学的使命是描述、解释与预测,而设计科学的使命是发展有效(valid)知识,以产生出对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案;(2)解释科学的典型工具是因果模型,设计科学的典型工具是技术规则,这些规则告诉人们,要达到某些结果就要采取什么样的路径;(3)解释科学注重对已发生的事物做出解释,设计科学则专注于前瞻逻辑〔9〕。
描述型研究的因果模型和规范型研究的技术准则的不同在于:在因果模型中,自变量是客观存在的,而对技术准则来说,自变量是一个预设的干涉,是可以人为支配的;描述型研究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外部观察,而规范型研究是以局中人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因果模型往往是局部的,技术准则是一般的,有更强的实用性。
设计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对解决途径/说明性知识的关注,是在某一问题背景下,运用某种干涉,设计某种机制,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产生直接的效果。
基于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将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一个途径,对于理论体系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西蒙早在 1969年就在《人工科学》一书中把管理学称为设计科学。在学科分类目录下,隶属于管理学大类的图书馆学也是广泛意义下的设计科学。情报学研究者从“波普尔世界 3”认识论理论基础;信息收集、加工整序、分析预测、情报产品形成、传播与利用的研究流程;情报咨询等服务的任务特点三个方面说明了情报学的设计科学属性〔10〕。图书馆学研究者认为“实在论”与“价值论”两种研究范式都存在着先验式和旁观式的特征,它们都是以旁观者身份从预先设定的原则或主观价值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理论推导。然而,图书馆学研究应该是在现实图书馆活动中展开的,根本不能预设一个“旁观者”。而设计科学的规范型研究正是以局中人的视角来观察问题的。谈到未来的研究,作者认为研究方式要转变为基于多元因素的立体思维空间构建,即在解决问题时,结合考虑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以构成问题所处的立体背景空间,是一种由四周向中心“聚合”模式,这种方式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差异因素,与现实紧密相连,比旁观式给定思维更符合实践需要。而这也是设计科学规范型研究在因变量上与描述型研究的不同之一。
设计科学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以创造新的知识、人造物去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用价值为评价标准,最终在实践中建立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方法和实例。这使我们从新的视角看待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研究的影响,探索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平衡。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实践,中间需要有一个设计的过程。设计科学的引入突破了原有图书馆学研究学科属性范围的局限,探索了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管理学具有设计科学的属性,图书馆学研究中对管理学理论的引进,自然伴随着设计科学理念的渗透,设计科学的技术规则是要解决设计问题和改善问题,是构建和评价的过程,像设计一个组织,设计一个发展战略,以改善组织运营效率。图书馆学研究中从组织结构设计到业务流程再造工程,都与组织设计有关,以达到信息技术扁平化的要求和学习型组织构建的需要,形成复合式结构,从知识管理走向以设计为主的组织〔12〕。目前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热点,同时信息技术“集成”方法,为图书馆资源、服务和技术的“聚合”发挥了设计的功能作用。面对 Web2.0时代,升级图书馆服务的实质是利用新的设计提升、改善和创新服务〔13〕,本体设计和图书馆网站系统的构建都体现了设计的过程。重新设计图书馆服务是最先提出的设计目标〔14〕。
信息构建和共享空间是近年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设计科学实例。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是美国建筑师沃尔曼(Wurman)1975年提出的。建筑学本身就属于设计科学。沃尔曼以建筑师的视角关注信息收集、组织和表达问题,并在满足使用者需求这一相同点上,将信息收集、整理、表达和提供与建筑设计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较,将它们视为一种服务于特定目标的设计工作〔15〕。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最早出现于美国爱荷华大学,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 Donald Beagle从理论上诠释了 IC,认为 IC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构成 IC的完整概念,IC将最终发展为以促进知识共享、创新为主旨的知识服务、技术支持和控件提供相结合的知识共享空间〔16〕。
这些热点研究不仅借鉴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带来了理论基础层次上的设计科学研究范式。
图书馆学研究很多都是基于解释科学的范式,并以此作为学术成果的评价尺度。但图书馆及其系统是构造系统,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现行的模式下很难突破,需要建立研究的新范式。傅荣贤指出:从 17世纪前的本体论范式,到 17世纪以来的实在论范式,再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兴起的价值论范式,都缺乏实践指向,应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图书馆学实践论范式〔17〕。
图书馆学研究不仅需要描述型研究,还需要进行规范型研究,以架起解释科学与实际运用之间的桥梁。规范型研究旨在探讨一类问题的解决规范,主要用于设计科学,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借鉴设计科学的研究范式,对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丰富具有启发作用。在图书馆发展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部分研究者更专注于新技术的应用。引入设计科学理念,像许多工程学科中的案例一样,通过多重案例分析——或开发性或提取式的——归纳出来,将预期的结果建立在生成机制上,这也为图书馆学实证方法提供了依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Amos A Lakos认为图书馆应培养评价文化。评价文化是一种组织环境,在于此决策是基于事实、研究和分析,并且服务的规划与传递注重结果与影响的正面性与最大化〔18〕。用户满意度模型的设计与评价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设计科学的活动不仅是构建,还有评估。设计科学不仅联系科技和人文、理论和实践,也培养了评价文化。
1.王平.“知识化”与“职业化”导向下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冲突与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9(5):20-22
2.傅荣贤.对图书馆学研究中两个基本范式的反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42-46
3.(美)Danny P.Wallace.Academic library and researc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ink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the Journal of academ ic librarianship,2007(5):529-531
4,11.杨志刚,张新兴.图书馆学学科研究刍论.情报资料工作,2009(5):23-25
5.张怀涛.现代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管理.情报科学,2010(1):18-23
6.徐跃权.管理学的特点及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情报资料工作,2002(5):9-12
7.黄杰,熊江陵,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20-22
8.郝英奇,郑江波.管理研究新范式——基于“设计科学”的研究路径.科技管理研究,2007(3):238-240
9.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学习时报,2007-06-04
10.王炼,武夷山.情报研究的设计学视角.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
12.阿尔芒等.从知识管理到以设计为宗旨的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3(1):23-34
13.郑学军,高雨.设计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2002(4):65-66
14.(美)M.K.巴克兰,黄育馥.重新设计图书馆服务.国外社会科学,2001(2)
15.周晓英.信息构建——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情报资料工作,2002(5):6-8
16.周秀会.论 IC的理念、特征与发展趋势.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34-36
17.傅荣贤,马海群.论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建构.情报资料工作,2010(1):11-15
18.詹华清,介凤.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中的评价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10(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