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欣 赵辉珍
(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 湖南常德 415000)
精神生产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它同社会的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系统。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精神生产实践活动的成果——精神产品,被马克思称为我们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杠杆之一,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在社会生产领域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精神生产劳动的比例越来越大,使得精神生产领域及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精神产品市场多样化的供求,加强对图书馆精神产品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有效地指导、推动、提升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实践活动,对于满足读者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以及读者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精神产品基本概念作了一些探讨,以弥补目前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精神产品研究的某些不足,并希望能为图书馆理论研究起一点借鉴作用。
图书馆精神产品是图书馆哲学的组成部分,是作者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它作用于读者的思想和心灵,对读者的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常人们需要两种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样就导致两种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同时引发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图书馆是精神产品的重要基地,它不仅仅是精神产品的中转站、集散地,更是精神产品的深加工场所,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地。各类信息在图书馆的再生产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力。
图书馆精神产品是社会精神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精神生产的产品引入图书馆便是图书馆精神产品。所不同的是: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过程又是再生产的过程。目前,在国内外有关社会精神产品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将精神产品的研究引入图书馆的成果见之于世的还很少。目前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分析、去探索。精神产品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的。我们要揭示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内在本质,首先面临的直接对象就是图书馆的精神产品。因此,解剖精神产品的内在属性便构成了图书馆精神产品哲学研究的始点。〔2〕
精神产品较早是哲学领域里使用的概念,后又在经济、政治、法律等学科领域广泛使用。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没有给精神产品明确下定义。但是,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能够发现一些对精神产品的论述。较早在《神圣家族》中有“精神作品”的提法〔3〕,而 “精神产品”一词首次明确提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4〕。在《资本论》和《经济学手稿 1861、1863年》等著作中,马克思提出过 “精神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的生产”〔5〕,并把“科学”作为 “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等。
由此可见,所谓精神产品就是精神生产者通过自己的脑力活动对生产对象进行思维加工、直到精神生产过程完结之时所创造出来的思想观念形态产品。精神生产者包括个体或团队,可以指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咨询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等等。精神产品的内容范围诸如:政治法律思想、语言逻辑、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道德、哲学等等,还包括各种设计方案、商标专利、点子咨询等。
图书馆精神产品凝结着人们的思维、思想、情感、经验、技艺等,是精神生产劳动者的智慧和结晶。与物质产品一样,图书馆精神产品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并进行消费与生产,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观念形态产品。图书馆精神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性能及思想内容、品质的好坏,社会功能的正负作用,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图书馆精神产品的数量是指精神产品借以表现的形式所占用载体元素多少的总和,诸如语言文字,图像音符,其他载体等元素占用的多少。例如,一部理论著作、文学作品的文字符号数量的多少,一部影视是由多少角色构成的,一个设计图案都有哪些符号元素等等,音乐、歌曲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字,还需要一定的音符等等。任何一件相对独立的精神产品,都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体。
图书馆精神产品是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以自然、社会和读者思维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对反映在作者头脑中的客观现实和以往的思想文化进行加工、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物化形态的思维产物。在图书馆的各项活动中,图书馆精神产品具有复杂的物化存在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类型。具有普遍意义的两种划分是:一是从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内容的角度,图书馆精神产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等类型。因为整个图书馆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以读者的不同的需求为对象就形成以上不同的类型。二是从图书馆精神产品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角度,可以将图书馆精神产品分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和非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两种类型。凡是不反映经济基础要求,不为经济基础服务,不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图书馆精神产品就属于非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例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以及艺术和教育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就属于此类(它包括《中图法》中的 B、H、N以及 J、G、B等大类的一部分);凡是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为经济基础服务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精神产品就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都属于此类(它包括《中图法》中 A、C、D、E、F、I、K以及 J、G、B等大类的一部分)。无论在任何形式的图书馆,不管精神产品以何种的形态而存在,均具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共同的社会属性。
2.1 图书馆精神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这是图书馆精神产品外在的、非本质的属性,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精神产品是为读者消费而生产,体现出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外在性质。这种性质在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采购、流通等方面均有体现。图书馆精神产品的最终效用,是通过读者的消费而发挥出来的,而图书馆精神产品与读者见面的中介是市场,图书馆精神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与消费者进行交换才能证明自己的效用,证明自己是否具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图书馆精神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流通属性。同时,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也可以在其生产的过程中得到解释。图书馆精神产品在迈向市场时,要经历两个生产阶段:第一阶段,精神产品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进行创作(称为精神生产 1,其产品称为精神产品1);第二阶段,社会精神生产组织者(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加工者,如采访、编目、著录等)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如计算机、打印机等,将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制作转化为社会产品(称为精神生产 2,其产品成为精神产品 2)。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产品1由于往往难以直接与读者见面,不能进行交换,因而一般不具有商品的属性;而精神产品2是经过精神生产 2加工后进入到了消费领域,其必定是社会产品,无疑具有商品的属性。读者在图书馆的各项活动中所接触和消费的精神产品就属于这种精神产品 2。因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图书馆精神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属性。有人认为: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图书馆,其商品属性必将淡化。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在图书馆精神产品是否商品化的问题上有所顾虑,而是认真研究图书馆精神产品商品属性的产生规律,推动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商品化进程,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服务。
2.2 图书馆精神产品具有观念形态的属性。我们在肯定图书馆精神产品商品属性的同时,更应该肯定它的非商品的属性,即具有观念形态的属性。这是它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表明图书馆精神产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产品。这是一般物质商品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同样可以从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来说明。从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来看,精神生产是附着一定物质形式上的精神内容的生产,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形式(载体),例如精神生产 2,因而,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类似的物化劳动的过程。但精神生产的本质主要在于精神生产 1,它是充分自由的个性化的劳动过程,其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精神内容,这一内容包含了知识、艺术、伦理、审美、娱乐等价值,这就使得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具有了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的观念形态的属性和功能。从图书馆精神产品的消费来看,实质上,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消费,虽然,表面上读者消费的是精神生产的物质形态,但是,这种消费不会随着它所依附的物质形态的消失而结束,它会给读者的思想观念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使得精神产品的观念形态属性更加突出。由于图书馆精神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因而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图书馆精神产品与社会精神产品一样,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一方面表现在,通过市场的交换能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商品化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中知识和科技的含量日益增多,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再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精神产品生产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以精神产品生产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神产品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对图书馆精神产品经济价值的衡量与对物质产品经济价值的衡量有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图书馆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其一,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是一项复杂劳动的产物。所谓复杂劳动是指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是具有一定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6〕
图书馆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以脑力劳动为主,依据现实社会要求,运用精神生产资料,自觉创造出的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理论化、系统化、典型化的观念产品。其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这里我们仅讨论那些通过物质载体:如图书、报刊、连续出版物和电子产品等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产品,包括自然科学产品、社会科学产品和人文科学产品等。图书馆精神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方面。
3.1 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是指生产和表现精神产品所耗费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它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创作图书馆精神产品所耗费的精神生产手段的价值,如科研设备、实验材料、图书资料、调研费用等。进行精神生产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随着精神生产日益复杂化(如研究课题的综合性、研究手段的社会性、研究人员的协作性、研究费用的高昂性、研究过程的周期性等),精神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这部分价值也越来越大。这些价值会一次或诸次转移到图书馆精神产品中去,成为图书馆精神产品总价值的一部分。
第二、是补偿精神生产者所耗费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价值以及为提高生产者素质而支付的教育、学习等费用。精神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复杂劳动量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量,精神生产者在精神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这部分价值也包含在图书馆精神产品之中。影响这部分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即社会用于发展精神生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二是不同的精神生产类型的因素,即不同类型的精神生产的劳动特点不同,如科学生产不同于艺术生产,科学生产中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艺术生产中的小说、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等产品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的精神劳动的价值评估及补偿也不相同;三是精神生产者的因素(不同的精神生产者生产能力不同,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的质和量不同,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价值不同等等,由此决定了社会对其劳动的价值补偿也不等。
第三、是表现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的价值。精神产品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历史上,许多物质都曾作过精神产品的载体,如人类早期使用的用于记事的绳子、竹木简、龟甲兽骨、青铜器以及现在使用的纸张、磁带、光盘等。这些物质载体是由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凝结了生产者的劳动,形成了价值,这部分价值也成为图书馆精神产品总价值的一部分。
3.2 精神产品的精神价值。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精神价值是指图书馆精神产品能够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学习欲望,引导读者全面发展的价值,它由三方面构成。首先,是精神生产者批判继承的人类已有的精神价值。精神生产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者总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并占有前人的精神生产成果然后进行精神生产,新的精神产品中必然包含了已有的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罗素说过,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希腊受益于埃及,罗马受益于希腊,阿拉伯受益于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受益于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受益于拜占庭。这就启示我们: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延绵不断的过程,人类的精神、思想、文化等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会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后人,成为后人进行精神生产的思想之源。由此,我们认为,严格说来,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精神价值并不仅仅是由当下的作者单独创造的,与之相关的思想的创立者也参与到(以不同形式)精神产品的价值创造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也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次,精神生产者创造出的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并促进其学识的积淀和世界观的形成的新的精神价值。这是精神生产者立足于现实社会并在前两者的思想基础之上经过创造而形成的新价值,是图书馆精神产品价值独创性的标志,也是图书馆精神产品最根本的价值所在。这种图书馆精神产品的新价值比较复杂,同时,不同的图书馆精神产品也有不同的价值特点。图书馆精神产品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物质价值是基础,精神价值是核心(但人们所说的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指其精神价值),二者缺一不可。经济效益实现的是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物质价值方面,社会效益实现的是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精神价值方面。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可分割性,图书馆精神产品的价值构成客观上是应该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其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它的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是图书馆哲学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问题,同时,也是建设图书馆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
当然,我们分析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哲学涵义不仅仅只是对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属性、价值、构成等进行分析,还需对其性质、特征、作用等展开深入的研究,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图书馆精神产品的哲学涵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9
2.罗欣,郑章飞.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及消费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97-1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6.罗欣,韩继章,郑章飞.试述图书馆精神产品价值及对思想教育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100-104
7.罗欣,韩继章.图书馆精神产品的特征探析.图书馆理论与与践,2006(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