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骥家世生平考述

2011-08-15 00:49
图书馆 2011年2期
关键词:田心黄氏道光

田 吉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黄本骥,字仲良,号亚卿,别号虎痴,湖南宁乡人。嘉庆十三年副贡,道光元年举人,官黔阳教谕。博览多通,好学嗜古,尤喜聚金石,有声于道咸间。著书数十种,大多汇刻为《三长物斋丛书》,被张之洞列为清代湖南仅有的八位著述家之一。〔1〕其所编之《历代职官表》亦一再重印,至今仍为言职官制度者所必备。不过这样一位成果丰硕的学者却声名不彰,长期以来不太为人所知。遍考群书,目前尚未发现黄本骥的行状、墓志、碑传之类的第一手传记资料,仅在《清史列传》、《清儒学案》、光绪《湖南通志》、民国《宁乡县志》和严文郁《清儒传略》等书中找到一些简传。可惜这些资料大多语焉不详、辗转抄袭,甚至有不少错讹。

上世纪中叶,李肖聃、张舜徽诸先生曾对黄氏学行有所勾稽,其中张先生所言尤为深刻(参见《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及《清儒学记》诸书所涉黄氏条目)。上世纪 90年代以后,黄本骥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寻霖〔2〕先生率先征文考献,对黄氏生平及为学旨趣做了有益的探索。此后,刘范弟〔3〕及郑伟章、姜亚沙〔4〕均进一步考察了其行实。但是由于条件所限,这些研究尚未厘清本骥家世生平中的许多重要问题。

笔者曾两赴宁乡县道林镇进行文献调查,并有幸于本骥五世族孙媳周仁清老人处得见《宁乡田心黄氏四修支谱》十卷(以下简称《黄氏支谱》。上海图书馆亦藏有该谱,且已为《中国家谱总目》著录,惜《总目》卷末所附“家族名人检索”中并未标注本骥名号)。是谱为黄钟乔羽 、黄溶青纂修,1948年木活字印本,一函十册,保存完好。其中卷 1之“世系表”、卷5之“十七派世系录”及卷 8之“旧谱列传”,所载本骥事迹尤为翔实。因以《黄氏支谱》所记为主,益以黄本骥本人著述,略述其家世生平如下。

本骥祖居宁乡道林田心。考黄氏世系,其宗族始迁宁乡,可追溯至元代。据《黄氏支谱》卷 1黄培英于光绪二十九年所撰之《三修支谱序》载:

田心之宗,自元中叶曰谷一郎由庐陵迁道林西之峡口,今节妇坊在焉。四世而大宗仲谦之子曰时组宅山塘,小宗仲金之子曰胜组宅竹园。竹园今记名提督其华犹世居之,山塘以宗子国朝庶吉士曰介三子遇隆居田心,故凡山塘竹园诸黄,皆宗田心。〔5〕

可见自始迁祖谷一郎定居宁乡以后,后裔已散居山塘、竹园、田心等地,只不过因为长房宗子黄遇隆一支居田心,故统称为田心黄氏。本骥即为田心黄氏之第十七派。

学者王金策在为本骥父亲《大沩山房遗稿》所作之跋中说“宁乡之黄故巨族,先世并以科甲官守令”,邓显鹤在《资江耆旧集》中也认为“宁乡黄氏代有闻人,几于人人有集”,这些赞誉皆有实据,原非谬赏。迁宁之黄,本素贫寒。明季孟利、正奎(即本骥七世、六世祖)二公为隐德君子,亦耕亦读,家始殷实。至顺治十四年本骥五世祖梦麟中举而后,科名渐盛,门第衣冠,遂称望族。据《黄氏支谱》卷 8“十三派奂斋公传”记载,奂斋(即本骥高祖之璠)“以父分千亩产广结交,聚食客,挥洒自如,犹能岁扩庄田”,〔5〕家产之雄厚,可以概见。又考《黄氏支谱》,仅梦麟一支子孙,至道光间已有举人十一人,进士二人,翰林一人,仕至府道者数人,知县十数人。如本骥堂伯祖遇隆,乾隆壬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即用,未就职,主讲城南书院,著有《介三子诗草》六卷、《近思录》一卷。堂伯祖绂隆,乾隆戊子举人,选临武县教谕,借补训导,著有《周易研余》八卷、《大学义节钞》二卷、《汇钞》三卷、《中庸义节钞》四卷、《汇钞》四卷。堂伯父河宁,乾隆甲寅举人,任长垣、清河等县知县,升磁州知州。堂兄本诚,贡生,凤县知县。堂弟本龄,道光乙酉举人,任桂林知府,委办粮台。

本骥高祖之璠,字东重,号奂斋,增监生,考授州同职。生有五子:道宪、道懋、道懿、道慤、道恩。其中道宪为岁贡生,著有《汇韵园诗集》。道懋、道慤同为乾隆甲子举人,道慤著有《六堂诗草》一卷。

曾祖道恩,字朝望,号藏皋,乾隆丁丑进士,曾知江南各县,辞官后在著名的石鼓、玉潭、东山等书院主讲过。锐意著作,留心书画。著有《祠礼臆说》一卷、《发蒙录》一卷、《明文说法》六卷、《塾课唐诗说法约》三卷、《古文分体汇编》八卷 。

祖立隆,字定之,号静斋。癸酉科拔贡,历任至天津知府。卒于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六日。居官清廉,不事生产,历任方面而宦囊萧然。因目疾归,而田心所遗祖业已荡然无存,遂筑楼奉道恩寓居长沙,家业于是衰落。祖母秦邦淑,广东龙门知县、邑人秦安镐次女,诰封恭人,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四月三十日。所撰《云骥山庄拾遗诗草》,《湖南女士诗钞》称其“沉郁悲凉,音节自古”,《湖南通志》、《沅湘耆旧集》、《柳絮集》著录。黄氏一门闺秀皆能诗,祖母已著先鞭。

本骥之父湘南,字一吾,号石橹,别号荔渔,县学增生。生于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初七日,乾隆五十年九月二十七日殁于浙江旅次,时本骥五岁,兄长本骐九岁,妹若芬才二岁。湘南自幼跟随立隆客居任所,囊书外无长物。博学多闻,人称“经史库”。其挚友唐仲冕后官至陕西布政使,一直对湘南的才思敏捷记忆犹新:“十五年前燕都游,连朝达暮不遑寐。一日和成百篇诗,一夕题残四壁字。”〔6〕但湘南早年患过足疾,行路偃蹇,常为人讥笑,加之立隆去世后祖业殆尽,便入赘通道教谕刘元炜为婿,寄居湘潭碑市外舅家中凡八年。有《大沩山房遗稿》、《红雪词钞》,存诗词千余首。

母刘光绮,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二日生,道光十年二月二十日殁于长沙。乾隆癸酉科举人、通道教谕刘元炜次女,翰林院编修刘元熙、元燮、元炳姪。邓显鹤曾在刘氏《墓志铭》中称赞她“生长名门,习闻礼训,好读书,知道理……性沈毅而慈惠,勇于为义,尝节损衣食,以赴人急”。〔7〕本骥兄妹幼年失怙,寄居外祖家中,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这些美德无疑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兄长本骐,字伯良,号云卿,别号华耘,一号驎斋。优廪生,嘉庆戊辰举人,拣选知县,大挑教谕,借补城步县训导,例授文林郎。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三日生,道光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没,年四十七。著有《历代纪元表》、《年号分韵录》、《贤母录》、《章水唱和录》、《郴岭纪游录》、《三十六湾草堂稿》。本骐早岁即以诗名,与陶澍、贺长龄、贺熙龄等交往甚密,集中多有唱和之作。

关于本骥的生平行实,上举寻霖、刘范弟、郑伟章、姜亚沙诸文均已有所勾稽,刘文尤较翔实,读者自可参阅,兹不赘述,而仅就几个尚未考证清晰的重要问题略作考辨。

1 生卒时间及享年

本骥的生卒年及享寿,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光绪《湖南通志》及 1992年版《湖南省志◦人物志》均有本骥小传,然皆未载其生卒享年。现在可见的较早文献是民国《宁乡县志》,其中记本骥“咸丰六年(1856)卒于任,年 76”,〔8〕1995年版《宁乡县志》遂承其说,作 1780年生,1856年卒。〔9〕而刘范弟则认为应当生于 1781年,卒于 1856年。〔3〕其实古人多用虚岁,若民国《宁乡县志》所载不误,则刘范弟所定生卒年当属可信。特别是刘氏还详引本骥的《悬弧吟》、《祭唐氏妹文》两篇诗文来推断其生年,似可定谳。

然而郑伟章、姜亚沙的《湖湘近现代文献家通考》却有不同说法,其证据来自杨彝珍为本骥的《金石萃编补目》所撰之序:“黄虎痴学博捐馆之前月,以所辑《金石萃编》寄刘子重通守藏之,逾三载矣。”〔4〕此为并时湖湘学人的记载,当属可信。而杨氏此序所署时间为“咸丰六年(1856)孟冬月”,郑伟章、姜亚沙据此认定本骥卒于 1853年,又根据民国《宁乡县志》“年 76”的记载,进而推定其生年为 1778。

实情究竟如何?今按《黄氏支谱》卷 5“十七派世系录”载,本骥“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三月十七日午时生,咸丰四年甲寅十一月十四日戌时卒于任(黔阳),年 74。”〔5〕族谱记生卒,多依生齿录等原始材料,具备一定的可信度。那么这一记载是否属实?考黄本骥《三长物斋诗略》卷 4《王香杜夫子集同人为三闾大夫作生日即次元韵》诗注:“余亦以庚寅日降。”〔10〕经查,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七日之干支正为庚寅。尤有进者,本骥曾在《嵰山甜雪》卷 5的《睟盘诗会识语》中明确回忆: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三月十七日,余周岁之期,外家戚长咸聚于湘潭之碑市,时先君子寄孥其地,因会于外祖刘宾门太史名元熙之靳江书屋。〔11〕

《黄氏支谱》与本骥的叙述可谓若合符契、相互印证。至于卒年,咸丰四年本骥去世至六年冬杨彝珍撰《金石萃编补目序》,已历三个年份,也能与杨氏所言之“逾三载矣”相符。故《黄氏支谱》的记载是确而有征、足资凭据的。换算成公历,本骥即生于 1781年 4月 10日,卒于 1855年 1月2日。

由此可见,民国《宁乡县志》对本骥卒年和享寿的记载均误,这导致后来诸家考证的纠葛不清和错误失实:刘范弟对生年的考证不误,却根据76岁的说法,得出了错误的卒年;郑伟章、姜亚沙本来有可能考证出正确的卒年,却也拘于76岁的记载,将生年提前了数载。另,1985年版《湖南方物志》点校者冯天亮推测本骥生于 1804年前后,与诸家所记相差最远,盖其误认《悬弧吟》所署时间乙丑(1805)为己丑(1829),故将本骥年龄顿减二纪,已经刘范弟先生驳正,此不具论。

2 出生地点及成长环境

刘范弟认为黄本骥“出生于湖南宁乡县善山岭(今属道林镇)……生长其间,自然从小深受熏陶影响”。〔3〕其实这个说法出于揣测,并非实情。在本骥自己的文字中,就有关于出生地的明确记载。本骥兄弟在给父亲黄湘南所撰的行状中说:

年二十赘於通道,时抑斋刘公讳元炜以广文官其地,母氏其次女也……又明年,母氏携不孝骐归里,时不孝骐生一岁矣……府君居碑市凡八年,生不孝骥及女弟一。〔12〕

可见本骐生于通道学署,而本骥生于碑市外祖家中。考《大沩山房遗稿》卷3有《内人归宁,外伯宾门先生葺东厅居之。以诗见赠,次韵谢之》一诗,可知刘光绮自通道返家后居住于伯父刘元熙家之东厅,这极有可能是黄本骥及若芬出生的具体地点。上引《睟盘诗会》识语所载亲友齐聚刘元熙家为本骥作周之事,也足为佐证。

本骥兄妹出生以后,父亲湘南为生活所迫,外出谋食。虽然间归碑市,但抚育儿女的重任,却更多地落在了母亲肩上。特别是湘南以急病卒于浙江玉环之后,当时餐荼茹蓼,既无田庐儋石之储;画荻和熊,复少师友切磋之助,〔13〕母亲的影响就愈发重要了:

(刘光绮)寄居母家近二十年,纺绩自给,不以衣食累兄弟。课二子本骐、本骥慈以寓严,小有过失,立加诃挞。所居近市,子生十岁,市人无识其面者。儿时入塾,必亲拜其师。成童后力不能具脩脯,恒夜绩以视其读。遇有佳客与儿辈谈艺,虽庖炊告断,必百计典质,以供盘餐。二子成立后,谋餐外出,犹谆谆以谨饬立身为训。〔13〕

可见从父亲去世后直至成年,本骥兄弟仍然在碑市生活,与母亲相依为命。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严厉训导下,兄弟二人篝灯自课,子读父书,砥砺学行,渐有所成。

3 求学应试及师友交游

嘉庆初年,黄本骥进入岳麓书院读书。此时的书院正由湘潭罗典执掌,规制大备,学风笃实。在院数年,本骥得以广交师友,学问大进,为一生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刘范弟认为“嘉庆初,黄本骥读书岳麓书院,就学于王金策(香杜)门下。在岳麓书院数年,黄本骥学问大进,并得以广交湖湘学子,如邓湘皋、邱开来等后来成为湖湘学术名人的人士,都成为他的挚友”〔3〕则实不然。

其一,王金策并非本骥就学岳麓时的老师。按嘉庆初年本骥年未弱冠,而王金策乃山东诸城人,年龄又小于本骥(《嵰山甜雪》卷 12《游戏文二首》:“香杜夫子齿少于余。”)似无可能任教于岳麓书院。考同治《黔阳县志》,金策于嘉庆二十四年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黔阳知县始来湘,道光元年分校秋闱。而本骥恰于是科乡试中举,《三长物斋诗略》卷 3有诗曰《道光元年本骥乡荐,出香杜夫子门下,以湖南通志为贽,夫子携至舟,为水所败。五年,从弟本龄亦出门下,仍以通志为贽。因系以诗,即次闱中见忆之韵》,〔10〕足见本骥中举后始见房师金策。故二人师弟之谊始于道光元年乡试之后,而非黄氏就学岳麓之时。

其二,嘉庆初年,本骥并未结识邓湘皋、邱开来等人。湘皋即邓显鹤,其“于湖南文献,搜讨尤勤。如饥渴之于食饮,如有大谴随其后驱迫而为之者”。〔14〕而本骥“与邓显鹤交最密,有切磋之益”。〔15〕例如,邓氏编《蔡忠烈公遗集》,本骥曾与校勘之任。校雠重刻《楚宝》成书,则寓居本骥长沙住所颐园。两人在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上更是志同道合,引为知己。晚年二人以学术文章为人尊崇,并称“湖南二老”。《清儒学案》把二人列为学侣,并非没有理由。但邓黄订交究在何时?不妨从两人的唱和文字中寻觅线索。《三长物斋诗略》卷 4有《题邓湘皋学博诗集用寄余南阳韵》一首,〔10〕这是目前发现本骥诗文中最早与邓氏有直接关系者。考本骥谋食于时任南阳知府的妹婿唐业谦处,在道光七年春,居未数月,因夫人陈梅仙去世而匆匆返湘。可知此诗当作于南阳期间,亦可推测邓黄大致结识于此前不久。因为如果二人真的熟识于三十年前的嘉庆初年,则不应一直不见文字往还。更直接的证据是《三长物斋文略》卷 5《邓湘皋学博六十寿序》,黄本骥云:“骥与先生未见而倾慕者十年,既交而款洽者又十年矣。”〔10〕按邓氏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则此序当作于道光十六年(1836)其花甲初度之际。又考邓显鹤自江淮返湘,时在道光六年底。〔16〕则邓黄订交于道光六年底至七年春之间,可谓明白无误、铁案难移,这也恰与上引诗作的写作时间相吻合。

至于本骥与邱开来,则终身未曾晤面。邱开来,字觉吾,晚号湘渔老人,黔阳人。力学能文,尝读书岳麓,与严如熤等相砥砺,以行己有耻为学。嘉庆八年岁贡生。铨郴州学正,不就。博学多才,工诗文。著有《揖山草堂诗集》十卷、《诗话》四卷。开来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而半年之后本骥即授黔阳教谕,《三长物斋诗略》卷 5《题邱湘鱼开来揖山草堂遗稿》:“憾翁不我见,我来公已亡。相距仅半载,宛如隔沧桑。”〔10〕即表达了这种失之交臂的遗憾。

嘉庆十三年(1808)恩科乡试,本骐中举,而本骥也名列副榜。但直到道光元年(1821)辛巳恩科乡试,本骥才得中举人。第二年,本骥兄弟结伴进京参加壬午科会试,却均春官报罢,未能考中。刘范弟云:“……(壬午科后)他是否继续进京参加会试,则因史料不足,不得而知。”〔3〕其实在《三长物斋丛书》中,即有多处明言本骥曾先后应癸未、乙未两科会试之事,绝非“史料不足”。

关于癸未科,《嵰山甜雪》卷 7《青门话别》车持谦诗注:“君明岁由霍阳赴礼部试。”〔11〕此为道光二年十月本骥自秦赴晋时友朋所赠之诗,可信度高。且本骥日后也清楚地回忆过当时因羁留北京而未能见到兄长最后一面的场景:“…时癸未正月也。骥以试事留都门,不及执手永诀。”〔13〕关于乙未科,《三长物斋诗略》卷 4《题吴梅梁观察杰传砚图》注:“甲午内迁少司寇。及春闱谒见,深谢前诗。”〔10〕且《嵰山甜雪》卷 7《青门话别》本骥自注:“及乙未春闱再至都门。”〔11〕记载也是很明确的。

其实上述史料大多见于黄本骥的著述之中,极易检核。作为新近整理刊行的岳麓书社版《黄本骥集》的点校者,刘范弟先生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这么多疏舛。

附带要说明的是,《黄氏支谱》中对本骥的家庭情况还有很多详细的记载,例如本骥曾先后有四位夫人,生有三子一女。其中原配谢氏卒于嘉庆八年,年 24,无出。继娶翁氏卒于嘉庆二十四年,年 38,生耀迈、耀迪。三配陈梅仙卒于道光七年,年 32,生耀达。四配钱氏卒于同治二年,年 66,生有一女。耀迪、耀达皆殇,耀迈独存,并曾补弟子员,然道光二十三年,亦以三十之龄而夭亡。本骥青壮年即屡经丧妻之痛,老而又亡独子,其遭际可谓悲矣。另,《黄氏支谱》对谢氏、翁氏、梅仙及耀迈之葬地朝向皆备载无遗,而于本骥及钱氏则阙。殆以身后乏嗣,或未归葬祖茔,故不得其详欤?别无旁证,存此待考。

1.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7-271

2.寻霖.黄本骥的三长物.图书馆,1996(4)

3.刘范弟.黄本骥与《黄本骥集》.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郑伟章,姜亚沙.湖湘近现代文献家通考.长沙:岳麓书社,2007

5.黄钟乔羽 ,黄溶青纂修.宁乡田心黄氏四修支谱.1948

6.唐仲冕.壬子郡城晤一吾两郎感步前韵.见:黄湘南.大沩山房遗稿卷 9.《三长物斋丛书》本

7.邓显鹤.旌表节孝刘孺人墓志铭并序.见:黄湘南.大沩山房遗稿卷 9.《三长物斋丛书》本

8.周震鳞修,刘宗向纂.民国《宁乡县志》.长沙:岳麓书社,2009

9.宁乡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0.刘范弟点校.黄本骥集.长沙:岳麓书社,2009

11.黄本骥等.嵰山甜雪.《三长物斋丛书》本

12.黄本骐,黄本骥.先府君行述.见:黄湘南.大沩山房遗稿卷 9.《三长物斋丛书》本

13.黄本骥.贤母录.《三长物斋丛书》本

14.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

15.张舜徽.清儒学记.济南:齐鲁书社,1991

16.张青松.邓显鹤年谱.南昌:南昌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田心黄氏道光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一道光
狐生子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黄氏家风警世
白成一道光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