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红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3~58岁,平均32岁,临床表现为不同原因的鼻部或颜面部外伤史,伴鼻部或颜面部肿胀疼痛,部分患者有鼻出血、鼻部塌陷变形。
1.2 方法①鼻骨侧位片:采用500毫安DR摄片机,电压60 Kv,毫安秒4~5 mAs,常规摄左、右侧位片。②鼻骨CT扫描均采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机,轴位CT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听眶线与台面垂直,以头颅侧位确定扫描范围,常规以2~3 mm层厚和间隔做断层扫描;鼻骨冠状位CT扫描,一般取仰卧位,头尽量后伸使成颏顶位,听眶线与台面平行,必要时倾斜扫描架,以2~3 mm层厚、螺距为1 mm做连续薄层扫描。两种方式均采用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图像,拍片时采用两种窗技术(骨窗、软组织窗)。
18例患者中,X线发现骨折或可疑骨折10例,未发现骨折8例。18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轴位扫描12例,冠状位扫描6例,CT检查全部阳性,单侧鼻骨骨折11例,双侧鼻骨骨折7例,鼻骨骨折合并额突骨折4例,鼻骨骨折合并鼻泪管骨折及鼻骨间缝分离2例。鼻骨骨折合并眼眶内侧壁骨折及筛窦积血3例。
3.1 鼻骨解剖结构正常鼻骨为左右各一的梯形薄骨片,位于两侧上颌骨的额突之间,左右对称,鼻根部接近鼻额缝处最厚。从外鼻看,鼻骨占鼻的上1/2,鼻下部为软骨及软组织结构。从侧面看,鼻骨仅占鼻腔的前1/2或1/3,鼻骨主要构成鼻腔的前壁,而鼻腔的侧壁主要由上颌骨的额突和鼻骨共同构成,额骨、鼻骨、上颌骨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筛骨正中板则为外鼻的间接支持结构,鼻骨的长短,宽窄在CT上变异较大[1]。
鼻部处于面部突出位置,最易受到撞击而发生骨折。Muraoka等报道,鼻骨骨折占全部面部骨折的59.3%[2]。鼻区是一个多骨缝联合的复杂区域,鼻区骨小而薄,骨缝细而复杂,结构相互重叠。鼻骨在鼻的根部,左右各一,是颅骨的延续突起,鼻骨的上部厚而窄比较固定,不易骨折。而下部薄而宽呈片状,且比较突出,当受到轻微外伤就很容易发生断裂。所以鼻骨骨折最易发生在鼻骨中下部[3],且鼻骨、上颌骨额突及眼眶内侧壁骨质薄弱,骨折后易形成复合伤。
3.2 鼻骨骨折X线平片诊断以往鼻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基本上为X线平片[4]。鼻骨在侧位片上表现为起自鼻额缝呈细长尖刀状致密影。如此致密影连续性中断,呈凹陷、粉碎骨折,且移位明显,则可明确诊断。但是对于一侧鼻骨发生骨折,而另一侧完好时,由于两侧骨质影像重叠,不易看清对侧,骨折就难以诊断。另外,X线不能显示鼻骨纵行、塌陷型及无移位的斜行骨折,亦不能确定是哪侧鼻骨骨折,这是鼻骨侧位片诊断鼻骨骨折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当鼻骨骨折伴有上颌骨额突、鼻中隔犁骨骨折和鼻窦壁骨折及骨缝分离时,平片则极易漏诊。此外,X线片质量差,曝光不足或过度,阅片者经验欠缺也会造成鼻骨骨折的漏诊。故X线检查阳性可作为鼻骨骨折诊断的重要依据,X线检查阴性则不能否定鼻骨骨折的存在。
3.3 鼻骨的CT扫描随着CT的应用,鼻骨骨折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被诊断,有时甚至是在行颅底检查时被发现。CT无论是轴位或冠状位扫描都可以清楚的显示对称的双侧鼻骨及其周围软组织情况。对于有无鼻骨骨折、骨折的类型、凹陷程度及周围织有无肿胀、积气一目了然。本组10例X线确诊鼻骨骨折后,行CT检查,对骨折数量、凹陷程度及软组织情况均有新发现。实际上,轴位和冠位扫描又各自有侧重点及优势。鼻骨的轴位CT扫描对鼻骨纵行骨折线显示清晰,对骨折伴鼻额缝、鼻颌缝及鼻骨间缝分离的显示尤佳,对鼻区复合性骨折,如眼眶内侧壁及筛骨垂直板骨折也多以轴位为主。冠状位CT扫描能清晰显示鼻骨全长,对观察骨折及移位情况直观明了。此外,冠状位扫描减少了横轴位扫描中由于层厚和间隔引起的误差,对鼻骨翼横断骨折而无移位显示优于轴位,对上颌骨额突骨折诊断亦优势明显。有学者主张对鼻骨骨折CT扫描应轴位加冠状位同时进行,以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2]。笔者认为这样做,对于大多数并不复杂的鼻骨骨折并不必要,反而会增加患者的受照剂量和经济负担。我们主张鼻部复合外伤CT扫描常规以横断位为主,提供信息多、全面,对于单纯鼻部外伤,可选择冠状位CT检查。
总之,鼻骨的普通X线检查是鼻骨骨折初步的检查方法,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可发现X线片发现不了的隐匿性骨折,在实际工作中,以临床观察重点,选择轴位及冠状CT扫描。
[1]刘维刚.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河北医药,2006,28:23.
[2]曲永惠,王振常,鲜军舫,等.高分辨率CT对鼻区复合骨折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0):675.
[3]周康荣.胸部劲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28.
[4]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