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1-08-15 00:51陈芳
中小学电教 2011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

☆陈芳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一、网络文化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概述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工具。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主流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一)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1.网络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故而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传播和创造的一种精神产物的总和。具体说来,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实现多元文化信息,多样艺术形式的创造、获取、传播、交流与融合,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不是全民的文化,而是网民的文化。它只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他人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

2.道德教育的涵义

道德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狭义的道德教育指学校的道德教育。檀传宝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

1.道德主体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大环境也逐步改变,倡导自由与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这种氛围也不断感染着中学生,促使他们道德意识的觉醒。他们强调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与保护自我利益;强调自己有选择道德生活的权利与自由,知道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强调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自觉把握,重视自己的判断,淡化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传统、权威及长者的约束与干涉,把握自己的抉择不人云亦云。

2.道德价值取向具有层次性与多维性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受到改革开放与社会变革的浪潮的猛烈冲击。网络的发展又使得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信息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扩散开来,这些信息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及不同的道德观。过去大一统的道德观念开始被多元的道德文化所取代,这些既可能是道德理性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道德价值标准迷失所引起的。而中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最容易受新事物影响,加上道德价值观尚未成熟,因而道德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与多维性。

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发展具有开放性与反复性

由于中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追赶新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接受新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些观念会不断地冲击他们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促使他们不停地思考并作出新的判断。但是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还不深刻,在道德行为的表现上还欠稳定,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价值观,因而一方面他们的道德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

(三)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发展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主体意识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高时效性决定了它在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这些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求知和学习空间,并为他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拓展了他们道德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开放的网络文化网罗了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思想,在这里每一种想法每一个观点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这种开放与包容的氛围,激发了思维活跃、朝气十足的中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独立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评判体系,而不再屈从于大众和权威。

(2)有利于丰富道德内容,促进和谐生活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获取道德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克服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为道德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教育资源,并能够与老师、朋友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获取反馈信息。

同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也激发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灵活性和网络自身的高科技性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产生了较大的激发作用,这无疑对学生的道德创造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与改变传统的道德内容,也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道德内容与道德文化,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生活。

(3)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积极的网络文化为中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践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任何人进行交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与他们交流便是与不同的社会人在交往。学生也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孩子与学生身份而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在交往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以及道德判断,同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学生就必须在自己与别人和社会的道德冲突中做出正确的、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抉择,以促进自己道德发展的社会化的形成。

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学生便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喜欢的,同时也是适合自己的道德教育途径,进而实施自我道德教育以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二者相得益彰,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学生还可以在线直接咨询专家学者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道德发展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4)有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家长、教师、社会又给予了他们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导致他们学习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与烦恼,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网络交往作为中学生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其道德发展的心理因素,而道德发展的心理因素是中学生道德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主观因素,因此,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直接促进了其道德的发展与完善。

2.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为中学生提供了各种方便,促进了他们道德教育与发展。然而,由于中学生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往往难以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而对其道德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中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建构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导致了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尽管网络文化强化了中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但却削弱了其对道德问题的理性思考。大量的非主流思想、功利主义观念影响着中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的建构,致使他们道德概念理解混乱,道德鉴别能力减弱,对道德情境的判断倾向于庸俗化并淡化了他们在现实中的道德观。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把形形色色的休闲文化、服务文化、热门网站等混杂在一起,这些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新奇与刺激、挑战与虚幻, 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与挑战。中学生面对繁芜丛杂的道德问题来不及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便被网络中的异化观念所同化,进而把握不住主流的道德方向极易偏离正确的道德认知。

(2)可能会导致中学生道德情感的淡漠

中学生正处于道德观的建构期,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却为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提供了一个虚幻和匿名的环境。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学生可以在这里毫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感情,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自由投射进去。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委屈,他们就会在网络中倾诉、寻求安慰。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有限制、无拘无束的生活,反而会觉得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繁琐而无味的活动,就会减少与人的接触与交往。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冷漠,缺少中学生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形成自我封闭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其道德情感的冷漠。

(3)道德心理发展具有双重型倾向

传统的社会模式下,经济结构单一,社会流动性差,社会媒体是一个单一的信息源,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可控性和交互性使得社会传媒成为了一个双向的传播媒介,并使得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得以传播、辐射。网络文化的互动性使得中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他们的道德社会化必然会受到这种互动的极大影响。

一方面,这种互动给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对社会的融入、认识、体验等互动形式可以有效地促使他们道德心理要素从不稳定走向稳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学生在与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道德观的人的互动的过程中很可能受到各种价值观,不同的道德体系的碰撞、激荡,因而他们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选择常常处于举棋不定、矛盾的状态中,呈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环境助长了中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主性,任何文化都可以处于同一个交流平台。而网络行为也是人们自由意志的体现,这极大地调动了中学生的自主性及自信心。然而,就是这种开放与包容使得网络也成为一个滥用自由、自我泛滥的地方,网民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我利益、愿望、目标的满足与实现。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自我独立、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使得自我中心主义膨胀。

2.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各种信息浩如烟海,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各种信息当然也不可避免。而中学生正处于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还比较差,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并可能导致原有的社会道德意识的弱化。由于网络文化的控制性差,造成网络文化的随意性,各种意识形态充斥其间,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会,则有可能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

3.对中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道德观念造成了冲击

中学生正处于发展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完善。但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矛盾、碰撞、冲突和交流,各种有用与无用、先进和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信息、思潮混合在一起。对于中学生来说,面对这么多的道德文化冲突,是非真假一时间真的很难做出理智的判断。

4.容易逃避现实,使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呈现给中学生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里的交往只是人机交互,并非真实的社会交往。这里的交往基本上是带着面具的交往,许多中学生借此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渐渐开始逃避现实,不愿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上瘾综合症。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使得他们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5.造成中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导致不良行为增多甚至违法犯罪

网络文化环境具有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确认和有效地监管,而借助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陷阱。网上聊天对中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设置虚假的背景资料,在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世界里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虚拟性、不可控性等特点。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形成的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处于同一个交流平台,相互融合渗透。因而它既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源,也容纳了大量的信息垃圾。网络行为最鲜明的特点便在于其隐匿性,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才导致了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大量的社会问题,由于目前的网络文化还无法用行政命令、简单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这种不可控性反应了网络文化所有特征的实质,学生利用这一载体不受限制地发泄人性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

2.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中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十分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缺乏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们道德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产生道德认知混乱。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发育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个人需求强烈与社会环境约束的矛盾,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刺激但是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面对各种压力容易产生困惑,寻求宣泄,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往往也会伤害到自己。

3.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一方面学校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整体的道德素养不高;另一方面,学校注重的是大班教学,整齐划一,他们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规范要求都是一样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学校缺乏对学生个体作为独立主体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基本道德品质,更未能把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再者,学校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教育明显滞后,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了学生一系列不良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教育,提高素养

1.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学生自身素养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最终促进他们道德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2.加强教师和专业网络教育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道德教育素养和信息素养

学校教师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教师自身对网络道德教育了解不多,计算机知识及信息素养不高,忽视了对学生网上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网络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使这支队伍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游刃有余地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来教育引导中学生。

专业网络教育者的职责是加强学校网站的监控和管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升专业网络教育者各方面的素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3.重视家庭教育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资源与途径,关注孩子的网络生活,及时了解他们的状态。其次,家长要注意道德教育的方式,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要及时与孩子交流与沟通,以了解孩子上网浏览的信息、遇到的困惑,做好引导。再次,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自觉清除不利于孩子接触的网络内容。

(二)加强管理,防治结合

1.学校要抓好校纪校规的约束和校园网的示范引导

学校要主动把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相应的校纪校规,要求学生遵守,对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应提出上网时间与上网地点的限制,时时加以监督检查,并定时与其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以遏止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和蔓延。

学校还要建设好适合中学生思想感情特征、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需要的校园网,将学生的上网需求和网络行为纳入到校园网中进行管理与指导,创建中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网站,用精彩的主页、健康有益的栏目、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2.政府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政府应尽快出台各种网络法规,及时进行完善与更新,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和法律保障,保证中学生及广大网民能够充分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及正面效应,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网络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政府应该加强网络技术开发,提高管理和监控水平,有效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对网络文化的侵蚀。

(三)积极引导,激励研发与创新

1.学校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建设

学校要做好德育课程及德育模式的研发工作,把网络与学科资源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课堂、课外实践、网络文化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课堂及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文化、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操,并把他们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出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并通过亲身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鼓励安全防护软件的开发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应该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安全防护软件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网吧、家庭可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计算机上安置防护软件,对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进行过滤阻拦。让防护软件对特有的内容进行智能过滤,为学生打开一个“绿色”网络世界,这将会从源头上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

3.建立网络文化前瞻性研究机构

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去为孩子的道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建立网络文化的前瞻性研究机构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网络文化研究机构可以去研究适合中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适合中学生道德情感并且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以让他们在享受自由与快乐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不管采取何种措施,不管学生是在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社会都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他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多姿多彩的文化,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学生道德发展打造一片蓝天。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32-136.

[2]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6.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4]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5]陈万柏,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崔诣晨,杨振华.当代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调查研究[J].德育探究,2008,(7).

[7]顾运芝.校园网络文化的德育困境与路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94-95.

[8]刘洁.初中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9]马晓琴,杨泳.试论道德功能的发挥[J].理论与改革,2007,(5).

[10]孙慧明.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09,(2):94-96.

[11]周彬儒.试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12]张正江.论道德教育的多重涵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25-29.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