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慈翔 王家伦
时下,不少中小学都在纷纷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学案迅速在全国各地走红。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方案,而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学案教学法”。
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率先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①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山东、江苏、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的一些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教学模式风靡一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撰文对学案给予正面的评价。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网等数据库中就查到了几十篇关于“学案”的文章,其中大都对“学案”大加称赞,最具代表性的有《“学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学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学位论文对“学案”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所有这些对学案的研究不仅停留在语文学科,而且涉及了中小学其它各个学科,如数学、英语甚至还有地理、历史、生物和化学等。除此以外,各地还纷纷掀起优秀学案的评选热潮,如山东省泰安市洪沟中学在2011年5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系列活动的“活动之五”中就评选出了“语文优秀学案”,此优秀学案是洪沟中学七年级某语文教师设计的《两小儿辩日》。具体如下:②
《两小儿辩日》学案 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盂、孰”两个易错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理解重点词句,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难点)学习过程:
1.猜谜语:看园(疑为“圆)”,写方,东(疑为“冬”)短,夏长——打一字。
2.温故:说说学过的带有“日”字的诗句和带有“日”字的成语。
3.知新: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看又能从“日”中知道一些什么新东西。
4.【板书课题】解题,写的是什么内容?
(1)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生字,读读认认,找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或者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2.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记下来。
3.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4.感悟文章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视时间可放在第2课时】
1.生生合作:
互相交流学习效果,纠正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交流所写事情及蕴含道理。
2.师生合作:
学生试读→教师范读→讨论读法→学生练读、评读【合作朗读】
3.合作译文:
提出读不懂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师读生译
1.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另外,只有把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解决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的难题。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理解文意一定要结合注释,注意古今异义、古音通假等。例:“去”“知”。
3.深化拓展:
分角色朗读;讲故事比赛(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力争达到“熟读成诵”);表演。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引用时略)
2.解释加点词。(引用时略)
3.说出下列两组多义词的含义。(引用时略)
4.翻译下列句子。(引用时略)
归纳小结学习感受,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如今学案已经成了教育界最时髦的物件,更有人将其视为珍宝。一些理论家纷纷出动,认为学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鉴于学案有如此多的优点,甚至有人提出“学案”应该完全代替“教案”;③一些出版印刷部门也闻风而动,各种各样的学案充斥于教师、学生的案头。然而,当今的学案真有那么神奇吗?
一般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所以说,学案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编制的。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④学案的制订正是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笔者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略知一二,但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案制订与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同起来,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无论是处在小学还是中学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发展特征,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一个青少年都有着一颗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支持,极力想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教师虽然似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来制订所谓的“学案”,但是这绝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需求,教师又怎么可能比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呢?何况一个教师更代表不了全班同学。学案里有的只是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板块式问题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没有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自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的过程,甚至有些学生将教师精心制订的学案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吗”?更何况整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用同一个“学案”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种做法虽然使学案的统一性得到了彰显,但是却没有照顾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脱离了教学实际,更不用谈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上文所附的学案中,教师设计的那些学习环节,都能恰如其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吗?如教师在《两小儿辩日》学案中第一课时里设计的“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那些学困生难道没有难度吗?
学案之所以受到追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少人认为学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能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学案”是在上课前发给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案的内容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大部分的学案导学教学都规定了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表现为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通过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气氛和谐而有序。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去了课堂一半多的时间,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剩余的部分在合作学习及讨论中解决,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⑤
从理论上说,学案确实有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可能,但实际上如何呢?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把自主权完全还给学生,真的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合理使用好这项权利吗?其一,如同对付一般预习作业一样,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不可能根据学案要求完成初步学习的任务;其二,部分学生虽然用了学案,但是学习过程简单,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获得较少;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依赖心理,以为有了“学案”上课就不用听讲。从小学入学开始,教师就已经强调学生每堂课都要做好预习工作,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这些本该由学生来完成的课前预习却被一纸“学案”取而代之,又何谈“学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许多教师所期待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没有真正形成,由此,通过学案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标未能有效达成。上文所举的《两小儿辩日》学案中的学习过程每一环节都罗列得如此仔细,学生被动地被学案牵着鼻子走,深入钻研的能力得不到拓展,又何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呢?
当今一般学案的大致结构如下:
学习目标。具体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等,并给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知识结构。这部分内容可从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方面出发进行编制。知识结构的提供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过程。就是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过程大致罗列给学生。
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练习),课后讨论(思考)等等。
我们常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备教法,备学法,由此而写成教案。其中,“备教材”即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备学生”不仅简单地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需要学生已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备过程”关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备教法”关注的是自己能怎么教;“备学法”包括了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和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如果较为仔细地阅读上文《两小儿辩日》的学案,就能发现,无论从学习目标还是学习过程都与教案大同小异,无本质区别。
如果对照一下,那些学案上的“技能训练”或许都可以在前几年风行而今被扣上“应试教学”大帽的练习册上找到踪影,其训练量远远超过了教案中“作业布置”。
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所谓“学案”,只不过是“教案”+“练习册”。实际上,许多教师设计学案的过程就是把教案当中相应的内容加上作业填写到学案中的对应项上。既然如此,与教案没有本质区别的学案又何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并推广呢?
还有人认为,学案有助于充分体现师生、生生合作性⑤;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⑥……难道教案不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吗?
如今“学案”的风靡,导致了许多教师盲目跟风,缺乏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理性思考。我们呼吁一线教师能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与教案有本质区别的“学案”。
注释:
①郭韦华:《高中语文学案设计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②http://www.tagxqedu.com/show.asp?id=1347。
③魏巍:《谈“学案”代替“教案”的体会》,《考试周刊》,2007年总第43期。
④许亚冰:《中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9月。
⑤刘成昌:《从“教案”到“学案”,以备课促教学》,《中国教师》,2009年2月。
⑥吴育红,贾凤梅:《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2月。
⑦臧淑梅:《新课程视野下中学语文学案设计的探究》,《教学大参考》,2006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