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1-08-15 00:53董岩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情意师德专业化

董岩芳

(武义县继续教育中心,浙江金华3212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这是国家第一次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提出师德的具体要求,是一次师德教育要向教师专业发展回归的呼唤。这表明,今后师德建设将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层面来引导推进,使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基本实现2020年教育现代化提供前提保障。

一、当前师德教育现状

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期望值也随之加大。教师队伍素质尤其是师德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不可否认,当前广大中小学校的师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教育工会、共青团、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当前学校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结合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师德教育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尚未达到其应有的实效。

(一)师德教育内容偏重职业道德中的共性部分,没能突出教师专业化中的特殊道德要求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当前,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师德教育,一般由学校党支部书记直接负责,学校师德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少。但总体而言,其教育内容较多注重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中共性方面的学习和宣传,如师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宣传得较为深入,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的师德要求如“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的学习相对薄弱。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师德培训侧重于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提升,多与党员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而体现教师专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活动少。另一方面,学校的师德教育以配合响应各级党政部门、教育工会组织的师德建设活动为主,缺少教师自身职业的特色。反映教育活动特殊要求和特殊方面的行为调节的教师道德教育相对太少,真正触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责任的师德教育开展力度不够,师德教育没有切实发挥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师德教育趋于简单化和形式化,没有深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来开展

当前,中小学校虽然十分重视师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借助各种载体如展览、报告团、演出等开展宣传和学习,以使教师群体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但有些学校往往把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创新师德教育形式作为学校师德教育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的结合,脱离了具体工作和任务实体,使得师德理念、师德规范缺乏具体可操作性,不够务实,以致成效不大。如有些农村中小学校“拖堂”现象屡禁不止,教师甚至视“拖堂”现象为爱岗敬业,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表现。这是教师没有真正领悟到“爱岗敬业”背后的教师职业中“关爱学生”的特殊师德要求,是师德教育没有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有机融合的体现。久而久之,学校师德培训的内容、师德问题的认知容易走形而上的教条主义,师德渐变成一个教条,一句口号。教师自然也就容易在专业化发展中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

二、师德教育未能深入到教师专业化发展层面开展的成因分析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能力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养成,特别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多通道特点与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化的严峻现实,这些都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将人性的因素纳入到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作为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还要有高尚师德,才能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才能不辱使命,承担起延续知识延续思维延续文明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包容。教师专业发展包含师德的提升,师德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教师职业生涯有着重大意义。加强师德修养,可以使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时,发挥自身作为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在高尚师德引领之下,必定有精湛师能的产生。因此,加强师德教育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使命迫切需要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当前师德教育未能深入到教师专业化发展层面开展,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

(一)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研究历史导致了两者的脱节

我国的师德教育源远流长,师德教育研究远远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可以说,在我国,自从有教师的产生就有了相应的师德要求。如尧舜时期的“敬敷五教”之说。其中,“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如南宋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亲手订的《白鹿洞教条》。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师德规范。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是国际教育界中一个不断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并加大了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1994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可见,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历史要短得多。

由于我国教育传统重在师德研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路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自西方引入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实践相互脱节。

(二)教师专业化研究中出现的“技术化”倾向导致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开展

这里的“教师专业发展”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它已成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1]。国际教育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探索交织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撞。我国教育界更多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范畴的“教师形象”[2]12。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专业,教师是应该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需要进行教学行为上的技能训练。因此,我国在落后于国际潮流整整20年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倡导了同样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师技能训练——所谓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话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技能训练等等。90年代末期,以信息技术武装学校教育的进程加快,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的“信息技术的武装”,或是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3]。

现代主义范畴的教师教育,用“技术化”来驱动教师的“专业化”,强调对教师的控制和教师教育的效率,使教师普遍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而相对轻视师德的修养,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师德教育向教师专业化层面深入推进。

三、师德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探索

从教师角度来说,除了良好的教学技能、管理技能之外,拥有良好的师德才能符合社会对自身的期待[4]。作为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的师德教育工作者,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师德建设。

(一)师德教育要重视与教师专业情意提升相结合

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应涵盖三个基本范畴:即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意的健全[2]39。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受重视,而专业情意却一直被忽视着。其实专业情意就是师德的集中体现[5],它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可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我国有关专业情意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逐渐被重视,并且把它作为提升师德的关键。有调查研究表明,87.3%的特级教师在从教后的1—10年时间段里喜欢上了教师职业,而普通教师仅为64.6%;有70%的特级教师至今未厌倦教师职业,而普通教师仅为45%[6]。可见,在特级教师身上,师德已经成为他们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他们终身从教爱岗。

加强师德教育与提升专业情意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情意的生成,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可以很好地提升师德修养。因此,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师德建设,就需要在校本研究和校本管理中建设能够提升教师专业情意水平的学校文化,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情意生成的动力机制来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加强教师心理疏导,及时排除教师专业情意问题的产生,解除教师的道德困惑。教师要获取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有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然而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压力事件会导致教师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在专业情意问题方面表现为对专业理想的动摇、教育责任感的松懈、自我评价的降低等。因此,在师德教育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年轻教师入门见习期和成长建构期、部分教师的专业挫折期和稳定更新期,及时排除教师专业情意问题的产生。

三是多开展“教师经典阅读行动”,持续强化教师专业情意的提升,培育教师的专业操守。有关研究表明,开展“教师经典阅读行动”[7],建立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通过人文经典、教育学经典、学科经典书籍的阅读,可以强化专业情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锻造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综合素养,培育教师的专业操守。这也不失为加强学校师德教育的好途径。

(二)师德教育要注重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紧密结合,注重师德修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形成“合金”

已有学者指出,“师德是隐含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通过教师的实践智慧呈现出来的。”[8]师德教育要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教学实践,让师德与教师专业技能紧密结合,形成“合金”,从而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有力推助器。为此,师德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首先,要从师德教育的内容上结合,拓展师德教育的内容。师德教育不简单地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学习。开展师德教育,教师除了了解一般的道德规范,还要确立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拥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沟通能力、综合性的人文涵养,从而使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与师德修养提高相互促进。

其次,要从师德教育的形式上结合,尽量做到师德教育的无痕。由于传统师德教育有时过于注重形式,有些活动本身就容易引起教师的视听疲劳、情感倦怠,甚至排斥心理。因此,师德教育工作者要将师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达到师德教育的效果,“从而使教师的师德达到道德情感上的自愿,对道德教育客体达成理解和认同,将实现道德价值的过程看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作内心愉悦的享受,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9]。

最后,要从师德教育的载体上结合,找准师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如果硬性地将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载体中剥离开来,师德教育就是缘木求鱼。因此,加强师德教育,关键的是学校要针对各自实际,找准载体,将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以德促能,以能表德,引导教师全身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全方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了传统师德教育的载体之外,还要根据需要学会运用课例研究、课程开发、微博、教学反思等新的载体,使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衔接。

师德教育,只有依托于教师专业能力,贴近教学实际,使教师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才能使教师对师德感到更可信,更能引起共鸣和产生实际效果,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39-43.

[2]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119-123.

[4]黄子响.从个体利益到道德凝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化起点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8.

[5]陶西平.教师的专业情意[J].中小学管理,2007(7):1.

[6]鲁林岳,张寿松.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1):67-70.

[7]胡振燕,孙波,卢真金.强化专业情意,提升专业水准——慈溪市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8):32-34.

[8]唐海宝.师德,隐含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智慧[J].上海教育科研,2010(9):1.

[9]马冰.“去道德化教育”规避及其良性实现探析[J].民营科技,2008(7):94.

猜你喜欢
情意师德专业化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心愿之选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