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人”之实非“小人”考

2011-08-15 00:51孙国栋杭千波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自谦子贡荀子

孙国栋,杭千波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春秋以前,君子和小人这对概念没有道德褒贬之意,仅是对某种特定身份的指称。小人在《尚书》和《诗经》中就是指称人的身份的。

《尚书·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诗经·小雅·采薇》:“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由此看来,春秋中期之前,君子和小人基本上是一对指称人的身份的词语,小人在这里有百姓、平民、国人、士兵或奴隶的意思。春秋中后期的孔子时代,虽然这对词语的传统含义并未完全消失,但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1](P39)这对概念逐渐成为一对对立的富含道德意义上的词汇。

《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说:“颜回问小人,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颜回问孔子有关小人的事,孔子说:“常常把诋毁别人的优点当做能言善辩,险恶的揭发别人的缺点,内心虚伪,却以此为聪明,别人有过失就幸灾乐祸,把学习当做不光彩的事情,同时又看不起没有才能的人,这种人就是小人。”[2](P219)

孔子毕生景仰周公,且时常在梦中见到他,加之孔子好古敏求,推崇周礼①。虽然春秋末年礼乐更加崩坏,社会无道状况更加严重,然而孔子曾不止一次的想寻找机会恢复周礼。可以推想孔子仍愿意沿用春秋中期以前的周礼。所以有时候,孔子称某某为“小人”实则非骂。在他说某某为小人时,其人也未必真就是道德批判意义上的小人。也就是说孔子口中的小人常常是此“小人”非彼“小人”。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自谦;二是嗔怪。

一、孔子自谦为“小人”

孔子自称小人,非自我贬低,实自谦也。一次鲁哀公与孔子交谈,君臣对话当中孔子非常的谦虚。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尤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3](P537)

此小人应为孔子的自谦之谓,毋庸置疑。到了战国末年,距离孔子逝世一百多年过去了,荀子时代的小人是什么样子的,荀子有论:

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雎,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3](P434)

很明显,君子者,尧、舜之类也;小人者,桀、跖之类也。两相对照,孔子当然不会将自己降格为桀、跖一般的小人,他自谦为小人,此小人绝非彼小人明矣。那么,此小人的语义当另有界定。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裏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

孔子自谦为孤陋寡闻的“小人”当与此“大人”相对之“小人”也。[3](P386)

二、孔子嗔怪弟子为小人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一向是温文尔雅,循循善诱,发火的次数是很少的。骂过宰予,骂过子路,冉有。对待其他犯了错误的弟子,则顶多是嗔怪,而且即使是嗔怪也是暗含怜爱的。

子贡有一次回答夫子之问,一不小心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鄉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3](P529)

孔子说子贡:“小人哉!赐不识也。”此处“小人”亦为与“大人”相对之“小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生于公元前520年,少孔子31岁。这里说他是小人实际上是说他年幼无知,不察事理,出言轻率而已,亦不具道德批判意味。孔子转给子贡的是一个涵义很深的“忠孝”的命题,君王三问而孔子都未轻易回答,而子贡接过来就不假思索,一古脑儿讲出一堆不经大脑的话来,真是让夫子有些失望和忍俊不禁,于是嗔怪道:赐啊,真是无知小儿!不动脑子啊。责怪中有善意,嗔怒里含爱怜。

樊须有一次心血来潮,向夫子问了一个在当时可能不合时宜的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 而 至 矣,焉 用 稼?”(《论 语 · 子路》)[4](P149)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在这方面我不如老农。”樊须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那我不如菜农。”樊迟退了出去。孔子道:“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华东师大的陈桂生教授在一篇文章当中说孔子骂了樊须[5](P116~120)。窃以为,当时孔子并非骂弟子小人。而是一种善意的嗔怪而已,孔子当时可能会说:“这个樊须呀,真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啊!……”如此猜测应该更符合他老人家的刚而不猛,有威仪而温和善良的长者形象。孔子只是觉得樊须想学这些“没出息”的事,有点失望,便嗔怪樊须志向不够远大,不像他的师兄们那么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夫子骂人的可能性实在是不大。

子贡少孔子31岁,而樊须则更小,少孔子46岁,是孔子最小的弟子之一。②比他的师兄们小十五六岁,在师父和师兄们的眼里,樊须可不就是一个小孩子③。如此说来,虽然樊须问的问题有些让老师不满意甚至难堪,但孔子对年幼的樊须应该不会太过苛责的,而只是不无遗憾地感叹樊须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那么在评论子贡和樊须时,孔子所说出的“小人”应该不带有道德批判的色彩。有的只是善意地嗔怪,且其中暗含深深的爱怜。其实即使到了现在,“小人”在鲁地的现代语词当中,除了道德品质低下的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之外,仍有小孩子,不懂事的小辈,见识不多的未成年人,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等意思;有时候,也仍然被用作自谦的表达;是“大人物”的对应词,即小人物。这些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法,譬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连环画又叫作“小人书”,就是说这类书主要供小孩子、学龄儿童阅读。而且这个叫法也让人觉得生动、亲切,很有人情味。

结语

“小人”之谓,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逐渐成为较为单一的语义指称,道德批判色彩日益浓重。基于此,很多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以今义误读古人;其实,本世纪及上个世纪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破坏了许多的语词,比如“小姐”,“同志”,“农民”等等,这应该是文化的悲哀,遗憾之余我们要牢记历史,捍卫传统历史文化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在解读古人时,还要把握“人之常情”这一古今皆适的原则。

注释

①所谓周礼,在春秋以前,很被人重视。孔子不能抛弃这面旗帜,因为它有号召力,何况孔子本来景仰周公?周礼是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封建地主阶级无妨利用奴隶主阶级某些礼制加以改造,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还有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除了孔子暮年收的公孙龙之外,他们俩差不多是最小的两个弟子了.

③现在的师生年龄差要小得多,最大的年龄差在幼儿园大约在二三十岁以上;其次是初级中学一二十岁以上;高中则在十几岁左右,甚至还会出现年龄差在十岁以内的情况;大学的情况则比较复杂,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年龄差仅仅只有几岁,而有的研究生的年龄还要比老师大得多,少数知名教授与学生的年龄差可能会达到三四十岁以上。不一而足.

[1]吕方.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J].孔子研究,2010,(2).

[2]王肃著,金源编译.孔子家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3](清)王先谦.荀子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陈桂生.孔门师生问对透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猜你喜欢
自谦子贡荀子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鄙人”是用来称呼谁的?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和谐
百封情书,演绎不老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