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
(淮海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微博,即微博客(M icroBlog),是一个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相对于网络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简单,对用户的编辑能力要求也较低。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发布和更新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更具时效性。日前,互联网分析咨询机构“易观国际(AI)”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自2009年微博进入我国以来,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达到7500万,预计2011年将达1.45亿。素以思想活跃著称的高等学校,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微博大军。部分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截至2010年12月,有90多所大学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许多大学生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参与信息交流与评价。微博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流行,给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微博成为大学生的“信息圈”。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发布与获取信息,学生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博友”通过微博获取信息,微博给大学生互换和共享信息提供了平台。博客、论坛、网站等都是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相比之下,微博的便捷性、交互性和时效性更为突出。微博的语言风格也趋于碎片化与口语化,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语言组织,只要有发布的终断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所思通过简短的文字发布到微博页面上。微博的如此特点决定了其成为校园信息的集散地,一切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在微博上都会有所体现。
2.微博成为大学生的“交际圈”。在微博上,学生的交际圈构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实中的既有人际关系网络在微博上的延续,微博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虚拟网络载体;另外一个是基于微博使用而产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关注-被关注”关系,也就是微博将微博主和其“粉丝”之间构建了以信息为中心的网际关系。如果微博主发布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点,就很可能形成以该同学为中心的一个松散的人际网络。当“微博主”和“粉丝”、“粉丝”和“粉丝”之间的互动到达一定程度后,他们很可能从虚拟网络走到现实生活,形成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形成了现实中的大学生“交际圈”。
3.微博成为大学生的“舆论圈”。网络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其独特之处在于话语权的解放。由于微博的终端拓展到手机,使用门槛较低,受学生的关注度空前增强,信息的动态性也非常活跃。学生热衷于就社会和校园的热点问题发表他们的看法、观点、态度,并随时传送到微博上。经过微博上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很容易在某个问题上形成共鸣,快速汇聚形成校园学生舆论的洪流,微博也就成了大学生的“舆论圈”,并呈现出舆情形成发展快、传播扩散范围广、舆情变异反常等特点。
1.微博有利于教育双方的和谐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平等沟通、和谐对话、双向互动的过程。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 itter,Tw itter是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意思,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以漫不经心的状态对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的随意表达。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网络交流平台,它打破了现实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博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评论和观点。学生可以随意在微博上吐露心扉、表达情感、寻求帮助,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表比如人生感悟、工作体会、社会评论等方面内容的微博,以更加对等和谐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利用微博的交流,在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隔阂,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对立的状态,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一般是课堂教育、谈心、校园活动等,受教育者经常是在不自愿、不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其中,所以其热情难免会受到影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博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快捷的特质。微博大量及时、准确、生动的信息发布、浏览与转载,在教育双方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过程恰恰又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微博有利于维系教育双方的情感纽带。微博的蓬勃发展源于其弘扬个性化、平民化精神,它以简单的形式、方便的管理和张扬的个性,丰富了传播的分享模式,调动了人们多重感官,网络多媒体的互动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微博上,师生之间的身份得以淡化,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培养情感,做到润物无声。师生在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从单纯的信息分享上升到思想分享、情感分享的理想状态。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搭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
4.微博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现代心理学认为,求乐与求知、求善、求美一样,也是人们最朴素的审美情感之一。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微博具有形式新颖、操作简便、简单易学、形象直观等特点,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从微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娱乐化特点将会愈发明显。对于广大同学而言,写读微博的过程,既是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放松心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过程。加上教育者的适当引导,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会不断提高判断能力、提高知识层次。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使广大同学在休闲娱乐中愉悦身心、修养性情,有利于增强网络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1.主动树立探索微博教育功能的理念。微博的兴起以及发挥的作用告诉我们,高校一定要站在维护国家网络健康安全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微博的教育和传播功能。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微博,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见证了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的创新,也意味着政治传播、思想教育、意识形态建构的目标群体愈发庞大,领域愈发宽广,方式愈发灵活,渗透愈发深入,监控愈发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将很难适应网络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高度重视、主动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功能,才能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因此,全面审视微博的影响,深入研究微博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积极构建利用微博教育的平台。微博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高校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意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对高校来说,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平台,通过微博进行校方和学生的积极对话,给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要通过微博平台的搭建,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与微博的使用有效对接和融合,发挥好新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微博平台的搭建不仅要及时、科学、合理,还要维护和运作好微博平台。不应将微博和校园网同日而语,微博不是有闻必录的“流水账”,而更应该结合大学自身的品牌塑造,有所为有所不为。
3.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导向的角色。网络所承载的舆论范式不同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舆论范式,尤其是微博上的舆论主体和内容,表现出更加多元化、分散化、个性化等特点。虽然大学生微博舆论错综复杂、高度分散、变化莫测,依然有教育主体的引导必要和引导空间,更加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监控和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建立特色微博网络。通过这些微博时尚新颖的议题、轻松活泼的内容,吸引和凝聚大量的同学,并产生介绍新同学加入的连锁效应。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学生留下的刻板说教的映像,在自然平和的语境中营造校园主流舆论氛围。如何将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方式,用最新、最时尚的微博语言传达出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去主动探索的工作。
4.把握微博发生作用的新动向。校园舆情监测有着重要意义,与其关闭公开通道,不如将微博当成校园舆情监测的重要阵地,以便了解更多的舆论传播情况,从而获取舆情动态乃至校园事件的先兆。高校的宣传或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用户数量、信息流量、舆论内容、学生关注和意识形态色彩等指标,对校园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在微博中,一个不经意的消息就可能在学生中被无限放大,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危机之前如何通过校园微博洞察舆情,危机产生之后如何利用微博进行妥善处理,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1]蒋家平.大学织“围脖”:月亮的脸在悄悄变[N].中国教育报,2010-12-20(7).
[2]赵鸿雁.博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