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宝玉之无情

2011-08-15 00:47
淄博师专论丛 2011年3期
关键词:王夫人晴雯有情

周 颖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建构了一个有情世界,它与现世的冷漠无情相对照。尽管这个有情世界最终归于毁灭,但它所蕴含的对知音的诉求、对女儿的守护、对本真生存状态的向往等进步思想,却如一道彩虹,令人流连忘返。有情这一特性,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宝玉之性,是为有情。

宝玉有情,是其性格的主要方面。戚蓼生有言:“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讶。”[1]宝玉对身边诸人,之于黛玉是为痴情,于是有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诉肺腑情迷活宝玉”;之于史薛和贾府四春是为手足、朋友之情,于是有了“悲远嫁宝玉感离情”;之于丫鬟、姬妾等诸多女性则不乏欣赏、怜惜之情,于是有了平儿理妆、香菱解裙、袒护藕官、千金博笑等情节。其有情处,对大千世界中的花光鸟影也几多怜惜。比如他“看见燕子,就对燕子说话“河里看见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2]还和黛玉演绎了葬花的生动一幕。涂赢《红楼梦赞》说:“宝玉圣之情者也。”[3](P127)

但品读宝玉的为人,我们会发现他的性情中不乏无情的因子。如死金钏、逐晴雯、撵茜雪、踢袭人等事件,或与宝玉有关,或由宝玉所为。谢传荣在《论宝玉的情》认为宝玉并不是如不少研究文章所说的忠于爱情的“情种”、“情圣”的形象。恰恰相反,宝玉是“情不情”。他的情是“洒向年轻貌美女子总是爱”的“普情”;是“心里有‘妹妹’,但只要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的“滥情”;是小事上“作低服小”而关键时刻“逃之夭夭”的“小”情;是仅存在心中的而无任何实际意义、实际行动、实际价值的、经不起实际考验的“虚”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奉献精神的自私自利的“‘私’情”;是貌似有情实质无情。[4]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理,但太绝对。宝玉绝非寡情薄义的小人,他确实有情有义,只是在有些事上表现不佳。下面我们就宝玉的无情之处及形成原因作深入探讨。

一、死金钏、逐晴雯

金钏之死源于他和宝玉的一次狎戏。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只见几个丫头子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斜着眼睛乱恍。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口中一送。金钏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地笑道:“我明天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说:“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到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着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登时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上来,带你姐姐出去。”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也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虽金钏儿苦求,(王夫人)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下去,不在话下。

从这段中,我们看到宝玉的多情,他与女儿言笑无忌、天真烂漫,还有他在关键时刻毫无责任感的逃避退缩。王夫人“翻身起来”前宝玉的种种言行,尤其是将香雪润津丹送到金钏嘴边的举动,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怜香惜玉。问题是在王夫人醒来打了金钏一个嘴巴子后,贾宝玉还能否保留这份怜香惜玉的感情?我们看到,在金钏最需要宝玉(或向王夫人解释,或求情,或承担责任)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早一溜烟去了”,而将所有的羞辱、所有的不是全让金钏独自承受。可以设想,事情发生后,若宝玉不是现在小说上的表现,而是真正地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这件事不一定是这样的结局,金钏未必香消玉殒。

但就此把宝玉的本性定性为无情,就大错特错了。宝玉溜后,不知道金钏会被撵走、继而寻短见。他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否则不会在听到金钏跳井自杀的消息后“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责备,也无可回说”。如此震惊、强烈的反应充分说明了宝玉对金钏之死的负罪之情。当这件事早已过去之后,他还念念不忘,在金钏生日这天“不了情暂撮土为香”祭奠她。倘若真的无情,何必这样做呢?贾府里会有几个人因为一个丫环的自杀去责备一个公子呢?

与死金钏一事中表现相似,在逐晴雯一事上,宝玉也是见死不救,十分无情。晴雯是宝玉身边的贴身丫头,其地位仅次于袭人。有不少研究者甚至认为她有林黛玉的影子,如清代太平闲人张新之《石头记读法》中就明确指出:“是书钗、黛为比肩,袭人、晴雯为二人影子也。”[5](P86)对如此重要的人物,宝玉平时是关爱备至、呵护有加,二人关系十分融洽。”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段历来得到人们的赞叹,“撕扇子千金博笑”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晴雯生病时,宝玉寻医问药,还留意医生为晴雯开的药方,发现了庸医药方中的问题,晚上甚至在晴雯床前端茶送水。

晴雯“只因生得比别人好些”和“性情爽利”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时,宝玉的表现难以让人接受。在写晴雯被逐之前,作者先写了司棋被赶出大观园。面对司棋的被逐,宝玉“如丧去魂魄一般”,他也想打听司棋被逐的原因,也准备为司棋求情。无奈周瑞家的并不通融,他只好“恨得只瞪着他们”。看她们已去远,他才恨恨地说出“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的话语。作者紧接着就写了晴雯的被逐。当因“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而“恹恹弱息”、“蓬头垢面”的晴雯被两个女人架出去时,宝玉是在场的。接下来四儿、芳官的被责骂、被驱逐,宝玉也在场。面对王夫人的盛怒,宝玉连问清晴雯等人被逐原因的勇气都没有,“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走一步,一直跟送王夫人到沁芳亭”。他知道晴雯这一去是不可能再有机会回来了,甚至他也想到晴雯这一出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晴雯一身重病,一肚子闷气,再加上无父母疼爱,是必死无疑的。宝玉回到怡红院后,所做的就是不停地哭泣,袭人的各种劝慰都无济于事。最后倒是他自己得以解脱,说出“从此休提起,全当他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见我怎么样,此一个理也”的自慰之语。对这些自慰之语,庚辰本脂批认为是因为“宝玉始于情而终于悟”,这种说法是有启发性的。但笔者认为这些话同时说明了宝玉的无情。然而就此认为宝玉本性无情就错了,不然他还费尽周折去探望晴雯干什么?还写《芙蓉女儿诔》干什么?还偷偷祭奠晴雯干什么?他是忘不了晴雯等人的。

面对着金钏、晴雯等人的遭遇,宝玉为什么见死不救呢?他不是不想救,而是无能为力。作为贵族公子,家中的“活龙”、“凤凰”、“混世魔王”,看似为所欲为、无拘无束,其实他有自己的苦痛和无奈。他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束缚、辖制的对象,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据他自己说,平时“行动都有人辖制”,连给死去的秦钟上坟都有人管着。加之身边又有几个为王夫人充当耳目的人物(比如袭人),还有一群小人诽谤生事。宝玉一有什么举动,就有人箴劝、告密或诽谤。金钏之死、晴雯之逐恰恰论证了封建家庭对宝玉自由的限制。宝玉的有情只能在家庭容许的范围内、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施展。一旦宝玉敢越雷池一步,封建家庭就立即戕杀或驱逐他的同伴,宝玉也就只好无情了。

二、抛宝钗

历来评论家都把抛弃宝钗看做宝玉无情的最佳证据。“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宝玉出家后,宝钗守寡在家,奉养公婆、抚育幼子、操持败落的家业,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宝玉不是没想过他走后家里会怎样,否则他不会在走前叮嘱莺儿一番话,不会动情地拜别全家人。可见他对宝钗等人确实有情,但还是毅然出家由有情走向无情。

纵观全书,宝玉的思想是一个从有情不断转变成无情的过程。宝玉为情而痴、为情而苦的过程,也就是他渐渐走向无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第二十一回至第二十二回。首次促成宝玉思想转变的是《南华经》。宝玉看到《外篇·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一段时,意趣洋洋,不禁提笔续道:“……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这段叙文大意如下:宝钗之“仙姿”,黛玉之“灵窍”等美好事物是使别人对她们生情而烦恼的原因,如若“仙姿”、“灵窍”等不存,则“天下闺阁之美恶相类”,如此别人也不会有被“迷眩缠陷”的烦恼了。宝玉似乎已经隐隐感觉到闺阁之美给他带来的烦恼,因而有了对女儿们“丧情减意”的朦胧意识了。但这只是一时兴起,到第二天便“将昨日之事已付之度外”,仍不改旧习。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机”,在听到《寄生草》“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时,称赏不已,当时并无多大触动。后来宝玉在湘云和黛玉之间调和,“细想自己原来为他二人……反而落了两处的诽谤”,又想到《南华经》上“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感悟自己牵挂越多,烦恼也越多。那么宝玉能不能做到无牵无挂呢?当宝玉说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细玩味时又不禁大哭起来,可见这时宝玉还无法做到“无牵挂”。

第二阶段,是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后的思想转变。宝玉自进园以来,“心满意足,再别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倒也十分快活”。但好景不长,宝玉对这段适性快意、无贪求心的生活就厌倦了。“那宝玉心里不自在,便懒在园里内,只在外头鬼混”,以宝玉这时的修养,还很难耐得住寂寞。一看见茗烟找来的古今小说并飞燕合德等外传与那传奇脚本,就爱不释手,日日偷看。宝玉“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邻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有了一段心事”。自此后宝玉不但未能做到“无牵挂”,反而使这种“牵挂”增添了与往日不同的一层意思——对黛玉的爱。

第三阶段,以《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回开始。宝玉明白龄官画“蔷”字是因为心系贾蔷,“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发现并不是所有女孩儿都会陪伴自己到永远。至此他对女孩儿的牵挂可能会有所减弱,但绝不会瞬间消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几年光景,大观园的热闹景象就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宝姐姐家去了,连香菱也不能过来,二姐姐又出了门子,几个知心知意的人都不在一处”,园中姐妹渐渐散去,与他的理想(姐妹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化为一股轻烟……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相去甚远。他开始怀疑尘世生活的意义(“我只想着咱们大家越早死的越好,活着真真没趣”),并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失望之中。于是他想到“放浪形骸之外”以求解脱,但一时难以做到。等到至爱的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宝玉经受了精神的重创。最终姐妹们死的死、嫁的嫁、去的去,宝玉之情已无所可寄。他这才彻悟,霎时间心灰意冷,万念俱空,认识到无情最逍遥。于是,宝玉最终无情而返青埂峰,复得“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的绝对逍遥。

很多研究者把宝玉抛弃宝钗转向无情的原因归结于佛道思想的影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张爱萍认为红楼梦全书“大旨谈情”实“无情”,“无情始逍遥”,充分体现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6]宝玉原本是不信佛不信道的,不仅“平日最恨俗人不知何故混供神盖庙”,而且连在梦中都在抱怨“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袭人曾劝谏他不可“谤僧毁道”。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贾宝玉,毕竟摆脱不了中国上千年佛道信仰的传统意识影响。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宝玉爱读《南柯梦》、《庄子》等具有浓重道家思想气息的书籍,并时而对书中的观点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另外宝玉还热衷于诵读《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等佛家典籍,深受佛家幻灭、归遁思想的熏染。佛道思想最终促成了宝玉的无情出家,实现了由有情之极到无情出家的转变。

三、撵茜雪、踢袭人

宝玉对丫鬟们发脾气、使性子打骂的时候少之又少,甚至“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鸳鸯誓绝鸳鸯偶后,再不理睬宝玉,宝玉也无可奈何;白玉钏对宝玉“满脸怒气”,故意刁难,宝玉只好赔笑央求。不过宝玉有两次表现得很无情。一次是宝玉醉酒后发泄对其乳母李嬷嬷的不满,摔了一只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撵茜雪出去。事后宝玉再未提及茜雪。主子发怒赶走丫头,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况且是因为酒后失态。但茜雪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踢袭人,是宝玉因淋雨气急而为。据他自己说:“长这么大,今日是头一遭生气打骂人,不想就偏遇见了你。”因为踢伤的人是袭人而内疚,如果换作别的小丫头,宝玉还会内疚吗?宝玉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可见宝玉怜惜丫头是有区别的,他之于袭人、晴雯等人是有情的,之于众多的小丫头则未必有情,心里很希望小丫头们怕自己。

宝玉也曾决心对袭人等无情过。《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回写宝玉不听袭人之劝,一气之下决定冷一冷她们,心中颇费一番思量:“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

这段文字表明宝玉了解“做上的规矩”,也懂无情与有情的区别。作为封建贵族公子,对待他的下人在他心目中自有分寸。宝玉思想虽然叛逆,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不时地流露出纨绔子弟的习性,在酒后或生气时发泄出来,导致撵茜雪、踢袭人。

综上所述,宝玉的无情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或无奈的无情,有情而无处发挥,最终“爱博而心劳”,无法救护世间的美好事物;或是看破红尘后抛妻舍家,走向彻底的无情;或只是纨绔子弟使性子而已。无论哪种无情,都是一种真性情,反映出宝玉复杂的个性,具有鲜活而生动的艺术魅力。

宝玉的无情不同于柳湘莲、薛宝钗、惜春的无情。贾琏曾评价柳湘莲的为人说:“最是冷心冷面,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但柳湘莲怀念秦钟、救助薛蟠、哭奠尤三姐等事迹,足见其心肠之热。柳湘莲无情,不过是其为人表面的特征,是他对社会丑恶、肮脏风气的不屑与回避,还带了几分不拘细行的豪侠之气。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则表现出一种胸有城府、洞察世事的沉稳与冷静,这也是她恪守封建闺训的表现。而事实上“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暗地里“焦首朝朝还暮慕,煎心日日复年年”。惜春的无情,尤氏评价说:“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因其无情,最终皈依佛门。惜春的无情,源于她对东府糜烂生活所采取的自保策略,并非真的无情。因而柳湘莲、薛宝钗、惜春诸人的无情较多的是处世态度的表现,与宝玉的无情有根本不同。

通过上面一一分析宝玉的无情之处,我们挖掘出宝玉无情的深层原因,对比他与柳湘莲、薛宝钗、惜春三人的无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有情是宝玉性格的主要方面,而无情是宝玉有情性格的丰富和深化。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宝玉有情的性格,才能理解他的无情之处,才能全面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立体性,品味出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1]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卷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本文引文除特别标注外,均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

[3]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G].北京:中华书局,1963.

[4] 谢传荣.论宝玉的情[J].南都学谈(人文社会科学报),2004,24(3).

[5] 朱一玄(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6] 张艳萍.“大旨谈情”实“无情”[J].洛阳师范学报,2003,(4).

猜你喜欢
王夫人晴雯有情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草木有情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试论薛宝钗、薛蟠、王夫人、王熙凤对薛姨妈形象的补充
试析《红楼梦》中王夫人的善与贤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晴雯之悔是在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