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范锦飘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害怕写作文,更害怕与别人交流、分享,所写的习作只有老师和自己能读。长此以往,习作的自信心无从建立,习作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作文教学具有随意性与低效性。要改变这种现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交流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如下需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的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都知道,“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它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常常被忽略的。①”
事实上,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交流,写作是人与人之间用文字来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试想一下,当一个人有很多话想说时,就会有一种要与别人交流分享的冲动。如果把心里要说的话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更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分享,而不是交给老师评判;写的内容是描述现状事实,或表达感受,或表达思想观点,而不是无病呻吟;怎么写要考虑到自己所写的文章是面对读者的,而不是闭门造车;写得如何,要看交流表达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分数。②”
因此,写作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文字交流(信息、思想、感情)的习惯,让学生习惯于用文字来交流,从而在这种交流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写作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写作的技巧和表现力。可以说,交流与分享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动力。
那么,作为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怎样更好地让学生交流与分享呢?
缺乏写作的素材,是困扰着小学生的一个难题。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最苦恼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由于缺少好的素材,因此,学生的习作大多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要改变这种写作的状态,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前充分地交流,和同学一起分享写作的素材,使学生有东西可写。例如,在写《童年趣事》这篇习作前,我引导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各自说说自己在童年的时候有哪些趣事,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虽然这时候大家说得并不具体,只是很简短地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了一遍,但让彼此都有了底,知道有什么内容可写。接下来,我让几个口才比较好的学生上台来说,把事情的经过讲具体,这样,使更多的人得到了分享,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没东西写了。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话对我们的习作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课堂交流”,使学生真正能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分享和赞赏。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具体做法是: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七个小组,每组七八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
(2)由教师牵头在课堂上组织“习作交流分享会”,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向学生说明,不仅仅是看别人的习作,还要谈感受,适当地进行点评,或者请写得好的同学说说成功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内互相交换习作来读,大家一起推选一两篇写得最好的文章,一起交流,说说为什么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好,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大家学习,等等。
这就是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交流和分享就有了自我表达的激情,有点评就有了章法,有推介就有了强烈的成就感,有坚持就有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的作文兴趣明显增强,研究氛围日渐浓厚,作文能力显著提高。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nebeam,D.L)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③通过多元的交流评价,让更多人分享习作,无论是对改进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可以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价作文,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几个栏目,让更多人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和更多人一起交流分享。从而使作文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同学、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在我班上,我一直坚持开展多元的交流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我会给予学生和家长更多评价的机会,使评价不再成为老师的特权,而是成为作者和老师、同学及父母交流分享的机会。首先,我会在翻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选择各类题材及等级的作文5-6篇,让作者朗读。其次是轮流让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般7人左右)逐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评价作文的亮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作必要的简短点评并评出最佳作文。最后,师生都评完后,还要拿给家长评,让家长在后面加上意见。这样的作文评价方式,不仅扩大了交流面,让更多人分享,帮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认真写作,大胆参与,积极思考。
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方便更多人参与分享和交流。例如:
(1)流动作文的平台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五人,每个小组一本笔记本,从周一到周五,每人在该笔记本上轮流写一篇习作,每一篇习作都由相应的家长写上评语,教师每日做批阅。一周写完后,不同的小组交换各自的笔记本来写,直至把所有的本子都在各小组中轮换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交流和欣赏所有同学的习作,从而在这样的交流中有所收获,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书信的平台
我们可以联合本镇或者本市内的另一所学校同年级的班,与该班互结对子,让这两个班的学生各自挑一个人来进行通信交流。这样,学生在与远方伙伴书信往来的过程中,感受到习作是自己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3)网络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特别是网络,如果让学生利用网络的平台,自由地写作,自由地评价,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我们可以创建班级博客,把学生的习作发上去。在博客上,浏览学生习作的不仅有老师、学生和家长,还有社会上的其他人,使更多的人与作者交流和分享习作。
(4)出版物的平台
出版物指的是班刊、校刊、黑板报等,通过这些平台。把学生的习作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让更多的人分享学生的成果,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利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总之,学生在习作的交流与分享中会有许多乐趣,如果教师及时地组织交流与分享,会使全体同学都能享受到自己的快乐,也分享了别人的快乐。这些乐趣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加快习作起步的速度。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P67-68.
[2]曲天立.林杏妹.以交流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改革探索[J].作文教学通讯.2007(7-8C).
[3]王琐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