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王雪莲
当前,高职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且对“能力”的理解也逐渐从开始时的侧重岗位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人格本位”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广义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而语文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年轻一代对人生终极目标与幸福的追求。我国多年来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其语文综合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写作素养严重缺失,写作基础薄弱者占了多数。学生学习专业课往往劲头较大,而对文化课普遍兴趣不高,特别是对写作缺乏学习的动力。
高职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因此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但当前高职语文课程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素养严重缺失。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僵化,内容缺乏时代感,远离现实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教材编写者不考虑语境和对象,在狭义的小天地里画圈子,使教材脱离时代、远离对象。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教学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基本沿用大学模式,教材中写作教学内容缺乏。
作为公共课的语文,课时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也不重视。从现实来看,现在一些高职校虽然把写作教学列入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教学中似乎并不看重,甚至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教师写作教学观尚未建立,写作教学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教师因写作课地位不高,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写作教学负担重,低效难教,教的动力也不足。
写作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高职写作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学生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写作素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内容的空洞。至今很多高职学生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小学、初中用过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毫无新鲜感,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相当肤浅的阶段,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已成为高职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造成了目前写作中的一种缺失。他们写不出,写不好,渐渐退化成不愿写,干脆不写。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教师也对写作教学失去了信心。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写作训练一般侧重应用文的指导训练,往往流于形式。高职学生的写作基础较弱,阅读面较狭窄,内心认知世界并不丰富。他们的学习相对比较随意,不愿学太深的东西,也不愿学无趣的东西。诚然,应用文写作是高职写作教学的主体,但是真正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的不仅仅是应用文,还应包括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而学生一旦保持着浓厚的写作兴趣,应用文的写作往往就会水到渠成。
在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写作教学其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写作”的心态,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的宝藏。”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写的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例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如在“科技节”中举办“科技新产品推介”活动,兴趣小组主办“校园新闻”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高职写作教学应力求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以为应着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将会奠定学生基本的写作素养。
有了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写作素材自然就信手拈来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生活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最后确定题目。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主题作为范围,而具体题目则由学生自己确定。这就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有话可说。
让高职写作教学的课堂充满真情的阳光,让真情的力量充分涌流,让真情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高职写作教学的自觉追求;用真情去温暖生命,用真情去呵护生命,用真情去撞击生命,用真情去滋润生命,用真情去灿烂生命,应该成为高职写作教学的最高境界。
写作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去“爱”。 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所有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生活中的一切小物件;爱读书、爱收集、爱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写作教学应立足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每一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亲情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最动人的一种情感,情感教育首先要重视亲情教育。亲情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写作教学是其有效形式之一。亲情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也许学生在父母身边时并未真正体会出亲情的珍贵。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巧妙地融入到写作教学中,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情感着笔,让他们有话说。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的冲动。
通过这个系列的写作训练,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让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在自己的笔下,全面,健康,充分地体现出来。
可以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和看过的文章,搜集相关资料,包括人世间古往今来的亲情故事,把学生的爱心从家庭引向更纵深的社会万象。使他们的心灵空间变得更加充实美好。语文课本里有不少饱蘸作者浓厚情感的作品,如催人泪下的《背影》,亲情浓郁的《回忆我的母亲》,无不洋溢着浓厚的感情。托尔斯塔娜在《遥远的回忆》中回忆父亲托尔斯泰的平凡小事时的淡淡深情,《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寄寓在日常生活琐事中的对祖母、母亲、老妪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无不感人至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悟,让学生作相应的情感联想,回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人间温暖,从而学会感动与感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育者,应像陶行知那样,带着教育的幸福行走”。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人、叙事、抒情等多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经历了一次次快乐的精神之旅,而且丰富了自己的情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而这些,都是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必须具备的“情商”。这样做也体现了高职课程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功能。
写作最具主观色彩,最富创造力,最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思想要俗中见雅,平中显奇,推陈出新,联想丰富,方可飙升文章的价值。但如果误以为“新”是怪异甚至于荒诞,那就踏入了立意的误区。选择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自然不会出格离奇。能从别人不留意的角度入手,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或揭示别人熟视而无睹之哲理,才可谓之“新”。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可以营造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有洞天”式文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新写作需要有创新题材。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论题,要写得有新意,就必须注意创新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来,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巧妙借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鉴畅销书引发写作灵感。二是借助四大名著来展开故事,它可以新编历史或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编写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三是借助学过的课本进行独创。四是借助中国及世界名著中的人物,移花接木。如日记、手记或书信,本属应用文体,用日记、手记或书信形式写小说就有了新意。还可用招标书、诊断书、征稿启事、会议纪要、试验报告、采访记、问答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写作。
创新构思是写作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不是灵丹妙药般的化腐朽为神奇,更不可代替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从而走进一味求新的写作误区。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时,应树立一种全新的写作构思理念,不能因为想达到某种创新,而片面狭隘地追求某种结构形式。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适合自己的文体,然后再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去构思,方能尽显“英雄本色”。
当然,高职写作教学更要时时与专业相结合,在与专业碰撞中点燃学生写作的火花。这样不仅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更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世界,感受人生,增强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正如叶兆言所说“写作是一种修炼”。
陈继儒在他的《小窗幽记》中这样说道:“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我们高职的写作教学课堂也许培养不出一流的作家,也不能以此为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成功,享受作为万物之灵的快乐。让写作成为有源头活水的易事、乐事,让真情的阳光永远照亮高职写作教学的课堂!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娇曼.新课标下关于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年第2期.
[3]范克勤.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读与写杂志.2007年第1期.
[4]何绿清.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J].教育创新.2006年第7期.
[5]栾贻爱,顾东臣.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王满英.与文本对话 与生命共舞——“‘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概述.语文月刊.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