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宁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隅,地处五岭中的萌渚岭,境内群山连绵,民风古朴,世居民族有壮族、瑶族、汉族。在公共场合讲汉族粤语方言的连山土语(有学者认为连山话属平话①见蒋英菊,徐杰舜.连山汉族的语言与习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18.笔者用家乡(广西苍梧县六堡镇)的语言基本上可以与连山话交流。)。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有闻名的鹿鸣关、白石关和鹰杨关通向广东的连南及湖南、广西。2005年12月,全县户籍人口115296人②参见第二轮新县志编纂委员会.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5年(送审稿)[M],2009.30.。壮族主要聚居在永丰、福堂、上帅、小三江和太保等乡镇。连山壮族的渊源素有本土说和外来说。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认为元朝之前的僮族即世居广东,元朝之后为又有外来的陆续到来。[1]有学者说“大约在元末明初,或更早一些,广西壮族的一小部分从桂北分支……陆续入居连山。”[2]有的学者把早年从广西迁来的壮族视为“主壮”。后来汉族迁到连山后,被“壮化”的,称之为“客壮”。[3]还有的认为连山等地的“‘主僮’是指世代生长于斯的土著之僮。‘客僮’是指由他处而来的客籍之僮。连山的“主僮”早已融合至汉族中,目前所有的壮族都是“客僮”。[4]以上的观点以徐松石的影响最大,其他三种是对它的发展或补充。
笔者在2010年1月、3月③两次调查的时间分别为2010年1月26日至2月1日,2010年3月12日至3月17日。两次到连山对二月二节日进行调查。
为尊重本壮族该节日的传统风俗(忌讳外人到来),又能达到调查目的,笔者在节前3天的3月14日到达小三江镇进行采访。采访的壮族人士都是小三江镇人,分别为胡成才(男,大专毕业,66岁,三才行政村小获自然村人)、杨存连(男,初中文化,67岁,三联村人)、韦光盛(男,高中文化,45岁,小三江镇三才村人)、谢先运(男,大学文化,74岁,三联行政村合口自然村人)和植桂莲(女,小学文化,62岁,其娘家为三才行政村班管自然村)等。
小三江镇位于连山县南部。在四境海拔普遍超过1000米的连山,海拔低于250米的最集中地带即在该镇,其镇区和附近的三联村、三才村等即处于这适宜农业耕作的小盆地中。①参见尾注[5]所列书目中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区地形地势图。二月二是开耕节,“二月二,犁头才落地”(壮族人也以连山土语说谚语)。小三江镇二月二节日为“独食节”(即不请客,忌客人来之意)。其“独食”体现在:有客人来,连蕃薯(红薯)都不给别人吃。因二月二天气还较冷,以前普遍使用“火笼”(用炭火来取暖的用具)来烤火,这一天若邻居来夹火炭都不行,因夹了火炭,“雀仔”(鸟儿)会来吃自家的作物。
其传统习俗有祭拜“田头公”(管田地的神)与到牛栏吃“汤糍”等仪式。谢先运从9岁至15岁都参加了祭拜“田头公”这仪式(除了有一年因故未去)。其父亲带他熟悉这仪式,希望代代相传。自出门到仪式做完回家都打赤脚。约上午十时许,即到自家田野对“田头公”烧香、朝拜,献上糍粑、猪肉等供品。之后再戴上雨帽,穿上蓑衣,对“田头公”许愿,请求保佑一年农业丰收。此外,班管自然村有人在午饭前披上蓑衣,端一碗“汤糍”到牛栏吃,寓意在春耕时人象牛一样壮,不生病。
小三江有拜“田头公”的传说。其讲到有一个男人较为贪食,每次拜完“田头公”后,就把供品中的鸭肉(以前鸡肉少,鸭肉多)、猪肉(或鸡蛋)、“汤糍”等全吃掉。回去对老婆(妻子)说,是“田头公”将供品吃完了。还说,如若你不信,下次你去祭拜,看是不是如此。第二年老婆去祭拜,老公(丈夫)用抓鱼的“鱼笱”(一种捕鱼的工具,它的一端象较大,中间狭长,另一端较小,鱼进去后出不来)罩住头,倒穿上竹叶织成的蓑衣,将脸涂黑,装成“田头公”的样子,他趁老婆烧香许愿时,将供品逐一吃掉。老婆回家后对老公说,真有“田头公”把东西吃光了。
二月二的食品,除了鸡、鸭等祭牲外,还制作“艾糍”与“豆腐酿”等食品。“艾糍”的做法是用禾杆烧成灰,拿它和着水一起来煮“艾糍”(以前不懂用枧水来煮)。“豆腐酿”的做法是用油炸过的豆腐,挖开后放上葱、蒜、糯米、猪肉、牛肉或鱼等东西(现在有的还放莲藕)。“艾糍”的一种做法是将其做得挺大,有补天,不下雨之意,也寓意着开耕。
韦光盛等年轻人不知二月二有“独食”之涵义,说明了传统习俗已逐渐被人淡忘。
3月15日胡成才、谢先运带笔者前往小三江最偏远地区之一的高明行政村爱竹自然村进行采访。爱竹村地处高寒山区,海拔超过一千米。我们参观了村民的新房旧居,建在村上的水电站,以及祭拜的地方——“公太”(祠堂)、“伯公”(保护牲畜与农作物的神)、“佛子”(供奉保护村庄之神的庙)等地方。由谢先远和胡成才作主持,笔者对该村的覃业庆(男,小学文化,75岁)、覃隆长(男,小学文化,78岁)两位壮族老人作了采访。
该地同样把该节视为“独食节”。为庆祝开春,祈求家人(特别是劳动力)身体健康,自家人食午餐团聚。“独食”亦寓含着禁忌外人到来之意。出嫁女如要回来(一般情况不回),则在二月初一提前回来。
其开春的仪式还与立春仪式有关系。立春时在选好的时辰去田里(一般在秧地)“壅春”,即用工具壅起十二锹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并在这堆泥上插上一支香(香不用点着)。“春”与“蛋”壮语是同一个音,所以在立春到二月二期间不能吃鸡蛋,因为打破鸡蛋就意味着破了“春”。这种仪式一般由妇女去做②永丰、福堂镇壮族没有祭拜“田头公”的仪式。上帅镇壮族壮话是日常交流语言,其风俗不具代表性。。把立春时壅起的泥铲开,即寓意开了春,在田间没有祭拜仪式。
这天村民都拜“公太”,但不拜“田头公”。拜“田头公”的时间在插完田后(这里插田较晚)的五月份(同时拜“田头公”和“伯公”)。此外还有独特的仪式。通常是打赤脚,戴上雨帽,穿上蓑衣,在拜完“公太”后,在其门口吃糍粑,祈求避免“烂春”(即春天到,人容易生病)。吃的时候,背对“公太”,面向天外。如果年年“烂春”的,则以同样穿戴到牛棚去吃,祈求人的身体象牛一样健康。
此地的主要节庆食品是糍粑、“豆腐酿”等。节日食物与当地的信仰、地理环境也有关,如这里蚊子较多,吃了糍粑,蚊子就不敢来咬人。吃了“豆腐酿”后,田地不长草。甜糍粑里放了糖、花生等东西。咸糍粑则放有猪肉、笋干等。爱竹村不做“汤糍”,不做“艾糍”(该节日这里的艾菜尚未长出)。
小三江镇壮族“独食节”的风俗在逐渐转化为热情待客的习俗(以下称二月二新习俗)——即上一年入新居,次年二月二热情地宴请朋友及外家亲戚。壮民认为这一天请了客,使种子不被鸟儿吃掉且繁衍茂盛,往后不用“独食”禁忌,可年年请客。宴客还可带旺百业,使人丁旺,财运旺。午宴前,壮族民众在自家神龛进行祭拜,祭品以三牲(猪肉、鸡肉或鸭肉,猪肉与鸡肉不可缺,鸭可用鸡血代替)为主,祭拜时要用鸡血洒过的纸钱,才显得虔诚。
3月17日上午,笔者与植成勋(男,壮族,大专文化,40多岁,小三江镇加平行政村植屋自然村人)、陈艳云(女,壮族,约33岁,大学本科,连山县上帅镇人)等一行7人①植成勋、陈艳云外的四人也是在县城机关事业单位任职。前往三联行政村小三江圩自然村参加黄振雄与黄平升两家的午宴。我们一进门,主人即热情地以“艾糍”、“汤糍”与“南瓜糍”等来招待。
10时47分,主人(黄振雄与其父亲)进行祭拜仪式。主人没有拜“公太”,只在家里拜神龛。木制小四方桌的神台上方的墙上贴着几张红纸,神台上摆着金黄色的财神爷,小香炉放在一个金属包装盒上。煮熟的全鸡摆在祭品的中间,鸡内脏与整块的鸡血也一并摆上。左右两边分别还有一碗“艾糍”和一碗“汤糍”,供品还有一小袋米和一个“利市”(红包)。黄振雄把点着的两根蜡烛插到香炉上,再点着一小束香(约十支左右),让其父亲在门口插上。黄振雄装好香,在五个小酒杯上敬第一轮酒。其父亲做鞠躬朝拜(只是稍稍地弯下腰)后,面对着神台许愿(嘴里念念有词),之后再敬第二轮酒。黄振雄过来敬第三轮酒。烧完纸钱,到门口处放鞭炮,仪式就此结束。
10时58分,我们一行前往黄平升家。其家里置放着主人外家挑来的贺礼——两担谷子及上面摆放着的“利市”(红包)、“白糍”(其中两箩各有18个和20个)与“大煎糍”(又称“大糍”或“大笼糍”,每箩各摆着6个)。房间还有“入伙”(进新居)时摆放的芋头种子,每个大芋头连着四五个小芋头,象征着家庭多子多福。11时41分,主人一行拜完“公太”回来,女主人在家里拜神龛。11时57分午宴开始,席间“豆腐酿”摆放在中间,另有鸡肉、猪肉、野猪肉、鹿肉、鸭肉等丰厚食物。大家举杯道贺,甚是热闹。13时01分,我们一行向黄平升家告辞,回到了黄振雄家赴宴。其家摆的四桌宴席连着一字摆开,菜肴种类与黄升平家的差不多,主人向客人力荐“豆腐酿”这节日特色食物以表达其热情之心。约14时左右宴罢,我们向主人道别。主人送了一些“白糍”与“大煎糍”给笔者作为赠礼。
对连山二月二的描述文字,主要有《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5](下称连山县志)和《粤北壮族风情辑录》。笔者向有关人士莫自省(男,壮族,1941年生,福堂镇人。1985年开始长期编史修志,获助理研究员职称)求证,主要是他就其在小三江多年的见闻作了概述②。书中提到“开耕节一般来客吃饭不住宿”,笔者疑为其说法欠妥。因为这一天不欢迎来客,更别说请其吃饭了。莫自省怀疑到“公太”门口或牛栏处吃“汤糍”的仪式,与连山四月八“牛王诞”节日的仪式相混。但笔者认为其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粤北壮族风情辑录》一书对壮族二月二节日的记载非常简略。对其风俗的改变只说“近年来这种风俗正在逐步改变之中。”[6]
总之,连山壮族传统的二月二节日习俗被称为“独食节”,其核心内容是家人团聚,庆祝开耕,并祈求开耕顺利,农业丰收。“独食”即忌讳外人食用自家东西,以避免农作物受损害。小三江镇还有拜“田头公”的仪式以及在自家门口、牛栏或“公太”门口吃“汤糍”的仪式。节日的食品主要有“艾糍”、“豆腐酿”、“白糍”、“汤糍”③等。拜“田头公”的仪式还伴有相关的传说。近年兴起的新习俗表明,其内涵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它逐渐突出了家庭的喜庆气氛,并与乔迁新居、消除禁忌等内容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独食”内涵表现出强烈的禁忌观念。弗雷泽认为禁忌的成因是“如果某种特定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的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7]“预防那些陌生人有意无意进行的致使性危害,就成了……戒慎的基本原则。”[7]壮族传统祭拜仪式的核心是祈求农作物生长的顺利,而根据壮民纯朴的思维,农作物与人一样是有着某种生命(或灵魂)的东西,而“在解释无生命的自然过程时以为是活人在自然现象之中或背后操作”[7],在举行仪式时,他们害怕外人的魔力会影响其仪式的效果,因此排斥外人的到来。“独食”还体现了壮民的纯朴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这些存在物和客体的神秘力量、神秘性质才是它们的最重要属性。”[8]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节日仪式与农作物生长之间存在神秘的关系,“关联是包含在……所想象的和他一旦想象到了就相信的前件和后件的神秘联系中:前件拥有引起后件的出现和使之显而易见的能力。”[8]所以他们认为外人吃了(或用了)自家的东西,会影响到自家的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在牛棚或“公太”门口举行一定的仪式,认为身体更加健康;吃了糍粑,蚊子就不敢来咬人;吃了“豆腐酿”后,田地不长草。这些观念都带着古朴的思维特征。
新习俗中壮民相信宴客即能消除“独食”的禁忌。我们一行与主人间的劝酒气氛,甚是热烈。其他主客间的猜拳劝酒,更是把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由此,可以认定,正是这喜庆的氛围,使禁忌得以破除。正如佛洛伊德所说的,“庆典,即代表着将禁制的破坏加以神圣化和合法化。……庆典狂欢正是由于破坏禁制所得到的快感。”[9]
节日由“独食节”到新习俗的转变,还与壮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等因素有关。在此不一一论述。
[1]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9.78-79.
[2] 黄志辉.粤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J].岭南文史,1994,(4):34.
[3] 莫自省.连山壮族的历史及其文化特色[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2-13.
[4] 练铭志.试论广东的“主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3):62.
[5]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176.
[6] 马建钊,陆上来.粤北壮族风情辑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7.
[7]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31,297,271.
[8]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5,67.
[9] 佛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8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