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飞,徐 娟
(1.遵义师范学院 教科系;2.遵义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遵义563002)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个年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赤水河流域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推进农村初级中学的课程改革做一些探讨。
本次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赤水河流域的习水和赤水两个县(市)随机抽取两所初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8份,回收125份,回收率为97.7%。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并设有开放式选项。问卷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现状,第二部分是调查现阶段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主要包括现阶段农村已开发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和现阶段农村未开发或未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第三部分是调查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困难与问题,主要分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和校本课程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就调查来看,这两所中学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把握可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内涵。80%心目中的课程资源是教科书、教参和教辅资料、教具、课件、互联网;60%以上认为还包括教师、学生、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只有53%认为民族风俗、地域经济也是课程资源。
2.对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60%以上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40%认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14%认为有利于当地经济;3%认为是学生考试或升学的需要。这说明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的掌握,较少考虑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3.好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80%认为受到学生欢迎的是好的校本课程,66%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是好的校本课程;53%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27%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10%认为应得到学校领导肯定。
4.认为本校课程资源的优势:43.7%认为学校对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工作重视和支持;30%认为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强;34%认为校内各类课程资源丰富;13%认为有环境和社区资源优势。这说明农村的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自主开发的能力上都有待提高,他们对本地区可开发利用的环境与社区资源认识不足。
1.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对于“学校是否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是否有开发方案”以及“您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否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进行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有55%以上的教师认为没有或不知道。这说明农村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主动性和认同感。
2.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构成人员:53%被调查的教师选了校长,50%选了教师,选专家学者的占21%,15%选了家长。还有34%回答不知道。
3.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76%被调查的教师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53%认为要侧重反映学校特色;18%认为应侧重社会发展的需要;4.8%认为要考虑家长的需要。这反映许多教师已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首要因素,这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进步和课程意识的加强,但如何把校本课程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考虑较少。
4.课程资源利用情况:经常用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教科书(达97%)和工具书(达83%)。由于这些年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加强了农村初级中学的基础硬件建设,40%左右的人经常用挂图、网络、多媒体、阅览室、图书馆等;50%以上的人偶尔用挂图、刊物、广播电视、投影、网络、多媒体、自然环境;而对于博物馆、文物古迹、科研单位、环保局、工厂或农村、实习基地等资源60%-90%左右的教师不用,经常利用的微乎其微。可见,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60%以上是课堂渗透、主题活动、学生课外实践;34%是编写教材;20%左右是编写教学辅导用书或利用社区的支持条件,通过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进行。这说明教师已经具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
6.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思路上:60%在改变学习方式上动脑筋,如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生集体创作或制作;42%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或拓展、延伸,31%在开发者与开发手段上做文章,如发动学生制作课件、网页,开办校园网站,或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料、自主重组教材地深入学习。21%在紧密跟踪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回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上做文章,
1.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60%以上认为经费没有保障和工作负担重,没有足够的时间;50%左右认为是考试制度没有改革和教育素材少;30%左右认为没有科研人员指导和开发能力与手段不足;20%左右认为领导重视不够、教师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位;还有13%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2.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主要困难:50%以上认为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和担心学生人身安全,家长不赞同;40%左右认为经费难以解决、缺乏专业指导、不熟悉校外资源情况、得不到社会积极支持;校本课程资源也是课程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具有统一性的国家课程很难完全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对于发扬本地区的教育特色,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新课程的质量,从而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意义。20%以下认为不知如何与有关单位联系、校外资源不适用。
3.目前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中的困难:普遍的教师都认为:教师课程开发的水平限制、缺少适用的教材、学生不愿学、课时少。
4.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存在的问题:77%认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淡薄;58%认为现有资源难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48%认为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缺乏制度保证;40%认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手段不足。
5.提高自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需求:60%以上教师希望参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培训和通过教科研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56%希望创设宽松的开发与利用的环境;37%希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20%左右希望提供开发课程资源的案例集或开发指南和开辟校外课程资源的活动基地。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对教师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给予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赤水河流域位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于推进新课程有着重大意义。首先,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是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重要条件,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情意的发展等方面创造条件,从而也就有可能从课程这一方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总体质量,就能有效缩短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除了需要大量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外,贫困地区在课程资源上具有很大优势。例如赤水河流域就有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意义深远的长征文化、少数民族民间群众特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一切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赤水河流域来说,关注多元文化问题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积极开发和利用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1]因此,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区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的区域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框架是一个较理想的思路。
首先要实地调查分析,一方面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家长的期望、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作出分析;另一方面对学校所在社区有哪些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与优势进行评估。这样我们就能对自己想开发什么样的课程资源以及能开发什么样的课程之间取得平衡,否则,我们的课程开发利用就是“无源之水”,“镜花水月”而已。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行动方案,让区域性课程资源走入课堂教学,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喜好、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和业余爱好等,选择开发区域性课程资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综合性学习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的目的。最后由教师(而不是只由专家)在收集、运用区域性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一些优质的资源固定下来,深入研究,收集整理,通过选用、改编、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
调查显示,初级中学开发利用校本课程中教师最大的希望是“参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培训和通过教科研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首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当地的师范院校和社区教育研究机构不免承担了专业支持和业务指导的主要责任。初级中学各学科教研员一方面要要协助和指导教学人员开发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初级中学各学科的内容要求,对课程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给予指导、研究和提升。第二、要帮助教师厘清概念。概念认识上的偏差一定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只有课表上安排的才是课程,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无非是教材、辅导用书、网络等。因此,课程专家应该努力把抽象的课程概念通俗化,帮助教师形成课程开发的整体图象,清楚了解课程改革的愿景和方向,甚至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提出可操作的评价工具。更需要注意的是,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并不是单单通过学历教育、听听专家讲座所能解决的。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需求、学校特色、师资力量各不相同,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2]因此,学校如何开展校本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是具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复杂过程,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课程改革专家的协作。因此,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显得十分必要。[1]调查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活动在这些学校中是相当个人化的,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那些人构成,很少有人把家长和学生纳入课程开发的主体。首先要调动社区所辖的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本地区的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对促进农村初级中学教育发展、缩小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而且对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使社会各界人士自觉地、最大限度地服务当地的中学课程、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第二、要放权给学校领导,而且,学校领导也要改变观念,原来是对学科教学进行管理领导,现在是对课程进行管理领导。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与资源意识,协助教师加强与校外的联系与沟通,整合区域资源,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再次,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发现,老师普通感到压力很大,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有的学校采取末位淘汰制,衡量的指标就是学生的成绩。因此,许多教师的教学完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而进行,根本无瑕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能把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已经殚精竭虑。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进老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校本课程的评价也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1]
[1] 范蔚.西南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EB/OL].httP://www.Pep.com.cn,2010-11-22.
[2]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EB/OL].http://WWW. Tieba.baidu.com/f?kz=154205605,20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