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泉轩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今年5月,笔者所住的某大学城里发生了一起极端事件,一名男子王某持刀将一名女大学生刺死,之后自杀未遂。据相关人士透露,事件起因仅仅是因为该女生对此男子持续不断的求爱行为表示了拒绝,男子顿起报复之心。案件看起来很简单,但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人们已有一个共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极端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心理、社会、生物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但只有正视、分析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下一场悲剧的发生。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毁灭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的原始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挫折攻击理论认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些观点,但本案中,“强大的”毁灭性动机确实存在。嫌疑人王某在受到严重挫折(没有工作、求爱失败)后,自尊受损,陷入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之中,为使内心的情绪得到宣泄,不惜采取与他人同归于尽的极端手段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根据犯罪心理学分类,属于典型的不良动机犯罪中的毁灭型动机犯罪(crime due to destructive motive)。
然而问题是王某所受到的挫折,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而极少有人会采取与他相同的极端方式,这就要从他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极端行为的背后总有一些心理特征作为基础。根据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心理资源来防御心理问题的产生。个体的社会地位越低,就越容易接触到造成压力的负性生活事件和问题,情绪受到的影响也越大(House et al.,1991)。受教育少的人,生活压力和社会孤立程度较高。凶手与死者并非情侣关系。而凶手王某是一社会上的男子,独生子,年龄25岁,出身贫寒,身高1.84,体型高大肥硕,小学文化程度,无父,无工作,属于啃老族,自身几乎不存在社会支持系统。这一切使他的心理防御或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很弱,在社会化过程中,未能根据社会环境变化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相反却形成了人质、情感和品行方面的各种社会心理缺陷。教育程度低下和经济条件拮据更加重了这一状况,使其认知水平低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处理问题。在情感上,往往消极性情感占据着主导地位,造成他长期生活中的幸福感缺失,并因此引发毁灭性的情感。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嫌疑人王某在动手之前,曾在网上下载了大量资料,专研杀人方法与工具,并经过一番模拟练习。死者前后共中8刀,刀刀重伤!但真正致命的是刺入心脏部位的3刀。可见此次行凶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有一定预谋的结果。而之前王某和受害人只见过几面,互相之间相知了解甚少。因此,造成这种极端行为的动机往往是由凶手的想象造成的。而凶嫌的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嫌疑人眼里,相互之间点点头都有可能形成一种亲密甚至浪漫的关系。而受害者对此往往一无所知。据同学反映,受害女生的家境富裕、性格开朗、活泼阳光,其平时与人交流的行为模式很可能是形成了嫌疑人错误认知的原因。在这一类型的极端案例中,凶嫌采取的报复方式与他们受到的伤害往往不成比例,但他们的情绪和认知并非完全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据王某口述:因为平时生活比较艰难,幸福感缺失。跟死者见面后认为她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快乐,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表白。但受害人的拒绝,打破了王某的幻想,由于王某在其想象中将受害女生当成了其脱离“苦难生活”唯一的救命稻草,他有种不惜一切让想象成为现实的愿望。所以哪怕受害者到了千里之外的城市,他依然紧追不放。而一次次的被拒使他产生了严重的挫折和绝望感,而长期生活不如意产生的毁灭性情感让他遂萌生杀意。于是,一场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出现这种悲剧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在极端事件发生之前,王某第一次表白被拒后还对受害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跟踪骚扰”行为。在社会上现有的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持续的追求一个人的时间长短可以用来证明他的爱情。追踪骚扰行为更多地被认为是完全正常并可以接受的过激行为。但现实中大量的尾随骚扰往往让一些女性苦不堪言,这些行为不禁对她们人身安全形成了威胁,而且对她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有研究表明(Blaauw,Winkel and Arensman,2000),在所有被骚扰的案例中,被害者都出现了超过一般人群的负性反应。而法律并没有有效阻止这一行为的清晰条文,就算报警,警察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往往只能以批评教育为主,而不能逮捕追踪骚扰者。当大错铸成,为时已晚。如果能在跟踪骚扰阶段采取正确的防御措施处理,也许就能避免这种最极端结果的产生。
被证实应对追逐骚扰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害人遭受骚扰时不应该有任何过分的反应,典型情况是如果受害人承受不了骚扰对骚扰者坚持的行为有所反应,就有可能成为对骚扰行为的间断正强化,从而使其后的追踪骚扰行为加剧。
可通过搬家或转移地址使追踪者骚扰的难度增加,必要时更换电话号码或设置电话防火墙黑名单以阻止进一步的追踪骚扰行为。
受害人应预先通知家人、亲戚、邻居或同事这一情况,最好和小区保安加强沟通,增加正式盘查和监控的力度。这样做可以给受害者提高整体安全感,使人们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应对各种极端事件。
使骚扰者失去进一步行动的理由。主要有态度明确地告知受害人,拒绝任何接触,避免含糊回答。甚至对骚扰者进行控制威胁,使其得出继续骚扰会得出得不偿失的结果,借机使其退让、服从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并非是万能的,在一些极端事件的案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那么有效,甚至有可能加剧事态的严重性。但是,这些建议仍然可以帮助人们应付一些情况。这意味着人们在采取应对措施前应先了解事情的特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切忌盲目行动。
王某因求爱被拒绝的原因产生杀人弃世和报复社会心理,造成故意杀人的极端事件,令人战栗。反思这起事件,唯一的突破口是,如何减少其动因,即心理解压。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遇到工作、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个人如果无法正视、疏导心理情绪的反应,就会对自己或社会产生严重影响。杀人和自杀都是一种心理问题,但更是一种社会问题;而那些报复杀人的行为,更是极端心理的折射。
试想,如果王某在遭遇求爱被拒绝时,特别是当其把报复杀人的想法告诉亲人们时,如果他自己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极端情绪,或者他周围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极不健康的折射,及时让心理医生为之提供一个疏导通道,将极端情绪通过合适的方式排解出来,今日之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虽然我们觉得道理是没错,无论是自杀与他杀或者是报复社会的其他行为问题,都属于极端偏激心理。可是,一个连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的人他能够有足够的能力看心理医生吗?王某是因极端情绪而报复杀人的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对于潜在的王某们,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正处于刚成人,但又未走入社会的阶段,年少气盛,对很多事情缺乏经验去应对,而学校应该不仅仅是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大学生们的健康和成长。学校应教会学生们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并学会自我保护,而不是一刀切地搞禁令。并在学生自身无能力处理不可知的危险事件时,主动介入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利益不受侵犯,做学生的坚强后盾。
中国的现实社会呼唤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前提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服务,它因而被纳入到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制度构件。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桥梁作用发挥补救性功能,帮助解决人和环境互动不当引发的问题;或是发挥发展性功能,开发个人潜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发挥预防性功能,就是要用职业敏感的触角及早觉察问题和发现苗头,及时与心理医院联系,可尽快采取措施,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如果,我国将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的职能工作者,许许多多类似的矛盾至少可以得到缓解。
[1] 保罗·贝内特.异常与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2.[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 布伦特·E·特维.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 赵晓娜.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D].中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