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图书馆,贵州 都匀 558000)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与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的、无形的、动态的、记忆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与物相结合相对应的文化遗产,是传人的文化,有艺人、传人在,才能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如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等);(2)表演艺术(指民间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有关大自然的观念、农业活动和农业知识、生态知识与实践、药典和治疗方法、宏观宇宙和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实践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建造艺术和建造物、民间艺人和传人的民间绘画、民间雕刻艺术、民间工艺、民间剪纸、织绣、扎彩等)。[2]从内容和形式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作为综合性文化遗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生态性、活态性、传承性、民间性、民族性、生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教育、经济等资源,因此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审美、教育、经济等价值。[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特征及价值等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稳定的民族学生群体、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级人才三大优势,可通过参与普查提供线索和论证依据、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活动、“产、学、研”相结合等途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环境,使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有父母与子女、师傅与徒弟之间单线式的言传身教传承方式;有父母与子女、亲属之间、族群之间相传授技艺的连锁传承方式。这些特有的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4]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工业化,特别是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广播、电视、电脑的普及带来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现状令人堪忧:承载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竟技、美术、传统工艺等传承使命艺人的日益减少、死亡,使得民族文化遗产断流、失传概率大为增加;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从而使民族本土文化急剧改变、消亡;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外流。如,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刻道;水族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布依族天籁之音的“活化石”八音坐唱;苗族舞蹈的“活化石”反排木豉舞;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安顺地戏;水族的“易经”水书等将面临被遗忘、损坏、破坏、失传和消失的严重威胁;极具历史价值的水书和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流失国外;贵州省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最高年龄81岁,最低34岁,平均年龄已达58.30岁。可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毫无声息地消失,面临着失传、文化断流的危机,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民族地区高校义不容辞,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途径迫在眉睫。
高校在特色办学的进程中具有的丰富民族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级人才的优势,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申报、传承和弘扬、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此笔者认为,特色办学成就了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三大优势:
3.1 特色办学使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紧密联系。如,地处贵州省南部布依、苗、水、瑶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域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其办学定位是:艰苦办学,培养扎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此,在学院建校之初就把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作为学院特色资源建设的重点,因而拥有了丰富的地方民族文献资源和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学院创建了中国首家水族文化展览馆,收藏大量珍贵的水书文献资料,其中4部水书精品卷:清光绪廿七年抄本、纸捻装订的《八宫取用卷》和《壬辰卷》;清抄本、纸捻装订的《百事大吉出富贵卷》和清抄本、线装的《子午卷》,已获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3.2 特色办学使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稳定的民族学生群体。随着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倾斜,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了大学校门。学院把建设合格而有特色影响力的本科民族师范学院,立足贵州,面向国内民族地区,服务全国作为发展战略规划。目前除了在贵州招生外,还面向四川、云南、湖南、广西、新疆、内蒙、青海等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离不开人,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含汉族学生)将是民族地区高校传承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是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力资源。
3.3 特色办学使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级人才。高校内集聚着众多的知识型、研究型、技术型人才。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基地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加快了学院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步伐。学院依托贵州省水家学会、黔南州水书研究专家组、黔南州苗学研究会等民族研究团体,拓宽了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培养了一批从事民族文化教学、研究的学术团队,形成了水族文化研究、莫友芝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等研究方向。高校拥有的计算机、图书馆专业人才,利用高校特有的先进设备,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处于一种活态的文化环境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长期保存的物理空间。如,采用相应的记录手段、记录方式、记录符号,通过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声音、影像原生态存储,进而达到对非物质文化资料的抢救、整理、保存、保护以及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学院将对入选的4种水书卷本进行修复裱糊,制作精致木箱盒单独存放,扫描、录入计算机,定期杀虫灭菌,采取恒温恒湿控制,对特藏库房安装防火、防盗自动监控系统进行保管。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认定、研究、保护等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申报时也需要相关文献资料作为佐证,而高校大量的文献资料提供了资源保障。如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启动之初,学院水书专家对清光绪廿七年抄本、纸捻装订的《八宫取用卷》和《壬辰卷》,清抄本、纸捻装订的《百事大吉出富贵卷》和清抄本、线装的《子午卷》四部水书进行了释读并特别邀请中国民族图书馆吴贵飙馆长对学院馆藏水书进行遴选鉴定等,为申报成功做了大量的论证性工作,得出了《百事大吉出富贵卷》是黔南地区征集到的两万余册水书中唯一没有重复命名的水书卷本,该书书写规范,字体古朴,兼有朱砂红字批注,是水族地区极为罕见的版本等论证依据。[5]
保护、传承和弘扬本地区非物质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学院坚持依托黔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如2006年8月建成“水书文化展览馆”并对外开放;2006年12月成功主持召开首届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龙先生捐赠的150万元全部用于水书研究项目;黔南州人民政府也已划拨专款45万元,今后每年将划拨20万元专款支持水书研究工作。学院还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出来,形成了较完善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使民族文化教学渗透到专业教育和延伸到第二课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走进课堂,使教学和传承融为一体。如把贵州侗族大歌、独山花灯、水族音乐、苗族音乐、布依族音乐等内容列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把苗族芦笙舞、水族舞蹈、独山花灯舞蹈等内容列入民族舞蹈课程之中,组织了学生芦笙队,学生民族舞蹈队等;把《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学院特色学科建设的重点。高校在利用教育平台保护、传承和弘扬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了学院特色学科的建设,提高了学院知名度,增强了竞争力。
加强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有助于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和促进特色学科建设,民族文化研究已成为学院科研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学院搭建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科研支撑体系,着力建设了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心经过三年的努力,有4部水书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项,地厅级课题12项,院级课题18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149篇,获表彰26项。如获国家级项目立项的有:顾晓艳教授的《从水族传统体育的变迁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梁光华教授的《水族水书语音语料库系统研究》;杨俊教授的《贵州水族艺术研究》;韦启卫教授的《贵州荔波喀斯特地区土著民族语言与英汉对比研究》。获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的有:罗玲教授的《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文毅研究馆员的《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覃世琦副教授的《水族铜鼓文化研究》等等[5]。总之,无论是教师课题选题还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的建立等等,都表明了民族地区高校注重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对抢救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扎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学院的办学目的。为此,学院一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传承的力度,以适应学院乃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需要,为专家、学者、科研、教学人员提供研究的信息和最新研究的成果,把握研究的方向,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走上为发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服务的正确轨道。二是积极为地区政府机构提供非物质文化信息咨询平台,为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扶贫注入活力。三是以水书文化展览馆及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使濒危的水书在得到抢救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推动水族地区旅游经济的亮点。四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专业人才。五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把学科建设与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有效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如贵州省科技厅为了推动全省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茶叶,特别是进一步提升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影响的都匀毛尖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计划在黔南州建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茶叶工程技术中心。目前黔南州科委、黔南州科技局拟建立以我院生命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为中心的毛尖茶研究检测基地、都匀毛尖茶场为种植基地、都匀毛尖茶集团公司为品牌包装及市场营销主体的毛尖茶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体。如果“都匀毛尖茶工程技术中心”能顺利建成,这将为生命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乃至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将为促进黔南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5]
[1] 姚世言、孟桂荣.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10,(2):110
[2] 赖茂生等.情报学前沿领域的确定与讨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8,(3):15-18
[3] 申茂平.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9
[4] 申茂平.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26-229
[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EB/OL].http://www.sgmtu.edu.cn/,201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