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仪明
《黄帝内经》的生命与哲学诠释
——《黄帝内经 (全本全注全译)》读后
徐仪明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并不局限于医学,与天文、地理等学科也密切相关,其创作还受到《周易》、黄老道家的深刻影响,并对儒家中和、重本等思想观念多有吸收,是一部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所以,如果对以先秦哲学和以古代医学没有贯通性的综合把握,能对《黄帝内经》做出切实的理解是很令人怀疑的。
然而,当读到由姚春鹏教授译注、列入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丛书系列的《黄帝内经 (全本全注全译)》(2010年版,上下两卷,90余万字)后,笔者不由得眼前一亮:此书内容宏富、形式完备、装帧精美,加之中华书局过硬的品牌保证、作者兼通中医学和中国哲学,都为该书增添了不少分量,该书堪称目前学界关于《黄帝内经》译注的上佳版本!该书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关注:
第一,提纲挈领的“前言”。经典译注的前言不仅要对经典本身进行简要的介绍,还要考虑普通受众的接受能力。这就要求既要熟稔经典还要善于运用通俗语言。该书的“前言”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对《黄帝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做了系统的叙述,从“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应观”、“天地万物一气化生”、“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形神统一,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基本特征”、“阴阳平和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以及“取象运数比类是中医思维的基本方法”六个方面总结了《内经》的基本哲学观念,从“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以及“运气”八个方面阐发了《内经》的丰富医学思想,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使读者可以对《黄帝内经》有“纲举目张”式的了解和定位,得窥中医学之崖略。不可否认,此篇“前言”不失为步入《内经》之津梁。
第二,溯本求源的“注释”。本书“注释”的特色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注重追溯思想根本,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使读者进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加深对《内经》思想的领悟。如注释《素问·上古天真论》“太冲脉”时,引《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之语,指出冲意为虚,气无形,其性虚,故称“冲气”,由此证得冲脉之“冲”概源于此,中医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气血大聚于此,故称“冲脉”。二是注重求索语源,注释某些词语时,阐明其词义由来的逻辑关系,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渐养成贯通学问的习惯。如注释《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时,从语源学出发,富有新意地解答了胃之大络何以谓虚里,认为“里”本意为民居,人所聚居之处,人居于大地之上土为万物之母,胃气属土;“虚”为空虚、冲虚,为气之性,如《老子》有“冲气”之说;胃之大络为胃之气血集中之处,如人群聚居,故曰“里”,气性冲虚,故曰“虚”;因以“虚里”名“胃之大络”。除以上两例外,还有很多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作者也都发前人所未发。当然,作者溯本求源的“注释”背后,离不开深沉邃密的理论积淀以及切己省察的生命体悟,能做到这两点,对经典的“注释”也定能成为注释中的“经典”。
最后,明白畅达的“译文”。《黄帝内经 (全本全注全译)》译文措辞得当、通俗易懂,已得公认:出版不到1年的时间,已再版印刷三次之多,说明广大读者的认可;香港中华书局从此书摘录编选重新出版,说明专业人士的信赖。作者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水准,笔者以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其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力使然,不论是从《内经哲学》,到《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再到《黄帝内经 (选注选译)》,作者十年如一日地研治《内经》,长期沉潜反复,由此结出《黄帝内经 (全本全注全译)》之硕果,不过是情理之中的事。近闻作者新著《中华养生经典:黄帝内经》 (中华书局近期出版)又将付梓,吾辈岂能不欣然翘首?笔者认为《黄帝内经 (全本全注全译)》“堪称目前学界关于《黄帝内经》译注的上佳版本”,该书既会有助于津逮后学,又将有利于《内经》的推广传播。
(本文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曹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