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长明
回顾与展望:前进中的中拉关系
汪长明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拉关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正从以民间交往为主向“官民并重”转变,从象征性联系向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领域的实质性联系转变,从低层次往来向高层次交往转变,从缓慢推进向跨越式发展转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拉美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为政策文本依据,不断推动中拉关系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同广大拉美国家关系的国家战略利益所在。
中拉关系;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拉美地区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是中国首份对拉美的正式官方政策文件。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目标化的发展阶段。
拉美地区有5.5亿人口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4.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0美元,为发展中地区的最高水平,且发展潜力很大,是世界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拉美地区都是发展中国家,是当今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增强。
中拉交往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761年,法国汉学家歧尼 (Joseph de Guignes)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就东渡太平洋,到达墨西哥。根据中外文献记载,早在16世纪后期 (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些中国的工匠、水手、商人、仆役等沿着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从而开辟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产品以及中国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从而开启了中拉交流的历史之门。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the Manila Galleon)也把拉美的西红柿、花生、番薯、马铃薯、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书写了中拉早期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篇章。
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数十万契约华工和华侨组成的劳动大军,同拉美各国人民一道,进行农业、矿业开发和交通建设,对侨居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拉美的繁荣,也增进了中拉之间的文化联系。此外,早期华侨、华工和华人还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习俗等带到拉美,把生产技能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拉美人民。在古巴等国的华侨还同当地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殖民压迫并肩战斗,流血牺牲,为这些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拉美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古巴革命胜利后,1959年9月28日,中古两国发表建交公报,古巴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拉关系以民间交往为主,缓慢推进。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同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90年代,中拉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取得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关系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双方高层交往日益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拉在外交、经贸、科技、文教、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双方关系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新局面。
中拉关系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四个方面:(1)拉美多元性移民文化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均具有包容性特征,这种包容性的历史文化以及基于该文化的同质性特征是发展中拉关系的文化与观念基础。(2)彼此相近的国情与对对方社会制度、外交战略等方面的认同。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文化认同与政策趋同是国际交往的基本推动力量。(3)中国和拉美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相似,彼此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经济交往推动政治等多领域的合作是中国拉美双方的现实需要。另外,无论从宏观的发展经验、经济政策,还是从微观的经济管理模式来看,中国拉美双方都可以互相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4)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拉的共同利益点日益增多。在全球经济复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改革国际金融体制与货币体系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等诸多新的多边政策领域,中拉立场基本一致,存在诸多共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拉致力于进行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双方对此有着共同利益诉求。
中国与拉美国家虽然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但彼此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现在又面临着共同的发展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又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阻力和国际政治压力。基于此,总体而言,多数拉美国家与中国保持着正常的国家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支持彼此的核心国家利益,照顾彼此关切,保持了积极稳定的外交关系。
近年来,中拉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拉美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双方政治联系日益紧密,政治关系快速提升。中拉加强战略性政治联系有利于起到促进拉美国家独立自强的“推手”和消解区外大国介入地区事务的“平衡手”作用,有利于拉美国家维护并促进自身发展和安全等利益目标,应该成为拉美国家的共同政策取向。
经济方面,近年来,中国拉美经贸往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中拉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是30年前的100倍。目前,中国是拉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拉美地区在2004年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有四成来自中国。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 (ECLAC)在一份报告里认为,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强劲增长和从拉美进口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拉美经济的复苏,中国现已成为拉美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贸易与一体化司司长奥斯瓦尔多·罗塞尔斯 (Osvaldo Rosales)认为,中国和拉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帮助拉美国家快速摆脱经济危机作出了贡献。经济增长使中国需要大量进口铜、铁等矿产品和大豆等农产品,这无疑为拉美国家创造了相当长的经济发展周期。另外,中国已与智利和秘鲁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与哥斯达黎加和秘鲁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展顺利。中拉间的科技合作也在日趋频繁,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2008年10月,由中国设计制造的委内瑞拉通信卫星“西蒙玻利瓦尔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已经从民间到官方、再到官民结合,中国已同约半数以上的拉美国家签订了数十项文化交流合作协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文化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文化交流为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2004年,北京大学成立巴西文化中心,巴西总统卢拉出席了成立仪式。2005年,玻利维亚文化部举办了“中国文化周”。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失落的经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展”。同年,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对巴西、古巴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此外,中国还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墨西哥高校建立了孔子学院等。正如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的演讲中指出的,中拉在“文化上密切交流,成为不同文明积极对话的典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双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从中得到更多的心灵沟通和思想理解,共同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增光添彩”。
当前,中拉关系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贸领域发展快。2008年中拉双边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突破实现了胡锦涛在2004年访问拉美时提出的到2010年中拉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二是其他领域的合作稳步推进。双方高层互访不断,科教、文化、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三是中拉关系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如因为经贸发展快而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一些国家针对中国提出的反倾销案例远远超过以前。四是拉美国家从过去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转向希望中国在拉美投资。五是双边政治关系落后于经济关系,相互了解和沟通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崛起的态势日益稳健,前景日益明朗,以及拉美在国际舞台上整体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中国拉美关系需要不断开创外交“新思维”,以《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为指导性政策文本,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深化经济关系,推进政治互信、强化政治关系,开展安全合作、促进共同安全”,努力构建官民并举、政经平行的新型外交关系。
1.实施“走出去”的资源战略,加强中国拉美经济合作。通过开展经济外交和加强人员往来,鼓励中国企业拓展拉美市场,同时通过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开放国内市场,吸引拉美有竞争力的企业进入中国投资兴业。
2.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对拉美援助。当前,应在继续坚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对外援助基本方针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贯彻2005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宣布的中国对外援助“五大举措”,开展对拉援助,发挥对拉援助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以使对拉援助服务于中国总体外交战略,有利于中国“软实力”建设和拉美“硬实力”增长,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3.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开辟新的合作领域,使中拉经贸关系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作为泛美开发银行新的成员国,中国将继续与泛美开发银行密切配合,切实推动双方在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泛美开发银行的项目,共同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减贫及经济和社会发展。
1.通过加强高层对话,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协调与合作,维护彼此国家利益。以首脑外交和第二轨道外交并行的“双轨战略”应是深化中国拉美关系的重要路径选择。
2.努力同与我国尚未建交 (或复交)的拉美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仅同34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中的22个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余12个国家至今仍与台湾保持着所谓的“邦交”关系。拉美地区是中国涉台外交的主要舞台,努力开展与“拉美十二国”的建交、复交工作,有利于强化中国在该地区的国际存在,拓展中国的外交空间,促进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3.在继续推进首脑外交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轨道外交”,不断探索中拉政治交往的新途径,拓宽交往领域,深化双边关系。
4.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一如既往地给予广大拉美国家以政治和外交支持。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外交支持旨在维护和促进拉美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自身不称霸,不谋求使拉美地区成为“中国的后院”。中拉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双方在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利益的同时,还可以成为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重要力量。
中国与拉美国家没有地缘战略矛盾和安全利益冲突,开展安全合作,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全球视野中的中拉合作不仅能为双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可以在坚持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传统安全合作与非传统安全合作相结合、机制化合作与非常态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下,通过开展诸如反恐军事演习、双边军事人员交流、双边警务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优化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推动中拉关系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中拉共同安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以和平的发展战略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了国际政治秩序走向更加公正合理,“中国模式”的辐射效应、示范效应正日益凸显。
拉丁美洲是重要的发展中地区,有“金砖四国”之一、最能代表整个拉美地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巴西,有石油大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有农业大国阿根廷和矿产资源大国智利等,区内资源互补优势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大,具有发展的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拉双方都认识到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拉作为当今世界两大新型经济体板块,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拉利益交汇点日益增多,无论是深化双边关系,还是全球视野中开展多边合作,中拉关系的发展都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和广大拉美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发展任务,双方发展互为机遇,应该成为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紧密的历史联系、共同的身份认同、良好的合作背景、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和平的合作环境为中拉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多维度的推动因素。以双方共同的合作意愿为背景,以成功的合作策略为保障,以良性的合作模态为推手,中拉关系完全可以发展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双边合作 (南南合作)的典范。相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拉关系一定会掀开新的一页,天涯若比邻!
[1]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05/content-10308177.htm.
汪长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员(邮政编码200030)
D822
A
1672-6359(2011)03-0119-03
(责任编辑 胡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