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刚
(重庆市南川区结核病防治所,重庆408400)
小议冲脉
秦大刚
(重庆市南川区结核病防治所,重庆408400)
冲脉;命名;循行;功能;治疗
“冲”原作“衝”,有冲要、要道的含义,从其功能上说有动的意义。《广雅》释为“动也”、“行也”,《集韵》言:“冲,要也。”《难经》杨玄操注:“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行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说明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脏腑经络之气血都汇于冲脉,故能转输调节全身气血而得名,全身血气之运行,其动力出于冲脉,如杨上善所言:“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者,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精。故五藏六府皆禀而有之。是则脐下动气,在于胞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
从循行上看,“冲”字可理解为纵横交错的通路。《说文》曰:“冲,通道也,从行,童(重)声”。《左传·昭公元年》:“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注:“冲,交道”。冲脉在人体分布最广,上下内外,前后左右无所不到。行于前者,通过任脉交会而与诸阴经相通;行于后者,与督脉相通而行于诸阳经;行于上者,在头面能灌注诸阳;行于下者,于下肢能渗入三阴。内自溪谷外至肌肤,阴阳表里无所不涉,故可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要道。所以冲脉之命名,取其经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气血而行于全身之特征。
2.1冲脉的起源关于冲脉的起源,争议颇多,《内经》中说法就有四种。其一,《灵枢·五音五味》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认为冲脉起于胞宫。其二,《灵枢·动输》载“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腹内廉,邪入腘中……”认为冲脉起于“肾下”。其三,《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认为冲脉起于关元。其四,《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认为冲脉起于气街。对第四种说法,多认为是冲脉浮行于外的支脉起于气街,而不是冲脉的主干起于气街。
由于《内经》中就有如此大的分歧,现代对冲脉起源的看法也多种多样。郭一民[1]认为,冲脉循行起于胞中,出乎关元,至中极,向下络于会阴部,分行于前后上下,认为胞中不是单纯的子宫,而是两肾以下,至少腹横骨中央的较广泛围。“肾下”、“关元”皆指这一范围,故三者可以说是同义的,气街则不是这一范围。整条冲脉应起源于“胞中”。陈建国[2]认为,男性无女子胞,督、任、冲三脉“一源而三歧”起源的胞应为少腹之内横骨骨盆内侧命门之下,会阴之上的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形的胞,并非女子胞。孔杏梅[3]认为“胞”是指以女子胞为标志的解剖部位,即小腹部,冲、任、督三脉应起源于此处,并依性别不同而有男子以系精室,女子以连胞宫的循行差别。此处也正是历代绝大多数流派气功家、养生家所推崇的“丹田”所在,并非一个特定的穴位,而是一个较大的范围。唐立明[4]认为冲、任、督三脉起源各不相同,实非出于一源。任脉源于胞中,而冲脉起于肾,督脉始于少腹。
2.2冲脉的循行路线王健[5]整理《内经》中对冲脉的描述,总结出冲脉的循行主要是分上、下两大部分:上行部分又分前后(其中前行是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下行部分亦分二支(一支前而下,行于大腿内侧;一支后而下,到达足背)。其经气所至则与各经脉相联通,散布周身。孙小丰[6]认为,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统管十二经脉,其主干循行部位则应居十二经脉的正中,即人体的中轴线:从百会穴至会阴穴。贯通人体上中下三个丹田,前通任脉总任六阴经,后通督脉总督六阳经,冲脉居正中而总统十二经脉,其根本在头部,“渗诸阳,灌诸精”。马传江[7]认为《素问·骨空论》中“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脉并足少阴经上行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冲脉在出气街后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毛良[8]认为冲脉是顺行动脉的主干,如果应用现代解剖学术语来说明,冲脉相当于胸腔、胸腔内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枝,其下行者包括髂总、髂内、髂外动脉及其分枝,再下者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等。牛文民[9]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认为无论从循行分布还是生理功能,肝门静脉系都是一幅生动的经络冲脉图,由此认为肝门静脉系是构成冲脉的主要形态学、生理学基础。谭一松[10]认为冲脉起于胞官,以上、下、背三支分行。主要通过十二经与足阳明胃、足少阴肾及心肝脾五脏发生联系。
3.1生理功能郭一民[1]认为,冲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涵蓄先后天真气、调节十二经气血;主血海,理生殖,主渗络,灌诸经。刘淑芸[11]认为冲任二脉不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络,而是附属于肝、脾、肾三脏的两条脉络,即“冲任二脉不能独行经”。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肝、脾、肾三脏生理功能的体现。杨健芳[12]认为“血室”与冲脉关系密切,冲脉在生理功能上和部位上均符合“血室”的描述。史勇[13]认为冲脉的存在是“气街”理论产生的基础,四“气街”主要为冲脉联系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的走行途中在头、胸、腹、胫四处经气所出入之“门户”。冯禾昌[14]认为肾是化生原气之所,冲脉是输送原气的渠道。韩红[15]认为冲为血海,亦为气海,其认为冲脉的形成和循行,明显受到“原气学说”的影响,原气生于两肾之间,在腹部深处,能脉动应手,《内经》称为“伏冲之脉”,冲脉强大的气动概念,正是古人所描述的原气概念,特别是将冲脉所出之处命名为气冲穴(腹股沟部),更说明冲脉之气,跳动应手,可以由深出浅,并在体表触及的实际情况,小腹部还有很多与脉气冲动和气动的相关腧穴:气海、气穴等,都显示了冲脉主气的重要性。
3.2特殊生理功能冲脉称为“血海”、“十二经之海”,除了通行十二经的功能外,在男女生殖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张红林[16]从理论和临床探讨,认为冲脉与经带胎产密切相关,冲脉如脉气失调,则有月经失调、不孕、崩漏、小产等病出现。吕伯中[17]认为乳房与冲脉在经络解剖和生理病理上均有密切联系。高曼琳[18]认为冲任不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治疗上,都与男性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刘志勇[19]认为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疾病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从冲任论治乳腺增生病,兼顾肝肾两脏,采用补益肾气、调摄冲任之法,在临床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刘喆[20]认为冲脉在女性生理中的重要作用乃是“冲为血海”。脏腑之血皆归于冲脉,冲脉得肾气煦濡、脾胃长养、肝血调节、任脉资助而发挥作用。血海气血的调匀与蓄溢,直接关系着乳汁与月经的生化。日本的中村章[21]认为冲气主司疏和泄,与肝的功能相似,属于肾阳;任脉主司封和藏,属于肾阴。青春期、月经周期、妊娠期以及更年期都是冲气泄的功能与任脉封的功能的有机结合的生理表现。杜元灏[22]认为冲脉的作用有:主女性生殖功能、主人体的第二性征、主血海、主协调阴阳。冲脉的主要循行可勾画为头—背里—肾下—胞宫,由此我们就可以将冲脉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联系,或者说是古人对这一性腺轴的某些粗浅或初步的领悟。曾倩[23]认为冲任二脉沟通着脏腑、十二经气血及胞宫,进而决定着妇女的生殖寿命。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其病理表现不同于正经,通常表现为一些临床的疑难杂症。若不明冲脉的病理病机,则常错治误治。因此,必须在熟悉冲脉病的前提下,注重病候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冲脉病。周秀萍[24]分析文献总结出冲脉的病候主要记载有偏枯、伏梁、溺涩、喘满、喑痱、逆气里急、躁热、停经、绝孕、寒疝、少腹痛、胁支满,冲脉的病候是属于综合性症候,它与妇科的胎、产、经、带各病,与任、督、带脉,与心、肾、胃、肝、胞宫等经脉脏腑有关。郝明志[25]认为,冲脉病证主要是气逆里急和妇科经血诸症,究其病机,主要有肾虚不摄,冲气上逆;素体阳虚,寒饮凌冲;肝气恣横,引冲上逆;肝肾阴虚,阳亢气逆;冲任失养,经血失调。治疗分别以补肾敛冲;温阳行水,理气降逆;疏肝平肝,理气降逆;滋肝阴、降冲逆;调补冲任,养血益气为主要治则。肖延龄[26]认为冲脉无论其有余还是不足,其病症都有精神障碍表现,是由于冲脉不能“渗诸阳,灌诸精”,气血不能养神所致,因此,临床上对于一些精神障碍疾患,可本“冲脉为血海”之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的大杼和上、下巨虚进行调治。许慧红[27]认为冲脉与心、肝、脾关系密切,与任脉共同职司生殖功能。冲脉虚,则血海灌注不能,胞脉空虚或损伤,而症见月经失调、不孕等。奇经生理功能以满为功,以通为用。因用药非通不能入脉,治以流畅气血为要。衣华强[28]认为气为冲脉之本,血为冲脉之用。冲脉的病症多与气血有关,所以历代医家对冲脉病症进行治疗时,也多从气血入手。李历城[29]认为冲脉主要病候有逆气里急、肾壅、瘖俳、痿症。冲脉病像虽属复杂,但其病所发,皆为寒热之邪伤及冲脉、冲气逆乱所致。冲脉所属及其所通腧穴,均有不同程度的平冲、补冲、温冲、泄冲的主治作用和特点。以太冲、冲阳、照海、上巨虚、太溪、公孙等穴的上述作用和特点最为明显。孟云凤[30]认为冲任二脉与妇科证治关系密切,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冲任二脉病证主要有冲任寒证、冲任热证、冲任虚衰证、冲任不固证、冲任瘀阻证、冲任瘀湿凝结证。徐世芬[31]认为督任冲三脉,遍布周身,维系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并且其循行部位都经腹正中及其两旁以及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相联系,故可在任督冲三脉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穴位以达到调理、扶正祛邪和整体调节的治疗目的。任秀荣[32]认为冲任虚损或过盛多表现为激素水平偏高或偏低的病证。冲脉虚损多导致雌激素缺乏的疾病,任脉虚损多导致为孕激素缺乏的疾病。在治疗上有调补冲任、清理冲任、疏通冲任等方法。
冲脉理论在临床中有大量的运用,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冲脉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医家的著作和医案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有关冲脉病的治疗记载,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清代叶天士治疗奇经病变,可称独具匠心。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冲脉病变,深得奥旨。凡由肝肾受损及于冲脉者,类皆用填补肝肾与镇摄冲经之品,如鹿角胶、肉苁蓉、紫河车、紫石英、当归等品;实邪为病者,则用辛香入络、苦温通降之品,如吴茱萸、郁金、香附、小茴香、川乌头等味;若其证属虚实交错者,则药当互为配伍。
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中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丛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近人张锡纯对冲脉病的治疗经验也相当丰富,制定治冲四汤:理冲汤、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等方剂。习用生黄芪顾护气血;三棱、莪术消冲中瘀血;龙骨、牡蛎镇敛冲气。提倡助气活血镇敛以治冲脉病,确有临床指导意义。
在现代临床中,对冲脉理论的运用也有大量的报道。于德寿[33]采用调冲任法,取双侧中极、血海、三阴交、太溪,治疗产后尿潴留120例,全部痊愈,其中1次治愈68例,2次治愈43例,疗效显著。徐峰[34]运用固冲汤治疗脾肾不足,冲脉不固证型崩漏患者24例,结果显示其在止血调经的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塞流、澄源、复旧”的作用。与对照组“断血流口服液”比较,疗效相似(P>0.05),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谢感共[35]运用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与80例健康女性作为受试者,在月经来潮第1日测量双侧列缺、公孙穴导电量,结果患者组列缺穴导电量数值低于正常组(P<0.05),公孙穴导电量数值高于正常组(P<0.05),说明原发性痛经患者任脉气血偏衰、冲脉气血偏盛。说明原发性痛经患者任脉气血偏衰、冲脉气血偏盛;任脉、冲脉阴阳失衡。这些临床案例充分验证了冲脉理论是真实存在的。
[1]郭一民.冲脉探析[J].井冈山医学专报,1999,6(3):48.
[2]陈建国.督任冲三脉源于何处[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11):502.
[3]孔杏梅.“一源三歧”探源[J].中国针灸,2006,26(6):459.
[4]唐立明.“一源三歧”质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1(1):14.
[5]王健,朱颖.冲脉初探[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10.
[6]孙小丰.冲脉求源[J].中国人体科学,1996,6(4):185.
[7]马传江.冲脉并足阳明经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93.
[8]毛良.对《内经》冲脉之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9):39.
[9]牛文民,李忠仁.经络冲脉奥秘之端倪[J].中国针灸,2004,24(12):843.
[10]谭一松.试谈冲脉源流及其为病的治法[J].江苏中医,1990,11(9):37.
[11]刘淑芸.略谈“冲任不能独行经”[J].天津中医,1994,11(1):41.
[12]杨健芳,郭恕,何明大.热入血室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5):45.
[13]史勇,王之虹.四“气街”探幽[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2):142.
[14]冯禾昌.肾为原气化生之脏,冲系输送原气渠道[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9):34.
[15]韩红.解析冲脉的特殊生理及临床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77.
[16]张红林.关于“隐白、大敦、至阴皆通于冲脉”的探讨[J].首都医药,2000,7(6):42.
[17]吕伯中.浅析乳房与冲脉的联系及治疗问题[J].中医药学报,1997,25(2):3.
[18]高曼琳.冲任与男科关系浅探[J].江苏中医,2001,22(6):9.
[19]刘志勇,何凌,李芳.从冲任论治乳腺增生的机理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56.
[20]刘喆,王改梅.试论经络与女性生理病理的关系[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6):38.
[21]中村章.冲任新解[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1):24.
[22]杜元灏.从《内经》中冲脉的功能和循行特点探讨冲脉的实质—论冲脉与内分泌性腺轴关系[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6.
[23]曾倩,卢大为,魏智慧,等.试论冲任与妇女生殖寿命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674.
[24]周秀萍,韩培玲.祖国医学对冲脉的认识[J].中国针灸,1998,18(9):535.
[25]郝明志.略论冲脉病证特点与证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5):6.
[26]肖延龄,杜元灏.论四海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1999,19(8):495.
[27]许慧红.不孕症从冲任督脉辨治初探[J].江苏中医,2001,22(7):8.
[28]衣华强,谷世喆.冲脉“气本血用"观辨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33.
[29]李历城,王桂珍.冲脉病候治验[J].中医药学报,1992,(2):13.
[30]孟云凤.冲任二脉与妇科证治探析[J].江苏中医,1999,20(12):44.
[31]徐世芬.试述督任冲三脉的临床治疗作用[J].新疆中医药,2002,20(1):32.
[32]任秀荣.冲任二脉证治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25.
[33]于德寿,李淑兰,贾暮霞.调冲任法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6):1100.
[34]徐峰.固冲汤治疗崩漏出血期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5,33(2):19.
[35]谢感共,谭琳蓥,卢献群,等.任脉、冲脉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5):32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038
:1672-2779(2013)-13-0052-03
张文娟
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