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辉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仅一千多言的《大学》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为治国之本,治国之道在于“政德”,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政德”在《大学》中之核心地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政德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强调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政德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政徳,即“为政以德”,而《大学》中的政德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最高的政治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为政智慧。其思想智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强调了为政者要充分发挥道德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施德政于民。
政德思想指出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一方面,揭示了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另一方面,强调为政者的道德示范对百姓的道德言行起着关键作用——“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为政者能够以自身的德行,来启发人民,并发挥其榜样力量来化育人民,从而达到“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强调为政者,对己要“明明德”,不断彰显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己高尚的仁德;对人要“新民”,不断以自己的至德教化人民,使之革旧鼎新,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成为新人,以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即为政徳思想的基本精神---为政者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德化民,以达到治国平天下。
1.修身立德。“为政以德”要靠为政者来实现,因此,《大学》政德思想非常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我国至古以来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大学》提倡德政,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为政者自我修身立德,由“内圣”达到“外王”,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还强调慎独的修身方法,“君子必慎其独也”。为政者要致力于慎独的内心修养,时时处处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
2.仁政爱民。想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连自己的国家都治理不好,怎么能平定天下呢?当然,治理好国家需要从各方面努力,《大学》政德思想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所恶上,毋以使下;……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即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絜矩之道,其实质就是实行德(仁)政。又说,“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也就是说,为政不以聚敛财富为有利,而以追求仁义为有利,以仁心待人民,施仁义于人民,这样人民一定会以忠义事君主,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成。另外,引《诗经》说明为政者要爱民,体念民心,体察民意,从民所欲,与人民同好同恶“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3.以德为本。治国应该以德为本:一方面,在处理德与法的关系上,儒家先哲强调德本法末,孔子认为德治优于法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倡导以德化民,使人们自己感化向善,不致涉讼。“使人民化德,习于礼,无争无讼。”即使偶有人涉讼,也不敢之不实之言辞出口欺蒙。即使有恶人,也大大畏惧社会舆论的制裁而罢争息讼。“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畏知本。”另一方面,在处理德与财的关系上,主张德本财末,实行德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亦悖而出。”这里表达两层意思:第一,从反面论述,为政者在处理德与财的关系时,应该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如果为政者若轻德而疏远之,重财而亲近之,则人民必然会起而效尤,起而争夺,导致社会动荡,民心涣散。第二,从正反比较论说,若“聚财”、“悖入”,则人心离散,国家灭之;“散财”则民心归附,国家兴盛,以此教育为政者以德为本,实行德治。
4.举贤罢恶。凭一个人的力量想治国平天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一国之君想获取民心、治国平天下,必须任用道德高尚、忠诚专一的贤人,让他们来参与为政;远离胸怀狭隘,疾贤忌能的小人,否则就会失去民心。《大学》中引《尚书·秦誓》“若有一介臣,断断兮……亦曰殆哉!”同时,“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从失之。”强调依靠忠诚信实才能获得天下,骄纵恣肆一定会失去天下。历史上,舜有贤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有治乱之臣十人而周朝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除了见贤能举,《大学》还强调对于道德高尚的人应该“举而能近“,才可以治国平天下。“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可见,在人才的任用上,《大学》政德思想强调把道德放在首位,促使为政之德付诸实践。
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学》中政德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治国智慧,激扬着修身立德的浩然正气,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我们应对其进行认真总结,挖掘其现代价值,去粗取精,为今天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提供借鉴,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概括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廉洁从政,是检验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群众看干部的政德,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是否清正廉洁。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再强,如果不廉洁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加强政德建设,积极吸收《大学》中修身立德精神,把修身自律作为重要内容。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锻炼“慎独”的修己功夫,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筑牢防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和良好作风,公正廉洁、克己奉公、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道德垂范作用。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能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看领导干部是否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着想,识大体、顾大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不谋求私利,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因此,加强政德建设,树立“仁政爱民”意识,首先应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公仆意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培养政德,在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过程中弘扬政德。
当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法治之声深入人心,法制建设不断发展之时,适时地倡导德治有特殊的意义。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如此等等。确立崇高的道德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充分发挥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是法治进程的需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政德建设,领导干部应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上,充分贯彻落实德治,吸取《大学》政德思想的“德本”理念的精华,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效结合,一内一外,一柔一刚,相辅相成,德法并用。
能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方向,关系到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加强政德建设,在选人上,必须注重公平公正,坚持德艺双馨的原则,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得过硬的优秀人才;在用人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重用“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把领导干部的政绩和政德统一起来,真正让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为他们搭建有利于成长进步的平台,让想干事能干成事的有德之人“有为有位”,得到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政德对于领导干部个人的重要性,才能使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成为领导干部的进步之基和价值追求,增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成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孟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47-49.
[2]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
[3]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2.
[4]刘秀芬.政德实现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106.
[5]幺峻洲.大学说解·中庸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6:16.
[6]张奇伟.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7]理明等.“为政以德”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J].学海,1998,(5).
[8]孟繁也.儒家为政之德及其现代意义[J].中州学刊,2006,(4).
[9]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