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暨优化产业结构的探索与思考

2011-08-15 00:46立克幸福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立克幸福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川 峨边 6143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县域经济、构建和谐峨边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峨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发展服务产业,努力促进三产互动、协调推进,初步实现了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双提升”。

(一)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各项经济指标全面上扬,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为121921万元,2010年为209382万元,年均增速保持为1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为8230万元,2010年达到19203万元,年均增长2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产值实现利润2006年为422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2009年为318.3),2010年达到33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6年为44613万元,2010年为71661万元,年均增长13.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6年为91781万元,2010年达到138026万元,年均增长10.38%。

(二)经济能耗强度稳步降低

万元GDP综合能耗逐年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06年为3.954吨标准煤,2007年为3.665吨标准煤,2008年为3.422吨标准煤,2009年为3.111吨标准煤,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力度,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速,2006年至2010年完成科技重点项目135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42%提高到2010年的46%,我县被省科技厅列为省级“科技工作试点县”。

二、存在问题

尽管峨边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制约性因素多,科技含量偏低、循环发展效益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峨边属民族山区县,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工业发展相对较快,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次产业比例失衡。2006年三次产业占GDP中比重为17.42:57.36: 25.22,2010年为14.84:58.28:26.88,呈现明显的工业化趋势,农业的基础地位未得到巩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称。

(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而近年我县科技进步贡献率仅略高于40%,远小于集约型增长方式50%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处于准集约型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紧缺,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低,名优产品少,工艺流程简单,设备设施滞后,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及工艺落后的产品占主体地位,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资源要素依赖性强

峨边工业以能源、高载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属资源开发型和速度效益型,这一经济格局决定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靠企业产品量的扩张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来支撑。2006年—2010年五年间,全县共增加建设用地175.151公顷,GDP增长100万元需建设用地0.2003公顷;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维持在1以下,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近9000千瓦时。有关指标近年呈上升趋势,充分表明资源要素对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强。

(四)节能减排压力大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达3.023吨标煤;二氧化硫排放量1184.1吨,工业废水排放量4.85万吨,废气排放总量849322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38.76万吨。各项指标均远远高于发达地区,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峨边开放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10年,全年到位市外资金7.76亿元,地方外贸出口仅52万美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程度低,开放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对策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结合峨边实际,要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重视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更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在结构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

1.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按照“立足资源、科学发展、壮大支柱”的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优化工业结构。坚持“电冶”结合工业特色,扶持壮大能源、冶金、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拓展延伸磷化工、硅化工、稀土加工、铁合金“四大”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推进循环发展。二是做强产业支撑。加快明达集团2×16500KVA铁合金、盛奥公司2×12500KVA铁合金、东森集团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恒业公司2×12500KVA工业硅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明达、林河、东森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推进集约发展。坚持“1+3”园区发展模式,着力将黑桃坪、马嘶溪、新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电冶结合高载能园区,将五渡、新林、毛坪工业小区打造成为矿产品加工园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吸引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项目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2.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三化两基一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和有机牌,大力发展“林、笋、畜、薯、茶”五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5+2”产业发展模式,走“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路子,着力建成林竹、茶叶、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基地,打造“一乡一品”规模产业。二是提升现代农业。抓产业化,培育壮大五旺蔬菜公司、雪山玉芝茶叶公司、曼地亚紫杉醇加公司等龙头企业;抓组织化,健全“龙头+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农超对接”模式,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抓标准化,着力完成峨边五旺蔬菜、峨边曼地亚红豆杉等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切实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比重。三是开发劳务产业。坚持实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劳务开发战略,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创业指导,结合城镇化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就地转移输出能力。

3.坚持“旅游兴县”战略。要以“黑竹沟旅游开发”为突破,着力提升三产比重。一是发展旅游经济。坚持“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和“黑竹沟开发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思路,借助对外开放,用好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载体,积极宣传造势,提高知名度,在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和招商引资、深度开发上求突破,尽快形成景区旅游环线,努力把黑竹沟打造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探险、彝族风情为一体的国家4A旅游景区。在黑竹沟旅游开发的带动下,促进吃、住、行、购、娱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二是激活服务产业。发展传统服务业,规划旅游特色餐饮街,鼓励支持餐饮娱乐、运动休闲等服务业项目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壮大信息、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等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和律师、会计、传媒、广告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超市、租赁市场等商贸物流业。

(二)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实现突破

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施院地合作工程,增进地方与科研机构相互了解,有目的地引进技术,并不断消化利用;建立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研发中心,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使用先进设备和低耗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由投入量扩张向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转变。三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制订更加实惠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从源头抓起,认真抓好教育,既抓好普通教育,又要抓好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地方实用性技术人才。

(三)在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一要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节能减排。在节能上,加大《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严格执行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整体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在减排上,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将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境“三同时”、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减排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一律关停;对超标排污的企业,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治理;对通过治理又反弹的企业,加大力度进行处罚;对达标排放,但排污量大、总量超限、环境影响大的企业,针对性地进行再治理。节能和减排工作均要全面落实领导挂联责任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套班子、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将工作目标纳入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二是要完善设施设备,用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降低高耗能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

(四)在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上实现突破

集约利用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内涵发展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一要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土地资源方面,坚持“严管土地、依法用地、保障供地”的原则,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对闲置土地进行全盘清理储备,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开发利用;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开辟“绿色通道”,指导重大项目科学选址、集约利用。能源方面,抓好县电网建设,整合电力资源,完成220万千伏变电站、农网改造等重点工程,增强县域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协调性,保障企业用电需求,提高电力利用效能。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构建以企业、园区、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企业层面,主要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培育一批循环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区域层面,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加快生态化改造,促进区域内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构筑区域循环经济;城市层面,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推进社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建设循环型和节约型城市。

(五)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

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仅靠自身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有增量资金注入和新项目的引进。要把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作为推进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向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招商引资。将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招商,围绕产业发展导向配置土地资源;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项目,“筑巢引凤”,催生项目;加强项目包装推介,围绕大项目、大企业抓好招商,利用外来资金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助推的新格局,必须提供“四种保障”:

1.提供环境保障。深入分析、广泛宣传我县发展面临的机遇,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将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环境。

2.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动行政方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发展,尽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具体实施办法。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用经济杠杆加强污染治理。

3.提供政策保障。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制定全县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和限止、禁止发展的产业,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制定并实施严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手段,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改变要素配置方式,将有限的经济资源要素向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配置。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

4.提供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按照中央提出的“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人文指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现行考核体系,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指标纳入县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在经济指标考核中,要增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得分,集约经营的要加分,粗放经营的要减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更多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