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 秦学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41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四川 成都 610041)
经济区又称经济协作区,是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形成与周围地区有密切联系的地理区域。一般而言,经济区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地理、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条件,有共同的市场、密切的交通运输联系和相似的管理体制。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定的五大经济区之一,具体包括成都、德阳、眉山三市全域,以及绵阳市、乐山市、资阳市、遂宁市和雅安市的部分区域,幅员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共计52个县级行政区。成都经济区既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也是成都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成都在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和全国的发展地位。在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获得空前发展之际,成都理应高度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带头推动成都经济区建设,全面提升成都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为率先在全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建设成都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成都经济区的整体部署,成都按照“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合作”的原则和“从能干的事情先干起来”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成都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领域,启动了一揽子重点合作项目建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加强规划对接。协商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和资阳市八市联手编制《成都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对接区内城市,共同编制成德绵、成雅眉乐、成资遂等区域合作总体规划和《成眉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成都经济区资阳交通规划》、《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和成都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联合规划环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与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和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
2.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与周边市州的产业合作,共建成都-眉山工业园区、成都-资阳工业园区、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和成-雅工业园区等合作工业园区,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组建四川成眉工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阿发展实业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产业承载力。
3.推进设施建设。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共同推进”的原则,加快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安渝和邛名高速公路、成简、成眉和丹蒲快速通道等交通合作项目建设,延伸成都国际专用数据通道和云计算中心服务,与资阳、眉山通信同网,共享“028”区号,成立经济区城市物流合作联盟,探索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仓储市场、信息共享和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4.健全合作机制。与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和资阳市共同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设立联席会议、专责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劳动保障合作框架协议和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流动人口计生便民优质服务活动。签订成德绵、成眉乐规划合作框架协议,成德绵区域科技合作、劳动保障合作框架协议和成德绵促进就业合作协议。成立成都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论坛,不定期发布权威信息。联席会议、合作决策、信息交流、目标管理、咨询评估和项目督查等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从本质上讲,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区内各城市间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但具体表现为规划与政策、产业与市场及其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等问题。
1.统筹支持力度不够。截止目前,《成都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尚未出台,区域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等尚不明晰,规划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成都经济区既没有专门的协调推进机构,也没有统一的配套支持政策,第三方协调机制和土地、融资、税收和环评等相关配套支持政策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的进程。
2.市场机制发挥不够。截止目前,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仍停留在政府主导的单边或多边协议基础之上,政府有替代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倾向,市场引导和对接不足,除政府高层互访外,区内行业协会和企业跨区域交流甚少,区内城市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不多,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找到可供合作的载体,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3.产业合作深度不够。截止目前,成都经济区仍存在产业竞争激烈,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布局无序等问题,区内城市间上下游产业联系缺失,研发难以共享,生产各自为政、销售竞争激烈,产业链条难以跨区域延伸,由于缺乏对区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梯度的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突出区域特点,体现比较优势,形成规模经济的合理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4.合作互动深化不够。截止目前,成都经济区内城市对区域合作的认识尚未统一,既有积极主动的合作,也有仅停留在协议层面的消极合作。在合作方式上,以“共同求财”经济利益合作为主,主要通过谈判签署单边或多边合作协议,然后,根据各方投入寻找利益平衡点,签约合作项目,广泛采取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共享交通基础设施和共同市场开发等合作方式推进,对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同城化等长远发展问题考虑不足,合作互动深度不够。
深入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强化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生态和服务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显著提升成都经济区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全面实现成都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成都要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协调省上尽早出台《成都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理顺成都经济区与天府新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内在关系,明确成都经济区发展定位、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协调区内城市,修订完善区内城市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科学制定交通、产业、旅游、人才、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环保、金融等专项规划,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同步实施功能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率先突破、全面带动的发展格局。
以交通共建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成都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建设以成都为核心节点的“米”字型铁路网和“1环12放射”高速公路网,抓好成兰、成绵乐、成蒲、成灌铁路彭州支线、火车北站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成渝客专、地铁4号线,完工成都东客站主体工程,确保成灌铁路、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延伸拓展环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加强关键工程和断头路段建设,强化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区域路网的对接,打通与机场、车站、码头等区域性设施联系的快速通道,构建成都至德阳、绵阳等城市“一小时”都市圈交通网络,优化交通和物流节点功能,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和成都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网络效率高、辐射能力强、交易成本低的区域交通与物流网络。
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推进行业重大通用技术、应用技术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品牌企业和龙头项目,统筹做好产业梯度转移工作。推动合作园区建设,打造成德绵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打造以成都为中心,资阳、绵阳为两翼的西部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做好产业链“补缺”工作,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链条完整,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借鉴日本都市圈成立“政策投资银行”的经验,建立成都经济区“联合银行”,“联合银行”不是赢利性金融机构,而是区域合作机构,其股东是成都经济区内各城市,各股东利益及意见由理事会代表,理事会成员是“联合银行”各项决议的最终决策者。“联合银行”主要通过专项贷款、短期融资和发行区域性项目债券、企业债券、经济区建设政府债券等,主要用于共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借鉴武汉、长株潭都市圈的做法,设立成都经济区“共同发展基金”,“共同发展基金”由组织成员交纳的“会费”以及上级的专项经费组成,主要解决区内不同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上下游资源合理利用、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
以投资贸易便利化和产业转移、要素流动自由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标准化农产品标识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农产品跨区域销售。培育无障碍旅游区,打造成都-峨眉-乐山等黄金旅游线,推进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景区“两湖一山”和成南旅游区等旅游合作项目。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文化产品推介招商活动,共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开通成都经济区商业网,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品牌专卖店和大型超市跨地区经营,统一登记注册条件和程序,建立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市场监管合作,构建一体化诚信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维权、企业年检等市场监管和执法,促进区域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强化成都经济区城市生态保护带和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实施城镇绿地建设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合作,建立岷江水系水电适度开发、水资源合理分配、水环境有效保护及上下游的利益补偿协调机制和办事机构,建立生态监测系统。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和生态补偿、环境税费改革、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试点,建立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联合防治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争取更多区内城市列入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试点城市。
以成都经济区同城化为着力点,着力推动区内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和信息通讯等的一体化,提高民生保障和共建共享水平。建立统一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位发布、就业扶持政策等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和信息系统对接,制定统一城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统一退休人员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核查办法,实现异地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待遇资格认证。实现医疗保障机构相互定点,条件具备时医疗保险费实时结算,共同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实现区域内金融信息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各商行以相互参股、并购整合等形式组建区域性大型商业银行,探索建立以同城结算和通存通兑为重点的经济区金融同城化服务机制,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支持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教学、科研机构,扩大区域内市属院校和职业院校跨地区招生规模,密切教育机构间沟通交流,实现教育信息共有共享。统筹规划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同等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互通,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和重点疾病联防联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