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军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天津 300170)
体面劳动与劳动文化学的构建*
孟令军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天津 300170)
体面劳动其理论性质属劳动文化范畴。体面劳动的提出凸显了加强劳动文化研究的紧迫性。劳动文化学研究必须以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和诉求为根基。劳动文化学主要内容有劳动神圣、劳动和谐、劳动规范、劳动道德、劳动模范、劳动文明等。
体面劳动;劳动文化学;构建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强调:“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道出了千万普通劳动者心声,引起了广大媒体、网言的共鸣,博得了众多各界人士的认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浪潮,充分显示出“体面劳动”具有极强大的社会支撑。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实现 “体面劳动”,我们应认真研究“体面劳动”何以能具有这样大的社会认同,其底蕴又来自何方?应明确其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地位?若要达此目的,就需要我们给予系统的劳动理论解读。本文拟从劳动 (社会)文化学的角度为其做一理论学科上的探讨,为 “体面劳动”深入研究做一尝试。
体面劳动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基本要求,日益明确的文化诉求是体面劳动的基本动力和导向。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实现方式,其主要内容是 “人化”与 “化人”的辩证统一,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的需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发展自身作为人的内涵和类特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必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相应的整体和类别性的文化意识与追求,以此循环往复,逐渐升华,可持续地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从文化的角度看,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活动。人首先是一种类的存在物。人以自己类的存在方式从动物世界中脱颖而出。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性存在。“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语)。人的社会性是多样的,但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方式是劳动。劳动是人以社会性的方式改造自然、生产财富、满足自身存在发展需要的活动,同时,人也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自身社会性的反思和认知,不断调整改造优化本身的社会性,使之更好地适应合作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实现了 “人化”和“化人”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观念、人与人的观念正是首先和主要地在劳动中形成。劳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首要和基本前提,由此形成的劳动文化,也是提升劳动文明、推进社会文明的基本动力。
体面劳动是劳动文化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体面是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基础之上的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面劳动亦是基于一定劳动价值标准之上的一种劳动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面劳动实质上是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种劳动价值判断和追求。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必然形成相应的劳动观念。这些观念内含着人类劳动的本质性要求,即劳动必须是社会的,人与人在其中必须是相互依存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劳动成果必须是共享的,劳动的集体必须是荣辱与共的。这些价值标准,即构成劳动这种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内在质的规定性与劳动是否体面的内涵。包含上述要素的体面劳动,既是人类劳动活动的要求,也是维系社会性劳动的保证。从人类劳动历史来看,这样的劳动文化观念或体面劳动体现较好的时候,劳动关系就顺畅,社会财富就增加;当这些观念被破坏,劳动者的体面被践踏,劳动关系就紧张,财富就缩水,甚至导致社会的崩溃。西方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存在的 “雇来的人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把工人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只给其维持简单生理需要的食物的观念与作法,从本质上是反劳动、反文化的,也是反社会的,对此必然是劳动和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而当前存在的一些“血汗工厂”现象,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体面劳动的提出与弘扬,实际上是对劳动文化意识的提升。对于非人的不体面劳动,我们既要以“异化”来谴责,更要在 “同化”上狠下功夫。这种“同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研究劳动应有的价值与理念,将其上升为科学系统的理论形态,并以此作为导向,推动劳动文明的进程。
劳动文化学应该是研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相应的实现方式。这里的劳动者应是指最广大的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者,即通常所讲的一线劳动者,或者说是当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1.劳动虽然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作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就其基本实现方式而言,是指最广大直接参与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人们,他们构成了劳动的基本主体,直接体现了人类的劳动本质,而其他的劳动形式则是从属的、辅助性的。一部人类劳动史清楚表明,正是这种普通的广泛的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财富源泉。没有这种劳动,其他劳动无从产生,亦无意义。劳动文化学必须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劳动这个根基,这不仅对研究劳动文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其中的价值取向也与人性息息相关。
2.把直接参与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人作为劳动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即可以使劳动文化学贯穿于各种社会形态,更能历史性地反映劳动文化,更能本质地把握劳动文化。
3.劳动文化学以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观念作为研究对象,也不绝对排除其他形式劳动中所形成的文化,但其只能以普通劳动者的文化为主流、为根基,补充、丰富、发展主流劳动文化。
4.从现实意义上看,体面劳动需要弘扬的正是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文化。近年某权威性媒体在 4千份问卷调查中,得出只有 1%的人想当工人的结论,这就清楚地说明,这个支撑社会生存的劳动文化确实到了需要大声唤醒的时候了。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对劳动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劳动文化学相对于其他劳动学科的特点。目前,劳动科学正在我国兴起,它以劳动者在劳动进程中产生的一切问题为研究内容,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分布规律的学科群。其中既有自然科学属性的学科系统,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劳动学科系统,劳动文化学当归属后一系统之中。在这一系统中有劳动社会学、劳动管理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法学、劳动美学、劳动心理学等等,其各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劳动问题的角度或视域。而劳动文化学与这些学科的相对不同在于,劳动文化学是以文化学的方法来观照劳动问题。其以劳动者在劳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表现方式作为自己的学科立足点,研究所有劳动现象背后的劳动者对劳动问题的意识与价值取向和劳动者在劳动中的追求与动力,以及这些劳动关系与劳动实践的相互作用方式,并由此形成劳动文化学在研究劳动问题中的特点与地位。
劳动是劳动者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由此形成的劳动文化也必然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产生的相应观念与行为。劳动文化的核心是劳动者对劳动价值的认知与认同及由此展开在劳动各个向度上的价值扩展与共识,表现出劳动者对劳动文化的追求。试展开如下:
1.劳动神圣。这是一种劳动者对劳动的信仰和崇拜。劳动的基本内容是改造自然为人所需。劳动使自然“人化”,从而使人从自然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成为高于自然的主体过程。在劳动中,劳动者表现出了一种超越自然的意志和勇气,催生出一种超然的力量。在这一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人的能动性和主体精神。人们由此看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生活,创造了世界,劳动使人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成为人类生活的根本支撑。劳动神圣、劳动伟大、劳动光荣,成为劳动者心中的第一信念和基本价值观。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尊重劳动、保护传承劳动精神,既是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理念与实践,也成为社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根基。
2.劳动和谐。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彼此关系的认同。人作用于自然的劳动是以类的个体集合方式进行的。只有这种个体的集合协作,才能现实地形成人类现实的劳动能力。因此,个体之间如何结成劳动协作关系,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结成劳动协作关系,对人类劳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必然是劳动文化形成的核心内容。
同类共生。人的劳动必须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个体脱离社会联系不可能进行劳动,也不可能存在。无数的正反经验使劳动者从感性知觉到理性认同:劳动者个体之间是共生的,其互为依存的条件,只能作为类而同在。彼此形成劳动协作关系,是劳动者实现劳动的第一前提,合作劳动是人性的第一性、基本性。这是“化人”的决定性一步,是劳动文化的支点,也是劳动文化的基本方向。
和谐互助。这是劳动者个体形成类的劳动的基本实现方式。劳动者天然的个体存在形式与劳动必须以集体的方式来进行,注定劳动者要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具体方式将彼此联结起来。各种社会形态中的劳动关系,都是对这种联结的探索与实践、实现。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变化、管理者的出现,从根本上看也是绝大多数劳动者实现合作劳动的要求,本质上也是为类的劳动整体和谐服务的。尽管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在人类劳动相当长的时段中,这种要求和服务与理想状态相比,是以底线的方式运行的,但类劳动的整体和谐必须要求良性发展,这是不可改变的。绝大多数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主体,这种关系将随着大多数劳动者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并创造出多样的劳动文化方式。
平等共享。这是劳动成果上的价值实现要求,是劳动以类的方式存在的目标体现。地位平等、人格平等使每个劳动个体在类的方式中实现自我,在类的方式中得到承认,自觉、能动地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平等协作劳动是劳动联结每个劳动个体的纽带。劳动地位的平等直接决定了劳动成果的共享,劳动者地位平等本身也是劳动成果之一,平等成为纽带就在于其使每个个体在相互关系中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享受到人的尊严。劳动物质成果的共享是劳动个体间在类的认同上的物质表现,是劳动价值观实现的标志。尽管随着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发展,劳动者彼此间劳动协作的方式会发生一定变化,物质上相互支撑的形式也会有一定发展,但类的劳动本质决定由全体劳动者整体平等共享劳动成果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3.劳动规范。在劳动过程中,包含着纷繁复杂的劳动内容,其中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需要处理各式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神圣和谐的劳动有序进行,劳动者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劳动规范。这里有习惯成自然的、约定俗成的,更多的是今天以制度、法律形式出现的规范。特别需要看重的是,这些规范的形成、制定,都是劳动者民主、科学、理性、互动的结果,都是以劳动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底蕴和取向的。
4.劳动道德。作为一种个体集成的类劳动,为了使劳动者个体间、个体和集体间的合作深度相匹配,除了有形的劳动规范,还必须形成个体的自觉自律,劳动者对这种自觉自律的共识便是劳动道德。劳动道德能使个体间形成一种内生的认同感、聚合力,使个体间形成一种全方位、主动性、长期性的劳动组合优化配置,既体现出类劳动的性质,更体现出劳动活动的细节。如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集体、劳动者与社会、劳动者自我提升等方面,劳动道德都有巨大的发展和效应空间。可以说,劳动道德是劳动规范的基础,以发展的眼光看,劳动道德也是劳动规范的目的。
5.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是劳动文化在劳动实践中的个体典型体现,劳模精神是劳动文化的结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劳动文化不断积累、积淀、传承发展,在广大劳动者中生成了深厚的劳动文化底蕴。那些全面承载了先进劳动文化的劳动者,以其超群的劳动实践行为和成果,集中诠释着时代的劳动精神,成为引领劳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领头羊,成为劳动文化不断提升的标志。认真研究劳模现象,深入挖掘其内涵,对把握劳动文化特点、探索劳动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6.劳动文明。劳动文明是劳动文化总体的外在表现,是以与劳动直接相关的各种载体形式体现出来,大致包括: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劳动关系的和谐、社会系统性的劳动规范、劳动产品的质量与人文含量、劳动环境,特别是劳动者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以及整个社会的劳动意愿及其评价等。劳动文化与劳动文明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源泉,后者是前者的具体现实体现。通过考察劳动文明的具体指标,可以反映出劳动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水平。
[1]胡锦涛 .在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工人日报,2010-04-28.
[2]王兆国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N].工人日报,2010-04-29.
[3]赵健杰 .劳动科学构建论纲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2).
[4]王江松 .论劳动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
DecentW ork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 Culture Theory
M eng L ingjun
(Tianjin Adm inistrative Institute of Trade Unions,Tianjin300170,China)
The nature of decentwork is in the category of labor culture theory.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labor cul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decentwork.The research on labor culturemust be based upon the labor concept and demandsof the greatmajority of laborers.The content of labor culture theory includes sacred labor,labor harmony,labor standards,labor ethics;labor model,labor civilization and so on.
decentwork;labor culture theory;establishment
C970
A
1673-2375(2011)01-0021-04
[责任编辑:鲁 微]
2010-10-11
孟令军 (1955—),天津人,研究生,教授,天津市工运理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