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研究综述

2011-08-15 00:44闫广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矛盾论实践论认识论

闫广琴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研究综述

闫广琴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近年来,学术界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研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换着研究视角。本文从“两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两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两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论”文本研究和“两论”的局限性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近十年来学界研究的情况。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综述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分析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从思想上肃清教条主义对党员领导干部危害最重要的论文,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自从“两论“问世以来,不仅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学习的重要读本,而且学术界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包括国外。本文拟对近十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对“两论”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关于“两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有关“两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2007年纪念“两论”发表70周年的会议上,杨春贵教授指出:“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①鲍宏礼也认为,“两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②这一观点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而且研究更为细化。

如有的学者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实践论》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实际,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经验教训,对“实践”做出了一系列重新界定和重新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的典范。有的研究者认为《实践论》论述了知、行统一观,合理地整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剖析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中国化、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化和真理标准中国化。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论》所阐述的实践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成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④《矛盾论》则在矛盾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苏联教科书关于“矛盾的特殊性”概念,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特殊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⑤

2、“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论”既是这个互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又是互动的中介,因此,对它的评价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这一方面,它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应把它当作当时世界哲学的一部分。因为《实践论》明确地将“行”(实践)定义为“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活动,进而阐明了“行”(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恰是在这一点上,他找到了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佳结合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最佳弹跳点。《矛盾论》则使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单纯的整体直观得到了克服,建构了一个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严密的逻辑体系。⑥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论”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服务。“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转换中介。“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通俗化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⑦

3、“两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把实践和认识(即知和行)作为认识的基本矛盾来考察,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性的观点,进一步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认识论中“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式有机地统一起来。⑧《矛盾论》则从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上,从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接、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合力上,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主次不同的作用上,多层次多方面地阐明了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机理,形成了较完备的矛盾动力论的理论体系,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⑨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它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辩证法的精髓核心以及对立统一的通俗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当时的苏联哲学教科书的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⑪

4、有关“两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两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层次和路径。因为它与《大众哲学》不同,“两论”是为已经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们写作的,立足于中华民族集体利益、集体诉求的视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中国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视角和方法及其理论指导意义。⑫有学者指出,“两论”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上实现了学术性、现实性与通俗性的高度统一,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其原因在于:它们关照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五个重要关节。这是“两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启示。在这些重要关节中,有两个人们已谈论得很多,尽管不是明确在重要关节这一视角中来谈的。其一是形式上之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其二是内容上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但是,尚有三个重要关节不为人们所注意或者注意得不够。一是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二是领悟辩证智慧;三是感受意义以至境界。⑬因此,根据这五个重要关节,“两论”堪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

二、有关“两论”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的研究

1、“两论”与中国古代船山哲学的关系。刘华明教授对王船山知行观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毛泽东和王船山都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上,毛泽东和王船山有某些相承之处。在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产生可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以及真理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实践的相对性等方面,毛泽东的《实践论》对王船山的哲学思想都有明显的继承。《实践论》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主要是对王船山知行观的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但毛泽东是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在阶级立场、实践基础与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上,都远远超过和发展了王船山的思想。毛泽东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概念及其辩证关系,彻底克服了王船山对人的认识阶段划分的模糊性、神秘性的局限,精确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飞跃。他以科学的社会实践观揭示:只有亿万人民群众才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只有亿万人民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克服了王船山知行观中的轻视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观点,从而全面地改造和发展了王船山的知行统一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概括总结了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为夺取中国革命,尤其是为夺取当时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⑭刘华明教授还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分析了王船山哲学的主要观点,认为《矛盾论》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矛盾范畴的探讨,对王船山集其大成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⑮

2、“两论”的古代思想渊源。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矛盾论》思想来源于《周易》的某些古老的哲学命题,其中包含着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思想。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正是继承了《周易》创始的古老传统,改造其质朴的形态,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特殊性的理论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以《老子》为最,也是较早的一个,它影响着以后的中国哲学,这些都是《矛盾论》的思想来源。⑯

3、“两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改造。有学者分析,正是通过对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转换,《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的目的、真理标准的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特别强调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批判吸收和科学改造,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华民族的形式,也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增添了新的内容。⑰《实践论》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要范畴进行了批判继承,对于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唯理论与经验论知行观进行了彻底批判,对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的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进行了批判继承。⑱有的研究者从“行”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认为《实践论》对“行”这一认识论范畴从古代的道德践履改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摆正了知和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统一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⑲《矛盾论》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推陈出新。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运用古代哲学中“一分为二”的命题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特征;在矛盾转化问题上继承、改造和提高了我国古代辩证法;对中国古代辩证法宝库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丰富思想资料也加以辩证扬弃。⑳《矛盾论》与中国传统的矛盾观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矛盾论》对矛盾斗争性的强调,突破了中国传统矛盾观重同一、贵中和的倾向,认为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斗争哲学和革命哲学。㉑

三、“两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两论”的理论意义。邢贲思在“两论”发表70周年之际撰文指出:“两论”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表达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创新的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事实上,“两论”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的宇宙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放射着《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光辉。㉒“两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又一个指导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㉓

2、“两论”的现实意义。有关“两论”对于当前现实的指导意义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主题的变化而增加新的研究视点。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后,有学者撰文指出《实践论》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郑国瑞教授指出,《实践论》中“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的观点,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㉔

四、有关“两论”的其他研究

1、有关《实践论》的其他思想研究。一是研究《实践论》的逻辑结构。有学者认为《实践论》的逻辑起点就是紧紧抓住主观和客观这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以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统一为理论前提和逻辑前提,以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系统论述为逻辑中介,逻辑终点为达到对认识运动总规律的科学揭示。㉕二是有学者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不同之点出发,通过分析实践论的具体内容,认为实践论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哲学而应该是实践哲学。㉖有的认为《实践论》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域中的重要著作,其中并没有关于本体意义上的“实践”的阐述。㉗有的认为《实践论》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对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阐述是科学的,是属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将其归入实践本体论是一种歪曲理解。㉘三是有关《实践论》的叙述手法,极富通俗性。通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将复杂的哲学问题表达出来,克服了哲学远离大众的神秘性,增强了理论的活力和传播力。㉙

2、有关《矛盾论》的其他思想研究。一是有关《矛盾论》的逻辑思想。在把认识过程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阐明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重要作用;关于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矛盾运动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学说;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归纳与演绎的客观基础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㉚《矛盾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对矛盾规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和概括,提出了许多新的原理原则,并且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说明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㉛《矛盾论》中还蕴涵着立体思维的思想。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唯有它才能更有效地克服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才能成倍地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㉜

3、“两论”的写作背景及关系研究。这两本书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左”倾错误,不仅使他个人遭受痛苦,更严重的是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他发“愤”,不是发个人之“愤”,而是为党、为革命事业发“愤”著书。㉝

4、有关“两论“的历史局限性研究。一是表现在夸大阶级斗争的范围和作用。表述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不够清晰和准确,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等方面。这些局限性的形成,同国内阶级斗争环境、苏联某些消极的东西、毛泽东某些思维定式等因素有关。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中国事业的曲折发展和严重失误。㉞二是对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未作严格区分和分析。雍涛撰文指出:矛盾存在状态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范畴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论断,是否成立?能否说“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何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这几对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另外,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涵义问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问题;关于“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对抗性矛盾,能不能用矛盾对抗的形式去说明矛盾对抗的性质?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是否只限于社会现象,自然界的现象是否适用《矛盾论》等,没有明确回答。

注释:

①杨春贵:《〈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②鲍宏礼:《〈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之》,《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③李楠,高燕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论基础——毛泽东 〈实践论〉的现实解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2期。

④徐素华:《〈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视野》,2007 年第 10 期。

⑤康伟,杨永庚:《〈实践论〉〈矛盾论〉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⑥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论〈实践论〉〈矛盾论〉的深远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⑦高淑贞:《〈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贡献》。

⑧刘林元:《〈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理论体系的形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⑨马玲、张群:《谈〈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化与发展》,《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⑩赵银月:《从〈矛盾论〉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⑪陈世珍:《〈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前线》,2010年第5期。

⑫陈鸿儒:《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关节——〈实践论〉〈矛盾论〉的启示》,《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⑬⑭刘华明:《〈实践论〉与船山哲学》,《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⑮刘景山:《〈矛盾论〉与中国传统哲学》,《北方论丛》,2000年第6期。

⑯张琳:《〈实践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换理》,《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⑰许雅范:《论〈实践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扬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⑱杨在峰:《毛泽东〈实践论〉对传统知行观的超越》,《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⑲戴安良:《〈矛盾论〉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推陈出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⑳刘明芝:《〈矛盾论〉对中国古代重统一哲学传统的突破及其意义》,《理论学刊》,2001年第1期。

㉑郭必选:《论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㉒石仲泉:《〈实践论〉、〈矛盾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视野》,2007 年第 10 期。

㉓郑国瑞:《实践论与改革开放》,《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5期。

㉔孙健:《从〈实践论〉到科学发展观:主体性原则的价值理性回归》,《求索》,2008 年第 1 期。

㉕汤文曙:《〈实践论〉的理论特色》,《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㉖卢春雷:《毛泽东〈实践论〉中的“实践”语境分析——兼谈文本解读的方法》,《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第1期。

㉗林增荣:《试论〈实践论〉与实践唯物主义》,《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5期。

㉘肖向平:《〈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㉙刘良琼:《从〈实践论〉、〈矛盾论〉看毛泽东的逻辑思想》,《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

㉚沧南:《统一性新探——纪念〈矛盾论〉发表70周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㉛苏越、麻保安:《重读〈实践论〉、〈矛盾论〉的新认识》,《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㉜石仲泉:《哲学明珠诞生记——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始末》,《秘书工作》,2007 年第 10 期。

㉝岳新民:《论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内在统一性》,《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㉞韩亚光:《〈实践论〉、〈矛盾论〉历史局限性探析——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写作70周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A841

A

1671-2994(2011)03-0039-04

2011-03-24

闫广琴(1977- ),女,山西大同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建国后党史。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矛盾论实践论认识论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社会实践论:研究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新视角
实践论(节选)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