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挺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周 挺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其成果领导两次伟大革命,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上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党的历史证明: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旗帜、实践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示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英勇顽强、波澜壮阔的奋斗足迹。90年的丰富实践告诉我们: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问题,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建设,就是要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党之魂、国之根,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行动指南。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历史教训证明,一旦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党就会垮台,社会主义就会失败,历史就会倒退。所以,我们党一贯旗帜鲜明、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我们的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①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②江泽民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③胡锦涛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与永恒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过程,是一卷雄伟壮丽的画卷。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就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1943年11月,邓小平在北方局的一次会议上指出,遵义会议后党的事业即已完全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基本观点,又根据新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然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⑥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部波澜壮阔、艰辛曲折的中国共产党史,实际上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两次伟大革命,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上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即努力接受和运用马列主义,特别是列宁关于东方民族革命的理论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取得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回答了如何将革命推向前进,要不要和能不能建立农村根据地及根据地怎样向前发展的问题,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了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的斗争,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础。到1939年,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做了更加明确和系统的阐述。这个理论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要求,坚定地遵循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武装夺取政权的原则。中国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直至夺取最后胜利。“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又是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1938年至1940年间,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呈现出飞跃发展的特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抗战和整个民主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著作,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解决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和如何进行这一革命的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所表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重要标志,也成为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做了系统总结,明确规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七大通过的《中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⑦这一历史性决定,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伟大成果的最具权威性的确认。毛泽东思想既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容纳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概括了全党革命实践的宝贵经验。它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上,把党的宗旨和理念凝聚为服务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它开创了一条长期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它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又使它不断向前发展,增添新的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深深扎下了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49年至1978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经过这段延伸,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总体上回答了在中国如何革命、夺取革命胜利和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党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遭遇严重挫折后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我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也从此开始。
党的十二大后,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展开。新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理论创新,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概括并初步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会议认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⑧党的十四大概括和命名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并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提法。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通过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正式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又一伟大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的理论高度,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大后,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对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作了科学总结。指出:30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和历史性进步,其根本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结合”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总要求的具体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既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
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并随着中国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提出的过程中得到推动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⑩毛泽东正是由于经过抗日战争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因而对“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作了理论概括。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精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创立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核心理论,也标志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终于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重新认识中国国情,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基于对中国国情再认识而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基础,也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石。
正确认识中国现实国情,最根本的是做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把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用于指导党的工作,使之成为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中国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路径。毛泽东要求全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加强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方能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他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著名思想。中国的现实国情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所以,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既不因胜利而忘乎所以,也不因挫折而悲观气馁。要发扬民主作风,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多谋善断”,在不断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2、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建党9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是党坚持世界眼光,能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时候,没有科学的世界眼光,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正确坚持的时候。党的十三大强调: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党的十四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表述扩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中明确地注入了“当代化”元素。这既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的产物。它充分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开放的理念。它能吸收和融合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
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不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化把国与国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信息、劳动力、资本等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面临的具体问题既是个性、特殊的,又是其他国家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所要面临的,是共性、普遍性问题在特殊场域中的表现。因此,不可能有绝对脱离了世界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该摒弃优越感,主动加强与各种民族文化、各种主义的交流和互动,接受来自不同理论和学派的挑战,吸收它们发展出来的有益养分,在碰撞和交流中丰富理论体系,完善理论结构。在与国际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探讨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3、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⑪党的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的根本方法。我们党制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也都是立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脚踏实地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从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广大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改变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现在,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推动实践的巨大作用,就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理论成为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思想武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努力的过程。第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人们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点、切实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第二,要充分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搭建工作平台,不断拓展传播渠道。认真总结这些年理论宣传普及的经验,广泛开展面对面宣讲、巡回报告、专题辅导等活动,推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做法,推进理论学习研究与宣传普及的良性互动,努力使问题的研究阐释既深刻透彻又通俗易懂,更具针对性、权威性。
中国共产党90年的艰辛奋斗历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的历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还很长,新的征程,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⑫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
②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379-380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7页。
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⑧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 10、13、39 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⑫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D23
A
1671-2994(2011)03-0010-05
2011-03-14
周 挺(1962- ),男,福建福州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