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仁
日本“3·11”大地震及随后发生的大海啸和核泄漏危机,使日本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受到了巨大冲击。截至2011年3月28日,大地震及海啸造成日本12个都道县死亡人数达10019人,失踪人数达到17541人。一场灾难产生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便如此之大,是出乎预料或猝不及防的,可见后果是局部、暂时和有形的,实际给人们带来的许多方面的担忧难以想象。世界在为日本国民祈福并开展无私援助的同时,也在观察这个国家如何防震,如何进行抗震教育,在灾难猝然降临时如何反应,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人类也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中国作为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对于此次大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日本方面采取的救灾措施,究竟能够从中汲取何等教训呢?
1.经济损失惨重,全球产业链供应受到冲击。据瑞士信贷驻东京的首席经济学家白川浩道估算,日本此次地震受灾地的经济损失在16万亿17万亿日元之间。这个数字包括住宅等建筑物的直接损失,以及因物流和生产停止而造成的间接损失。现任日本首相菅直人把这次地震称为二战以来最大的灾难。可见,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恰如雪上加霜,除了大量死伤,地震和海啸对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失去的十年”经济衰退期的日本来说,影响可能更为深远。虽然现在还很难得出大致数据,但不管是死亡人数还是经济损失,都将是令人难以直面的巨大数字。目前已经有经济专家预言,这将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自然灾害,而且不仅仅是对日本,对太平洋两岸,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都会很快显现。日本东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核电工业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3月11日的大地震及海啸给沿岸产业造成大范围影响。COSMO石油公司位于千叶县市原市的一处炼油厂因天然气储气罐发生火灾和爆炸而被迫停业。日产汽车公司在东北和关东地区的5处工厂停业。丰田公司两处工厂停业。本田公司3处工厂停工。索尼公司位于宫城县的一处工厂因海啸遭淹,上千名员工只能在建筑物上端避难。三井化学、三菱化工、JFE制铁公司、住友金属工业、丸善石油公司等日本大企业的多处工厂因遭灾或停电等因素停工。同时,日本的企业生产能力受损,出口能力下降,必然影响到企业经营利润,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员工和提高薪资等意愿。
2.辐射材料外溢泄漏加剧,核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国际原子能机构3月29日发布通知称,日本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的泥土样品中,发现了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钚。福岛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暗示,与四个受损反应堆相连的地下维修地道网,已被高污染积水沉没,而积水接近外溢这对抢修人员的人身平安造成威胁。而在美国、韩国、中国的多个地域,均检测到微量的放射性物质,都是来自日本福岛的核泄露。按照设计规定,在核电站丧失了外电网的情况下,应急电源应该会自动启动冷却和关闭核反应堆。这次福岛大地震中,核电站的一个应急电源却无法启动,因此无法及时冷却反应堆。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目前核电站的设计抗震能力在世界都属领先水平,仍然无法保证在本次大地震中不出纰漏。这对世界都应该是一种提醒:核能发电性价比很高,但安全问题还是需要放在第一位着重考虑的。尽管日本国民个体、社会、政府这三位一体在危机时期展现了团结的力量,民众并未因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接连发生爆炸而导致的核泄漏危险而抱怨政府,但可以预料,事后也许会深刻反省核电问题,更何况核泄漏的风险还在未知之中。
3.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心灵受到深深打击。灾难不仅仅会造成物质方面的损害,更会给人的心灵带来重创。相比物质的毁损,心灵的伤害更广泛,更深刻,影响也更为深远。它既是对人类的考验也是对人类的提醒。在这重大的灾难面前,既能看到人类的无助和彷徨,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的坚强和勇敢。灾难给人类造成的伤害有两类:一类是有形的,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损坏的房屋、道路、家园,还有罹难者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经济数据加以计算的,也是可以通过经济援助进行恢复重建的;另一类是我们看到并且能感受到但却很难用数据统计的,那就是人在灾难中所受到的心灵创伤。对于经历过灾难或者与受灾地区的人、事、物有过直接联系的人来说,这种灾难同时也是心灵的伤害。这些心灵伤害通常表现为恐惧、害怕、压抑、失落、内疚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像“种子”一样在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对人日后的生活起着很大的消极作用。有的人在灾难中勇敢而坚强,但到了重建家园的时候却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甚至有的人选择了轻生,这都是情绪使然。所以灾难对于人类有形的看得见的损失和破坏是可以计算和重建的,但是人的心灵所受到的伤害和打击是难以抚平和弥补的。如果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化解,这些“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的行为、价值、理念、人生态度产生影响,时间越长影响则越深,对自身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也会越大。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损失若干,伤亡若干。虽然这次日本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强烈地震,但它所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害,无论从受害人数还是从影响范围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地震本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与地震的长期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学习。
1.注重及时宣传。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几分钟后,日本广播和电视在第一时间播放地震的信息和海啸的警报,用6种语言(包括中文)进行播报,在电视上字幕滚动播出,语音轮流播送,不只是报告了地震、海啸的警报,而且播送了撤离和防御的基本常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多么高超的电视台,在短短几分钟内,要制作好这样的语音和字幕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断定这都是地震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这就是日常管理在应急当中产生的作用。地震、海啸地域马上就画出来了,这些日常软件都做在那里了,马上可以播出来。如果电视机、收音机关了,播出来人家也收不到,但是在日本,只要你安装了警报系统,只要播出警报信息的时候,电视机、收音机都能够自动打开,由此可见日常准备工作是何等的充分扎实。
2.管理规范有序。在近乎灭顶的灾难面前,日本国民的沉稳冷静、社会秩序的有条不紊均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有关注这次灾难的人们都在为经由现代传媒传递出的一个个细节而惊叹:临时避难的广场在人群离开之后,居然看不到一处垃圾;马路上,人们集中在绿化带避险,哪怕拥挤也无一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无论是领取应急食物还是等待公用电话或是在公交车站前,人们依然在排队,在严格遵守秩序;……。据有关媒体报道,几乎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各个区域所发放的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里面标明了这个地区发生台风、山崩、洪水、海啸时的避难场所;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里面是饮用水、干粮、急救包、手电筒;每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进行演习。可以看出,日本整个国家似乎无日不在预警之中,这当然是由其特定的国情所决定的,而其特点在于,这种教育拒绝侥幸,而且注重每一个细节。这种教育的价值,终会在一次次看似意外降临的灾难中,从挽救的一个个生命里体现出来。
3.做到临危不乱。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核泄漏事件、停电计划、日元汇率的急剧攀高,使以首相菅直人、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为主导的对策本部无力全面应付,这种情况也决定了实施一个指挥系统已经不可能。尤其是核泄漏危机,使日本对东北灾区的救援一度陷入了弱化状态,政府和国际社会的目标都集中到了福岛县核电站。日本福岛灾区在2011年3月17日当天往岩城市避难所移送的过程中,就有21人死亡,许多重症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加之灾区内食物、药品严重短缺。对此在当天,日本内阁任命仙谷由人出任官房副长官,负责受灾者生活支援特别对策本部,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则全面负责核泄漏问题的救急处理。仙谷由人的起用,表明政府开始转变指挥结构,设立全力对付救灾的指挥部,分担连锁危机下的任务,这也是一种管理手段上的转变。另外,地震发生后,众多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而主动的参与,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很多防灾救灾的民间团体,招募各类志愿者,在卫生医疗和重建等方面,为政府的救援做辅助工作。在避难所的转移中,除了借助自卫队的势力,民间公共交通机关在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医疗、物资筹备、输送等方面支援。
日本此次大地震及随后发生的大海啸和核泄漏危机,如果没有相对有效的灾害防御机制、比较专业的政府救灾规划等因素,那么日方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将会更加惨重。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诸如加强自然灾害预防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如制度在内的灾害预防的软件体系建设,也包括类似防台风建筑等灾害预防的硬件建设。
1.加强地震灾害监测,有效防止灾害链。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北美洲板块交界地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对房屋的防震相当重视,也有丰富经验。例如:他们特别注意基础的防震,并增强建设中、低层结构的抗震能力。日本在防备诱发海啸及其他灾害方面,还没有相应的防护与预警安全措施。中国是地震多发国,特别是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以及西北的新疆等地区,还有东南沿海至香港海域中也有一些活动断裂带。尽管我国东南沿海没有产生诱发海啸的地形条件,但地震诱发其他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其危害性是很大的。四川汶川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地震虽然还是难于精确预报,但有的还是具有前兆的。例如2004年印尼海啸前,我国广东有地下水喷出50米,北京收到次声波,东海科学钻探5000米深处氦、氩气体异常等。因此,加强地震危险地带的监测,完善海域的传感监测设施;对地震易发及可产生更多诱发地质灾害的地带,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的可能地点,预先采取防治措施,真正斩断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链。
2.强化建设工程安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日本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注意的,但只考虑到抗8级地震的要求,而没有考虑抵御9级地震。即使如此,这次由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还是不多。而我国只要五六级地震就造成了较多的房屋破坏。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已经两年了,为什么这次云南地震仍然有那么多房屋毁坏。我国以往民用建筑对抗震考虑较少,特别是早期的山区民间住房以及早期建设的小城市。汶川地震的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可能在这两年内都把民间住房予以改造。虽然如此,我国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建筑的抗灾能力。首先应当对有可能发生强地震等的灾害地区,对民居及公共建筑进行抗灾能力评估,再对抗灾能力低的建筑分批加固,或者构筑公共的安全避难所。
3.建立能源安全预警机制,提高管理应急调控能力。首先,建设核电站将可能被选址附近区域的居民看作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能会受到当地民众的反对。而事故的严重后果可能会迫使政府再度审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对于选址、设计、建设等各方面问题的再度审核。其次,核电发展受限,而全球能源需求并未降低,这可能会推高整体能源使用成本。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高能源成本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负担,对经济安全运行来说是一个较严峻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能源价格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再次,从日本地震的影响看,在能源战略上,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较为灵活的能源安全预警防范机制,否则当一种能源出现突发问题,将带来不可弥补的“短板效应”,造成整个国家能源供应短缺,以及由于能源供应短缺带来的种种问题。
4.逐渐消除地震影响,重建美好心灵家园。一是成立专业的机构进行志愿者和专业救助者的招募和安排,统一协调与部署,统一形象。一旦出现险情,由该机构发布消息,分配和集合各种资源,安排救灾的各项事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及时的给予受灾者心灵救助,也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将消耗降为最低点。二是加强专业培训。现在救灾工作既有很多先进、专业的工具仪器,也有很多专业的救护培训。心灵的救助不但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还需要针对灾害出现后不同时期的状况编制一套完备的《心灵救助手册》。在这本手册中除了应有专业的知识外,还有自身安全的保护、应对不同灾难的基本方法、出现伤残时的紧急应对措施、以及国内的一些民族习俗,政府应给予这方面的培训以一定的经费和必要的指导,在志愿者和专业团体中进行,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培训,增强救灾人员的素质。三是学习和掌握心灵救助的知识与技能。心灵和心理方向相同,但深度与做法不同。心理在于解决和疏导当下的情绪,而心灵则是通过当下的情绪找到与这个情绪相关联的类似经历并将它清除。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比作一棵树,如果你不喜欢它的存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一种方法是将它在地面上的树干全部锯断,这样你就看不到这棵树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根一遇到合适生长的阳光、水、养分和空气就会再度生长,这个过程是心理救助经常会出现的过程。另外一种方法是将这棵树连根拔起,这样即使今后有适合它生长的阳光、水、养分和空气,但是因为没有树根它也就不会再生长了,这就是心灵救助。所以,心灵救助教材能够更多的融入先进的心灵技术与方法,从而可以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这次日本大地震,从中吸取教训,为的就是今后更好地建设。自然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工程建设的手段不是万能的。因此,绝对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只有重视了,才能使建设工作更加适应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也才能达到和谐自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