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痤疮治疗中调节性激素水平的研究概述

2011-08-15 00:47朱萍萍陈力
关键词:皮脂腺丹参酮性激素

朱萍萍,陈力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该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皮脂分泌被认为是最主要因素[1]。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受雄性激素的支配,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脱氢表雄酮(DHEA)和雄烯二酮等雄性激素,在皮脂腺细胞中经Ⅰ型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变为活性更高的二氢睾酮,它与皮脂腺细胞内的特异性激素受体结合,从而调控皮脂腺的增生、分化与皮脂分泌。当雄激素的水平、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比例,以及5-α还原酶水平的活性等因素发生异常改变时,则会影响雄激素对皮脂腺的调控,从而影响皮脂的分泌[2]。西医认为虽然痤疮的间接致病因素很多,但只有激素治疗能改善雄激素直接刺激所致的毛囊漏斗的过度角化及皮脂腺的过多分泌[1,3],但副作用相对较大。目前国内中药治疗痤疮的临床和实验报道较多且疗效明显,以下对中药在痤疮治疗中调节性激素水平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单味药对性激素的调节

近年来纯中药丹参的提取物丹参酮在痤疮方面的治疗作用得到大量证实。研究发现,丹参酮具有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作用,而且还有较温和的雌性激素活性和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以及皮脂腺抑制作用[4]。目前,更多的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的中药得到证实,有研究表明,中药植物雌激素可改善体内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5],用于痤疮的治疗。

1.1 临床研究 于中蛟等[6]应用中药丹参酮治疗60例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治疗前治疗组血清睾酮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雌二醇较正常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PRL)及孕酮(P)较正常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该六项性激素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证实丹参酮除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还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其抗雄激素作用和抗皮脂腺分泌作用确切。林岷格等[4]用丹参酮治疗76例寻常痤疮患者。治疗后男性患者睾酮(T)值显著降低、E2明显增高,女性患者经治疗后T值显著降低,但E2无明显变化,从而使T/E2比值在男女中维持平衡,达到双向调节作用。得出结论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的T水平而起作用。

1.2 实验研究 鞠强等[7]检测丹参酮中的两种主要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对永生化的人皮脂腺细胞(SZ95)增殖、脂质合成及雄激素受体(AR)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酮治疗痤疮的机制。结果SZ95细胞经过24h的药物作用后,和对照组相比,隐丹参酮浓度在1μmol/L和0.1μmol/L时,对SZ95细胞ARmRN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P<0.01,P<0.05);丹参酮ⅡA浓度在1μmol/L时对AR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得出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间接下调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等而具有抗皮脂腺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丹参酮治疗痤疮的机制之一。早有报道小鼠子宫重量法和阴道涂片法显示丹参酮内服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精囊与前列腺重量法也显示其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8]。周展超等[9]利用金黄地鼠背部皮脂腺斑作为实验模型,研究氧氟沙星、安体舒通及丹参酮几种外用制剂的抗皮脂腺增生的活性。受检药物涂于金黄地鼠背部右侧斑,左侧斑不予涂药作为对照,每日涂2次。结果发现:5%丹参酮的抗皮脂腺增生作用明显强于0.3%安体舒通。得出结论5%丹参酮可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外用抗雄性素和(或)抗皮脂腺功能制剂。

虽然没有充分的临床或实验数据表明某些中药对痤疮性激素水平的调节,但其作用在中药复方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中已体现出来,其中以养阴药和活血化瘀药居多。牛建昭等[10]小鼠子宫称重法,证实了补骨脂、川牛膝、红花、丹参、菟丝子等5种中药均具有一定的植物雌激素作用;帕丽达·阿不力孜等[11]用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法(E-SCREEN)与酵母菌雌激素筛检实验法(yeast estrogen screen)对9种中药进行了植物雌激素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归、泽泻、川芎、牡丹皮、桂枝均有雌激素活性;而茯苓、桃仁则无雌激素样活性。郝庆秀等[12]研究表明,熟地黄、白芍和当归等中药具有促使幼鼠子宫增重和促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川芎的整体实验未表现出对幼鼠子宫增重的促进作用,而体外细胞增殖实验中,川芎可诱导MCF7细胞雌激素受体ER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表现出植物雌激素活性,其植物雌激素样作用的机制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赵丕文等[5]用小鼠子宫增重法证实了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等中药有雌激素样作用,且菟丝子、红花、丹参、肉苁蓉等中药可提高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

2 中药复方对性激素的调节

2.1 临床研究 郑定辉等[13]用自拟消痤汤(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蒲公英、生地、丹参等)治疗68例女性痤疮患者,总有效率为82.9%。治疗前后检测血清T和E2,发现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T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消痤汤有抗雄性激素作用。杜振峰等[14]用复方丹参饮(丹参、生地、甘草、土大黄、大黄)治疗58例成年女性痤疮,用安体舒通作为阳性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T、DHEAs、P水平明显降低;而E2明显升高,且T/E2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表明该中药复方能够调节成年女性性激素水平,但作用机制还值得探讨。胡艳君等[15]以清肺利湿解毒经验方(黄芩、生地、生石膏、茯苓皮、厚朴、金银花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100例Ⅰ~Ⅲ度寻常痤疮。治疗8周后有效率85.0%。测定其中50例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男性患者血清六项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治疗后T及PR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而其余4项性激素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认为清肺利湿解毒方不仅能有效地消除痤疮的皮损,而且对性激素特别是雄激素有调节作用。熊德等[16]用养阴清痤冲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香附、益母草、丹参、白花蛇舌草等)治疗52例女性持久性痤疮,对照组服用螺内酯。治疗组治疗前和健康组血清T水平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E2水平健康组高于治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E2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说明养阴清痤冲剂对血清E2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 实验研究 汪五清等[17]将健康雄性大鼠切除双侧睾丸,分别给予痤疮饮、等量自来水、皮下注射睾酮、痤疮饮灌胃同时皮下注射睾酮。结果睾酮组的精囊腺和前列腺的重量均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说明了痤疮饮有抗睾酮的作用。此外,他们在痤疮饮雌激素样活性的实验研究中,将雌性小白鼠分别给予痤疮饮、自来水、皮下注射E2。结果雌二醇组和痤疮饮组的子宫重量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大,说明痤疮饮有雌激素样活性。王圣祥等[18]将雄性金黄地鼠饲养3d后灌胃给药,治疗组分别以小、中、大剂量的痤疮平溶液,模型组以生理盐水,对照组以清热暗疮片溶液灌胃,连续灌胃30d后测金黄地鼠血清T和E2。用药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T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治疗组大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治疗组大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E2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海玉等[19]利用丙酸睾酮使未成年大鼠体内雄性激素升高,然后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痤疮颗粒、丹参酮和等量生理盐水。结果痤疮颗粒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血清T含量降低,分别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痤疮颗粒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附睾、精囊、前列腺重量均减轻(P<0.01或P<0.05),从而证明痤疮颗粒具有降低附性器官增重的作用,即抗雄激素作用。此外,实验中用药组睾丸萎缩较模型组严重,证明睾丸的进一步萎缩是由于药物抑制丙酸睾酮吸收同时还抑制睾酮的激素分泌造成的。结果表明表明痤疮颗粒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同时验证了丹参酮有抗雄激素的作用。陈力等[20]以雄性金黄地鼠腹侧部皮脂腺斑作为动物模型,设立痤疮灵颗粒(由蒲公英30 g,丹参15 g,白花蛇舌草15 g,补骨脂10 g等)大、小剂量组、阳性组(安体舒通)及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药对皮脂腺斑的影响。结果痤疮灵颗粒大、小剂量组外观皮脂腺斑大小变化差异较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大小剂量组与阳性组皮脂腺斑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上变化明显,皮脂腺腺体层减少,多为1~2层,腺体萎缩,排列较松散,液化囊形成数目多,并有大的囊形成。得出结论痤疮灵颗粒具有抑制皮脂腺增生减少皮脂分泌,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药调节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单味药调节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仍以丹参酮为主,一些中药的雌激素样活性仅在复方中得以体现,其对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中药复方调节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比较多,无论是实验还是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中药具有抗睾酮作用及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其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没有现代医学雄激素对抗疗法的相关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但研究中仍存在诸多不足:①临床研究上的观察指标以及方法、使用试剂不统一,测得的性激素水平存在许多不一致或冲突;②实验研究上,整体实验虽然比较常用,但容易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③机制研究上,中药复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无法明确具体某种药物某种成分发挥作用。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建立严谨的设计,统一疗效标准,规范检测标准,通过循证医学方法为中药在痤疮治疗中调节性激素水平的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根据。

[1] Ottaviani M,Camera E,Picardo M.Lipid Mediators in Acne[R].Mediators Inflamma,2010.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

[3] Tan JK,Ediriweera C.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ed ethinyl estradiol/drospirenone oral contraceptiv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J].Int J Womens Health,2010,9:213-221.

[4] 林岷格,韩平,戴永江,等.丹参酮对寻常性痤疮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49(48):58-59.

[5] 赵丕文,王大伟,王玲巧,等.用小鼠子宫增重法筛选淫羊藿等10种中药雌激素样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0):686-689.

[6]于中蛟,李保强,薛承岩,等.丹参酮对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2):149-150.

[7] 鞠强,尹兴平,石继海,等.丹参酮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及雄性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2):98-100.

[8]高玉桂,王灵芝,唐翼雪.丹参酮的性激素样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2(3):189-191.

[9]周展超,郑家润,徐文严.安体舒通及丹参酮抗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增生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3):182-183.

[10]牛建昭,赵丕文,王继峰,等.补骨脂等5种中药植物雌激素活性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76-680.

[11] 帕丽达·阿不力孜,热娜·卡斯木,盛萍,等.茯苓等9种中药植物雌激素活性筛选的实验研究 [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237-2238.

[12] 郝庆秀,王继峰,牛建昭,等.熟地等4味中药的植物雌激素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620-623.

[13]郑定辉,杨娴.消痤汤治疗女性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2):1791-1792.

[14] 杜振峰,迟延芳,吴钦兴.成年女性痤疮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6):488-489.

[15]胡艳君,雪彦锋,姚守恩,等.清肺利湿解毒方药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相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6):568-569.

[16]熊德,马丽昕,陈绿娥.养阴清痤冲剂与螺内酯治疗女性持久性痤疮对比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51-552.

[17]汪五清,杜锡贤.中药痤疮饮性激素样活性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6,37(2):43-44.

[18] 王圣祥,张压西,徐爱琴,等.痤疮平胶囊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960-1961.

[19]白海玉,苏云明,张友堂,等.痤疮颗粒的药效学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7,24(1):56-58.

[20]陈力,徐萍,郭顺.痤疮灵颗粒对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组织形态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6(6):459-460.

猜你喜欢
皮脂腺丹参酮性激素
自拟安更汤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改善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的优化
23例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皮脂腺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