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潍 ,张广中 ,周冬梅,王萍
(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医院,石家庄05005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是银屑病中病情严重的一型,属难治性皮肤病。本型约占银屑病病人的0.77%[1],儿童罕见,近十年国内报道不足100例[2-7],应用中药治疗取得疗效,但报道尚少[8,9]。现将北京中医医院王萍教授应用中药治疗3例儿童GPP报告如下。
1.1 例1 患儿男,10岁,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头部出现鳞屑性斑块,渐及躯干,当地诊为“银屑病”,用药(不详)后皮疹完全消退,停药复发。3个月前因发热起脓疱予地塞米松3mg/d无好转,当地某医院诊为“脓疱性银屑病”,予阿维A 20 mg/d好转后出院。5d前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2℃,现停服阿维A已3d,2010年5月21日刻诊:周身红斑脓疱,纳寐差,二便可,舌红苔白略花剥,脉数。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四肢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大量脱屑,于双前臂、臀两侧、双大腿后侧均见密集针尖至粟粒大脓疱。处方:南沙参10g,北沙参 10g,生地炭 10g,双花炭 10g,赤芍 6g,紫草 6g,白茅根 15g,土茯苓 10g,炒槐花 10g,牡丹皮 6g,大青叶 6g,石膏(先煎)15g,知母6g,六一散15g,2付;配合清开灵口服液10mL/次,3次/d口服;外用:白凡士林、甘草油混匀外擦,高锰酸钾液淋洗脓疱处。二诊2010年5月16日:患儿仍高热不退,体温39.7℃,四肢末端现脓湖,舌暗苔白,脉弦细数,上方加玉竹、玄参7付。三诊2010年5月28日:热退,周身红斑部分消退,舌红少苔,脉细,去生地炭、双花炭、土茯苓、槐花、石膏、知母、六一散,加玄参、麦冬、花粉、草河车、炒栀子、车前草等14付。四诊2010年6月11日:周身红斑基本消退,仍有瘙痒,上方去紫草、草河车,加车前子、马齿苋。五诊2010年7月30日:周身散见5~6个暗红斑点,予清热解毒养阴剂回家调养。于同年8月来诊,躯干散见数个淡红甲盖大斑片。
1.2 例2 患儿男,2岁8个月,患儿出生15d颈部及双侧腹股沟起小脓疱,2d后出现红斑,体温达39℃以上,当地给予抗生素、丙种球蛋白加强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其后病情反复难于控制(首都儿研所于2005年3月29日将该病例参加北京市皮肤科疑难病例会诊,诊为幼儿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治疗意见:尽可能不用阿维A,中药参与)。2005年3月30日刻诊:高热,全身弥漫潮红肿胀、密集脓疱,双下肢浮肿,浅表淋巴结肿大,舌红,苔白,脉细数。处方:生石膏(先煎)10g,知母 6g,双花炭 6g,生地炭 10g,蒲公英 6g,野菊花 6g,板蓝根6g,黄芩3g,生白术 3g,茯苓皮 6g,牡丹皮 3g,赤芍 3g7付;羚羊粉1/4支/次,2次/d冲服,共2d;清开灵口服液3mL/次,3次/d,共1周。外用:白凡士林外擦,高锰酸钾液淋洗脓疱处。二诊2005年4月6日:脓疱减少,双下肢仍肿胀,体温38~39.6℃之间,纳差,处方:生白术 3g,炒薏苡仁 10g,炒扁豆 6g,焦三仙 15g,双花 6g,野菊花 6g,槐花 6g,草河车 6g,白鲜皮 6g,生地 6g,赤芍 6g,牡丹皮 3g,茯苓皮 6g,炙甘草6g,14付。三诊2005年4月24日:服药1周后体温减至37.2~37.5℃之间,2周后体温正常。全身皮肤潮红、脱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赤芍6g改为赤芍3g,白芍3g,炙甘草6g改为3g,7付后皮疹基本消退,上方改为2d 1付巩固,共1周。四诊2005年5月18日:间断低热,体温37.4℃,额、躯干、臀、双下肢起少许针头大小脓疱,腹部明显,三诊方服3d后皮疹消退。随访(治疗9个月时)全身大部分皮肤正常。偶有小复发。
1.3 例3 患儿男,10岁,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起红斑脱屑并渐出现脓疱,进行性加重扩延伴发热,当地诊为“脓疱性银屑病”,经抗炎治疗无效,当地医院先后予“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新体卡松、雷公藤多苷、维胺酯胶囊、环孢素A、复方甘草酸苷、丙种球蛋白”等,应用最大量为“甲泼尼龙40mg/次,1次/d,新体卡松 10mg/次,3次/d,环孢素 A 50mg/次,2次/d”,皮疹大部分消退。入院时甲泼尼龙12mg/次,2次/d;新体卡松 10mg/次,1 次/d;环孢素 A 50mg/次,2 次/d;复方甘草酸苷50mg/次,2次/d。2009年6月8日刻诊:周身红斑,少量脓疱,伴痒,纳可眠欠安,二便调,舌红花剥苔,脉缓。皮肤科检查:躯干、双下肢大片淡红色浸润性斑片,上覆少量银白色细碎鳞屑,胸背部多发粟粒大脓疱,全身皮肤大多呈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皮肤异色症样改变。处方:南沙参10g,北沙参 10g,石斛 6g,玄参 10g,生地 10g,赤芍 10g,金银花 10g,蒲公英 10g,板蓝根 10g,草河车 10g,薏苡仁 10g,土茯苓10g,西药按原量继服。第2d停环孢素A、复方甘草酸苷,脓疱呈增多趋势,将生地、金银花改为炭剂,加焦山楂、焦谷芽,1周后减甲泼尼龙为24mg、20mg交替晨起顿服,期间加入水牛角、羚羊角、紫草、白茅根、茜草、淡竹叶等清营凉血解毒之品,出院时甲泼尼龙8mg/次,1次/d;泼尼松15mg/次,1次/d;新体卡松10mg/次,3次/d,周身见淡红斑,少量脓疱。后继续在门诊服药并渐减激素用量,初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并兼顾脾胃为原则,以下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南沙参6g,北沙参 6g,石斛 6g,玄参 6g,生地 10g,丹参 6g,连翘 6g,蒲公英5g,紫草10g,茜草10g,白茅根15g,至2009年10月21日停新体卡松,服用中药期间间断服用益气生津凉血活血等中成药,渐减泼尼松量至2009年12月底停用,于2010年4月停服甲泼尼龙,周身皮疹消退。经随访(治疗13个月时)周身皮肤正常,唯双手拇指甲板萎缩,下偶有少量脓点。
GPP好发于儿童男性,既往报道主要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阿维A类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还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毒副反应,对患儿的造血系统、肝肾功能、血脂代谢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撤药困难,还有报道长期应用阿维A类药物可以引起骨骺及韧带的改变[10],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就诊患儿一般既往治疗复杂,停药后易复发,伴有高热及白细胞的升高,王萍教授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经验,应用方剂承自赵炳南赵老经验并有所发挥,例1方中生地炭、双花炭能入血分清血分之毒热,又能养阴护心,据赵老经验两药配伍可有犀角之功能[11],紫草配茜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两药合用,凉血活血之功更强,并可化瘀消斑[12],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护阴,土茯苓、生槐花除湿清热解毒[11],石膏、知母、甘草取其白虎清气分之热,六一散清热利湿,玄参、南北沙参养阴清热,顾护阴液,初诊配以清开灵口服液,热退后改为增液汤并加入茯苓皮以健脾益气利湿。例2高热时再加入羚羊粉以清心肝经热与清开灵共达退热之功,因患儿较小,脾胃虚弱,初诊即加入生白术、茯苓皮健脾利湿消肿,并在复诊中加入消导药。例3长期应用激素,病程较长,初诊即见阴伤之象,因此方中始终重用玄参、南北沙参、石斛、生地等养阴清热药。总结3病例之共性,在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佐以护阴,配以消导,在高热阶段配合口服羚羊角粉、清开灵口服液以退热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力,外用配合淋洗,药膏以安抚为主;小儿特点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易虚易实”,佐以健脾和消导药;热退后以清脾扶正为主,佐以解毒之法。
总结王萍教授治疗以上3例儿童GPP得出以下体会:治疗不宜操之过急,GPP往往来势凶猛,若与其针锋相对,则两败俱伤,变证蜂起,“让其燃一燃”,往往其邪势渐退,病症平复。“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张用药轻灵,顾护脾胃,注意养阴。儿童皮肤稚嫩,吸收迅速,外用选温和无刺激无毒药物。心理疏导、合理调护,情绪低落导致免疫力下降,要培养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据其病证进行正确指导,适量摄入蛋白质。不主张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维甲酸类药物,既往应用糖皮质激素较久者,不可骤然停药,应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缓慢减量,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对于个别重症,必要时权衡利弊,可少量酌情使用。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764.
[2]李亚萍,甘小艳,肖嵘,等.儿童急性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15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9):546.
[3]余红,陶建凤,钱黎华,等.儿童与成人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临床及治疗比较分析(18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8):492.
[4]张禁.儿童脓疱型银屑病1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57.
[5]陈洁.阿维A酯(或)阿维A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6):354-355.
[6]张宁.阿维A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病13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1):967-968.
[7]王爱平,赵景辉,马圣清.阿维A治愈儿童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并发血小板增高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228-229.
[8]徐蓉,李斌,徐文彬,等.中药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治疗儿童脓疱性银屑病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1):43.
[9]张广中,王萍,刘晓雁,等.中药治疗幼儿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12):799.
[10]黄精华,陈晴燕,杨薇,等.阿维A胶囊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76.
[11]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48.
[12]张志礼.张志礼医话验案精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