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史柏年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与发展”笔谈
主持人:史柏年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重建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历程。在专业学科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成就与进展的同时,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是最重要的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它同其他专业学科(如社会学)相比较,更注重直接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而非纯粹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如何运用理论原则、如何表现服务态度、如何选用方法技巧等。使学生能够按照社会工作的规范要求,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将在课堂上掌握的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意识,成为知、觉、行合一的专业人才。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就如临床实习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必经环节。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专业滞后”的发展特点,以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实务”的导向,致使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解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组织的此次笔谈,显然是对上述缺憾的弥补。参与笔谈的六位学者的文章,涉及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教学的重要议题。他们发表的虽然只是个人见解,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以为我们改进专业实习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古学斌博士从社会工作教育三重能力建设的目标出发,主张摒弃由上而下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和内化价值观。
周沛教授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对的“学术性”与“实务性”的矛盾,提出尽可能做到“微观和宏观结合”“实务性与学理性结合”“介入性与嵌入性结合”的主张。
张宇莲教授认为,善用社会工作教育实习的过程,将研究融入到本土实践中,是现阶段高校发挥所长、回应本土实践需求的有利途径。
马良教授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困境,提出构建“实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主张。
张敏杰教授针对国内专业实习督导力量不足的现实,提出学校和机构联合督导的建议,并就联合督导的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
刘静儿主任结合自身的经验,详细论述了实习督导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三个阶段中的主要角色与任务。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靠一次笔谈就解决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笔谈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它能促发人们更广泛深入地从认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期待抛出的这块“砖”能够引来更多的“玉”。
2011-05-06
古学斌,男,中国香港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主任,主要从事弱势群体与中国农村研究;周沛,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研究;张宇莲,女,辽宁锦州人,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马良,男,浙江海盐人,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研究;张敏杰,男,广东广州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刘静儿,女,中国香港人,香港理工大学实习督导协调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