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4ZDB070),由首席专家浙江大学王勇教授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相关学者共同承担。2016年经中期评估,该项目再次获得滚动资助(70万元),预期2020年结项。
一、“笔谈文献”定义
1543年,一艘从暹罗起航赴华的葡萄牙商船,在宁波遇风漂至日本种子岛。面对这批手持鸟铳、“其形不类、其语不通”的不速之客,岛民高度警戒,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同船的“大明儒生”五峰居中调停。可惜语言不通,于是岛主“以杖书于沙上云:‘船中之客,不知何国人也?何其形之异哉!五峰即书云:‘此是西南蛮种之贾胡也。”
这次依靠书写汉字的沙滩交涉,避免了一触即发的争端。岛民从葡萄牙人处学习鸟铳制作方法,随后大量仿制并运用于实战,加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的统一,这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揭开了划时代的一页,而且在东西方交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这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交际而形成的笔谈文献,是迄今尚未归类定性的特殊的文献体裁。
首先,笔谈不能归为“中国文献”。笔谈文献是东亚各国涉外交际的产物,从现存资料来看,域外人士的比重超过中国,而且除了中日、中朝、中越、中琉笔谈之外,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之间也以笔谈沟通,甚至还有朝鲜、琉球、越南的三方笔谈,难以统括为“中国文献”。
其次,笔谈不能算是“域外文献”。笔谈文献是隋唐时代册封朝贡体系催生的一种交际方式,最初是东亚使节虽懂汉文但不谙汉语(或虽谙汉语但不通方言)而不得已采取笔谈形式,其后不断发展扩散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传统,既然其源头在中国且多有中國人参与,就不能视之为“域外文献”。
还有,笔谈是汉文化的珍贵遗产。从隋唐至民国时期,东亚地区虽然没有一种通行的语言,但凌驾于各种语言之上的汉字成为主要的沟通手段,纵观东亚各国交往历史,无论是政府使节、留学僧俗,还是文人墨客、官绅商贾,“以笔代舌”是最为普遍、有时是唯一高效的交际方式。
最后,笔谈是东亚特有的交际方式。黄遵宪与宫岛诚一郎笔谈时赋诗:“舌难传言笔能通,笔舌澜翻意未穷。不作佉卢蟹行字,一堂酬唱喜同风。”这种跨多国语言、依赖视觉、书写汉字、以汉学教养为基础、伴随诗歌酬唱的无声交谈,无法以现有的西方理论加以解析,应该自主构建具有东亚特色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二、笔谈文献分类
笔谈文献存世钜富,但因不归属任何一种传统文体,所以收藏信息散乱隐晦,未见前人做过系统整理、统计、分类、界定。课题组从2004年开始收集笔谈文献,按人员、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笔谈为1件,目前掌握笔谈文献信息超过1万件,主要收藏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
笔谈文献是汉字文化圈内跨语言交际的历史记录,前提是必须有人跨出国界。本课题据此将实施主体分为三类:外交使节,此为奉命出行;漂流民,此为不速之客;官民僧俗,涵盖前两者之外的类别。由此产生各具特色的笔谈文献群:
(1)外交使节笔谈文献群:此类文献大多收入各类汉文行纪,如朝鲜的“燕行录”、日本的“入唐记”、越南的“北使录”、朝鲜赴日通信使的“使行录”、中国赴朝的“皇华集”以及琉球与周边国家的使节往来记录等,出使过程中产生的笔谈文献也归入此类,最著名的是清朝驻日公使馆员笔谈文献群《大河内文书》。
(2)漂流民笔谈文献群:在东亚各国的交往历史中,与政府派遣的使节不同,漂流民属于“不速之客”。明清时期随着东亚经贸圈的形成,漂流民现象愈演愈烈。由于这些不期而至的访客,一般不携带翻译随行,所以与漂流地官民的交际,几乎完全依赖于笔谈,所谓“问答须凭笔,言谈在此书”(《得泰船笔语抄》)。因此留下的文献资料也极其丰富,涉及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乃至西方国家。
(3)官民僧俗笔谈文献群:与上述两类不同,这类人物出于对真理、知识、信息乃至利益的追求而跨越国境,与彼方人士以“问答”形式沟通交流,内容涉及佛学、儒学、道教、医学、文学、典章、风俗、贸易等,其中知识人士的笔谈记录大多经当事人事后整理,是目前所见体例最为齐整的笔谈文献。
三、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千余年来东亚各国在中国文化熏陶之下,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文化圈,从而获得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自由交际手段,由此催生出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原汁原味的笔谈文献群;这些笔谈文献多系临场应对、即兴发挥,又因多人参与、话题随意,所以随成随弃,散佚严重。
本课题的总体思路,便是把这类分散各处、湮没尘埃的文献资料统合为一种特殊文体,据此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提出若干新的课题,推出一批新的成果。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是搜集资料,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以笔谈、笔话、笔语、答响、对话、笔谭、摭笔、医谈、笔札、问答、问槎、问谭、决疑、答问、书问、唱和、唱酬、对诗、赠答、互咏、同调、双鸣、斗语、笔战、埙篪、雅契、文会、倾盖、璀粲、静话、默对、瘖语等关键词,持续检索中日韩越学术论著数据库,筛选相关信息;(2)遍访国内外公私藏书机构,以具有海外游历经历的人物为线索,锲而不舍地搜寻相关文献;(3)利用已出版的大型丛书及资料集,收集相关信息与文本。
其次是编目入档,课题组为笔谈文献量身编制了《东亚笔谈文献编目表》,信息包括文献名(外题、内题、异名等)、作者名(编撰者、笔谈人等)、时间与地点(刊行年、笔谈时间、笔谈地点等)、文献形态(卷装、册页、纸数、尺寸等)、文献结构(序跋、题签、刊记等)、收藏者(收藏地、丛书名等),每件文献按“漂流民笔谈文献”“外交使节笔谈文献”“官民僧俗笔谈文献”分类归档,一时难定归属的暂列入“其他笔谈文献”。
再则是影印资料,本着“学术乃天下公器”之宗旨,渐次把学术含量高、体量比较大、经过初步整理的笔谈原始文献,以《东亚笔谈文献资料丛刊》之名影印出版,目前已出版王宝平教授主编的《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大河内文书》8册76卷,含500余件笔谈资料。
最后是出版丛书,本课题的最终成果《东亚笔谈文献研究丛书》,2017年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嗣后申请到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计划2018年出版第一辑7种10卷,2020年完成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