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华 谭云华[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兰茂《韵略易通》研究综述
⊙赵锦华 谭云华[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兰茂是明代云南著名的药物学家、文学家、音韵学家,其人其作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前人对兰茂的生平考证翔实,甚为可信;其著述,《性天风月通玄记》的真伪辨别及价值研究仍有可为;兰茂《韵略易通》的版本源流、语音特点、音系性质众说纷纭,更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做出进一步考辨。
兰茂 《韵略易通》 研究综述 版本 音系
明朝,受《中原音韵》影响,云南出现一批着眼训蒙的小学家,他们不守戏曲规矩,而是依据活的语言,或对声类有新解,或对韵类作归并,成绩斐然,其中“创获声类者,兰廷秀实为功首,他的韵书就是大名鼎鼎的《韵略易通》”。关于兰茂《韵略易通》,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曾说:“他(兰茂)的《韵略易通》成书于正统七年(1442),书中讲述的显然是北方的普通话,我们在这章(明清音系)里所讲的明代声母系统就是据他的《早梅诗》。”足见兰茂韵学著述的成就与影响。
然明代云南却有两部著者不同的《韵略易通》,即兰茂《韵略易通》和释本悟《韵略易通》,二者均为继《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之后影响较大的韵书,赵荫棠、陆志韦、方国瑜、赵诚等前辈学者对二书多有研究,但二书的著者生平、成书时间、版本源流、内容沿袭、声韵系统一直备受关注,存在诸多争议。
20世纪30年代,方国瑜、赵荫棠两位先生即对兰茂的身世进行了考证。清人黄虞稷录“廷秀字止庵”,《四库提要》题“廷秀字止庵,正统中人,爵里未详”。谢启昆《小学考》于三十四卷据《述古堂书目》著录“钱曾曰:正统壬戌九月光和道人止庵编韵略易通成而序之”,于三十六卷又据《千顷堂书目》著录“廷秀字止庵正统壬戌叙”。对此,经方、赵两位先生考证,认为:黄虞稷、《四库提要》把兰茂的字误为了名,号误为了字;而谢启昆更疏于考证,重复著录,不知道光和(当为“和光”)道人止庵和廷秀即为一人。方先生进一步考证出兰茂的生卒年:洪武三十年—成化十二年。从两位先生的研究中我们可得出兰茂简要的历史:兰茂(1397-1476),明代云南嵩明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字廷秀,其轩曰止庵,因号止庵,亦号和光道人,赋性“简淡”,不乐仕进。正统时大司马王骥征麓川遇阻,兰茂授其方略,助王骥大胜而归,“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其语至今犹传。兰茂一生著述甚丰,有《玄壶集》《鉴义折中》《经史余论》《安边策条》《止庵吟稿》《山堂杂稿》《碧山樵唱》《桑榆乐趣》《樵唱余音》《甲申晚稿》《梅花百韵》《秋草百咏》《草堂风月》《中州韵》《四言碎金》《滇南本草》《韵略易通》《声律发蒙》等书(方先生认为还有《性天风月通玄记》一书),滇人多传之。
1947年,吴晓铃对兰茂生平再次做出考证,结论与方国瑜、赵荫棠两位先生的大体一致,进一步补实:(1)兰茂,除了号止庵、和光道人,亦号洞天风月子(前提是认可《性天风月通玄记》为兰茂作品,从而推知),系明代云南嵩明州杨林县石羊山人;(2)师范《滇系》称兰茂“洪武中隐居不仕”,陈荣昌《滇诗拾遗》也称其为“洪武时布衣”,吴晓铃先生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两种说法均不恰当,因兰茂生于洪武三十年,而明太祖在位仅为三十一年,故兰茂不会在“洪武中隐居不仕”,也不会是“洪武时布衣”;(3)提出兰茂《性天风月通玄记》非“偷”杨慎作品《宴清都洞天玄记》,而是杨慎“偷”了兰茂的。
至今,学界多采用以上三位学者的提法。笔者认为,袁嘉谷、师范、袁文揆等对《性天风月通玄记》作者的质疑值得思考,吴晓铃先生对此的考证仍欠实证、说服力,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自兰茂《韵略易通》书成,便引起世人关注,或评价:“尽变古法,以就方音……亦自知其陋矣。”或认为:“兰茂他本来就不是为那高人雅士写的,高人雅士也不必苛责他……惟其他是为平民写的,我们才知道它是当时的标准音,它的价值就在于此……由是我们可以知道,《韵略易通》就是现在的《平民识字读本》,又可以说是《国音字典》。”或赞誉:“从音韵史上看来,《韵略易通》却不在《中原音韵》之下,因为周氏作《中原音韵》还是偏重于戏曲文学上的目的,以致一变而为南曲韵书,仍旧离不了文人雅士的玩弄品,到了兰茂此书才开始标明努力于平民识字的宗旨,才能够打破了一些因袭的思想而努力于适合当时最普通的音读”……或抑或扬,或全面吸收,或继承发展,在不断的争议中,兰茂和他的《韵略易通》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得到不断肯定,对兰茂音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全面。
对兰茂《韵略易通》语音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创、奠基期。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1932年)、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1936年)、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1938年)、陆志韦《记兰茂〈韵略易通〉》(1947年)对兰茂《韵略易通》的研究,开启了现代对此书、近代音的新认识、新思考,对其声、韵、调的分析、认识可说成为后来研究者研究的参照、奠基石。这两篇文章、两本书成为现代人认识、学习兰茂《韵略易通》、近代音、云南地方文献中的语言文献的工具性的研究文章。阅读、研究兰茂《韵略易通》,绕不开这两篇文章、两本书。
50年代,停滞期。限于条件,笔者暂没发现对兰茂《韵略易通》进行语音学研究的文章、书籍。
六七十年代,复兴期。王力《汉语音韵》(1963年)、赵诚《中国古代韵书》(1979年)之“韵略易通”,又把兰茂《韵略易通》展示给世人。王力把兰茂《早梅诗》与守温三十六字母对应、延续关系做了详细分析,并对二者的不同加以说明。
八九十年代,兴盛期。群一《兰茂评传线索》(1985年)、《〈韵略易通〉价值辨》(1987年)、《关于兰茂和本悟〈韵略易通〉》的三个问题——与慧生先生商榷》(1990年)、《〈韵略易通〉声韵调配合规律》(1990年)、《明代兰茂〈韵略易通〉中的云南方言词汇》(1991年),王宏凯《明代药物学家和音韵学家兰茂及其著述》(1987年),苏石《兰茂研究述评》(1992年)、《兰茂评传》(1997年),沈建民《也谈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1995年),张玉来《〈韵略易通〉的音系性质问题》(1997年)、《韵略易通研究》(1999年,博士论文丛书),叶宝奎《也谈本悟〈韵略易通〉的重韵》(1999年),等等,亦如兰茂医学、文学等著述备受关注一样,此期,众多学者对兰茂《韵略易通》声、韵、调的研究深入浅出,推陈出新,新发现、新观点层出不穷,把对《韵略易通》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此期是对兰茂《韵略易通》研究的丰收期。
21世纪,平缓期。韦绍翔《兰茂〈韵略易通〉述略》(2004年)、徐春燕《博学多才的一代宗师——兰茂》(2006年)、张克梅《论兰茂在云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2006年)、陈长祚(即群一先生)《云南汉语方音学史》(2007年),从不同角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茂《韵略易通》音系研究又提出了新的看法。
考察对兰茂《韵略易通》音韵学研究的历史,学者们为云南历史文化的宣传、研究、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让世人知道:明代云南也存在价值亦如《中原音韵》、考察汉语语音史时不可或缺的韵书——兰茂的《韵略易通》;“止庵书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韵部无多出入……止庵声部与《五方元音》所差甚微,而与守温三十六字母则分合之处甚多”;二十母、二十韵,承上启下,兰茂为我们呈现出他身处时代的语音面貌,也看到了汉语语音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我们也不难发现,学者们多把《韵略易通》和《中原音韵》作对比,有的也提到《洪武正韵》或《五方元音》,即多作同期韵书的对比,缺少历史纵深的研究;拟音混乱,认识不一,得出的结论也多种多样;兰茂《韵略易通》的音系性质问题多有争议。无论从语音历史纵向的或横向的角度,兰茂《韵略易通》仍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对其音系的揭示大有可为。
综上,先贤对于兰茂生平考证翔实,甚为可信,云南人尤其嵩明人,以云南嵩明出了兰茂这样一位通医道、晓军事、工诗文、精音韵的先贤以及“兰氏三书”(《滇南本草》《韵略易通》《性天风月通玄记》)而骄傲。其著述,《性天风月通玄记》的真伪辨别及价值研究仍有可为。兰茂《韵略易通》和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其韵母系统从元代十九部发展到明代的二十部,是历史进步的见证;入配阳声,其声韵调配合规律,具有元、明两个时期的代表性。然其版本源流、语音特点、音系性质众说纷纭,更待做出考辨。
[1] 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J].云南:云南旅平学会会刊,1932,(07).
[2] 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1936.
[3]吴晓铃.兰茂——云南曲家考略之一[N].大公报,1947-04-23.
[4] 赵藩.韵略易通·序[A].云南丛书·经部之十二[M].云南图书馆馆藏版,1917.
[5] 兰茂.性天风月通玄记[M].民国间石印本(云南省图书馆馆馆藏版),1917.
[6] 袁文揆、袁文典.滇南诗略[M].云南丛书·集78[M].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版,1917.
[7] 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 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7Z40782
作 者:赵锦华,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谭云华,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