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先红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家书屋越来越受国家重视,这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农家书屋的建立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同时对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管理和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农家书屋建设及运行现状,笔者利用工作之余,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商丘市睢阳区“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情况、运行现状和制约运行的关键因素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自2007年7月商丘市睢阳区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该区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连被列入全区民生工程项目的实事之一。采取政府投一部分、社会帮一部分、大家捐一部分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按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通俗性的原则,根据村民阅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艺、教育、少儿类等出版物。截止目前,全区的337个行政村,已建成“农家书屋”112个,占总数的33.2%。从书屋的资源利用来看,书屋多依托村文化中心、村文化室所提供的阵地并实行设施共享,既能解决绝大部分农家书屋的阵地问题,又充实了新农村服务中心、村文化室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优势互补、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为节约资源,有的村还将“农家书屋”建立在有条件且热衷图书事业的农户家里,这样既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又达到合理规划、统一管理的目的。
受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农家书屋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现在有一部分农家书屋在基层仅仅被作为一个图书仓库,被当作为一种“样子”摆设,书屋的定位很不明确,功能非常单一。此外,部分农民的求知欲望和热心程度也远远不够。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大部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使得原本读书人口就少的农村更加缺乏阅读者。
该区大部分“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只有1000册左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基本标准。从表面上看农家书屋涉及方面广,似乎内容丰富,但实际上与农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引不起农民的兴趣。而那些与农民生活相关的诸如农村养殖渔牧之类的科技书刊、影碟等则相对缺乏。由于资金缺乏,农村书屋书籍的更新成难题。现在农村书屋的书籍大多是各个单位配发下来的已经淘汰、过时的废弃书籍。因此,农村书屋难以成为农民的精神乐园。
由于农村书屋的现实空间和地域的乡村特性,决定了它的人力资源必然是以农村人员为主。而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农民多已离乡外出打工,使得管理人员队伍只能“就地取才”。文化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组织一些老村干部、老党员、中小学校退休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做专职或兼职的图书室管理员,他们有着政治优势在当前情况下无疑是较好的选择。然而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只能以一些难以外出打工而滞留乡村的人员为主,多数人的素质偏低, 所以在图书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
按最低标准要求,维持一间农家书屋年经费需要5000多元,包括最基本的新书采购、报刊订阅、管理员工资与电费等。目前农家书屋工程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所需建设资金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没有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农家书屋工程后续管理的工作经费没有落实。
目前,仅仅局限于宣传文化部门在抓农家书屋工程,没有把它真正提升为政府工程,落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部分地方仍对农村书屋工程建设的意义,缺乏足够认识,担心该工程为“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一些地方协调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和推诿,导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展缓慢;个别地方急于求成,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难以达到最低标准。部分地方仍存在重建不重管,忽视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要把农家书屋工程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目的,保证农家书屋建在有需求、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政府只扮演组织与引导者的角色,在管理与服务模式上,都由农民因地制宜地自主决定,实现农家书屋由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谋发展。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来帮扶书屋建设,促进整体意识转变,营造社会性的文化传播氛围。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广泛寻求多元投入、多方参与。把农家书屋建设列入党委政府为民所办实事之一,实行责任制,把该项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行对口支援,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的硬指标。二是争取各界成功人士的支援。要通过“外引内联”方式,加强与企业及社会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沟通,征集捐建一批“爱心书屋”,拓宽农家书屋工程的发展渠道。三是引导农民自行出资兴办农家书屋。 通过政策扶持、多方发动等措施,积极引导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不等不靠,自行出资兴建农家书屋,将农家书屋建设变成农民自己的事,以此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
“农家书屋”工程是为民办好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如何选好、配好书屋内的读物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应在做好农村图书的供应和更新工作,确保书源不断、新书常增的基础上继续不断探索建设农家书屋的做法和经验。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性、实用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图书,尤其突出“农”字特色,精选适合农民阅读、适用农业生产、适应农村发展的图书,尽可能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图书配送到农家书屋。
要健全机制,不断完善《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出版物借阅规定》、《登记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办法等。二要选择文化素质高,农民信得过的人担任管理员。同时,加大对书屋管理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促其熟练掌握图书管理相关业务,提高管理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农村书屋由于地处农村这一传统性的文化滞后地区,能够利用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对有限的资源实行整合、共享。相关部门要积极整合农村的现有资源,为农村书屋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要积极谋求农村书屋的网络建设,将相对零散的书屋进行网络化资源整合,积极构建村、乡、区多梯次的书屋网络,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6.
[2]代传富.对平塘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