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探析

2011-08-15 00:43周坤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义务

■周坤

当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者、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其生态伦理观对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重要。因此,明确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是高校顺利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生态发展世界观和生态伦理观的前提基础。

一、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含义

生态伦理即生态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而生态伦理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与理论,让受教育者能够从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思想觉悟,培养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逐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并自觉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维持生态平衡,建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使大学生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道德观为基本出发点,增长大学生生态基础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爱护生态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使大学生自觉养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道德行为。

二、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伦理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教育,具体而言,是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因此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即“知”、“情”、“意”、“信”、“行”。

知即生态伦理认识教育,是指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果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科学知识的系统普及,这使得对公众的生态情感培养流于感性化和表面化;如果缺乏生态科学知识背景,公众就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产生足够的认识。没有忧患,就没有震撼,生态伦理教育就难见实效。只有生态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才能更热爱、关心自然,并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情即生态伦理情感培养,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好恶、爱恨态度,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内心体验和评价。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从而遵守生态道德义务的要求,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

意即生态伦理意志教育,是指人们为了履行生态道德义务而克服内外各种障碍的信心、决心和毅力。生态伦理意志能促使人们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把按照生态道德动机所决定的生态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成为克服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重要力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才能协调义务与自身利益和欲念的冲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按生态道德认知的正确方面去行动,杜绝损害生态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在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中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从而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

信即生态伦理信念教育,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履行某种生态道德义务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心。它具有强烈的坚定性和一贯性,也是促使人们产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生态道德认识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只有当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时,这些生态道德知识才能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品质。

行即生态道德行为指导,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指导下,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不需要任何强制力和约束、监督的自觉行为。它是生态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是实现生态道德动机的手段。政府部门批准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进行了界定:(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 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是对我国公民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以下几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维护生态平衡,敢于同破坏自然的行为作斗争。生态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人们进行理念的创新、意识的强化、情感的培养,来达到行为的指导。

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规范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道德教育的“知”、“情”、“意”、“信”、“行”五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正确的生态道德认识才能产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和信念,并转化为有道德的行为和习惯。同样,也只有在不断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中,才能进一步加强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坚定信念。

[1]王愉.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2).

[2]孙健,杨立蛟.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考——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义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跟踪导练(一)(4)
“良知”的义务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