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间的认识:理性与感性的分歧

2011-08-15 00:43穆青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事物概念

■穆青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就曾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对一些人来说,“要寻求时间的本性,而不去研究物理学是无望的事”。对另一些人来说,物理学中所讨论的时间是“流俗”的,它从根本上遮蔽了时间的本性。这些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概念固然显示出不同作者思想立场的差异,但同时也体现了时间问题的复杂性。

一、主观和客观关于时间认识的回答

在客观时间主义观看来,在日升月落,花开花落,和其他各种事物的变化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时间的变化,时间显然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联。一般而言,运动和变化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客观事物的性质,运动和变化也被当作是客观的,因此一个自然的看法是:时间是具有客观性的。

所以在归纳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概念的概述中,有种观点就是坚持时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可以称之为客观时间观。近代产生的自然科学对时间客观性的要求比以往时代更为强烈。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不断的促使着自然科学要求一个统一的、普适的时间标准,这是一个超越一切特殊的外部对象,超越一切个别主观性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求时间是绝对的、客观的。近代以前,如亚里士多德等把时间看作是与事物运动和变化相关的。在近代人看来时间不仅是客观的,甚至它超越运动本身,而成为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成为一个绝对客观的存在物。即不是时间借运动存在,而是运动借时间而存在、不是运动(逻辑上)先于时间,而是时间(逻辑上)先于运动,没有时间则没有运动,而没有运动,时间照样存在。时间获得了独立的实体的地位。牛顿用他的绝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奠定了经典力学原理。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变,时间是客观、普遍、绝对的主宰,“时间是一个玩骰子的儿童,儿童掌握着王权”。

另外一个方面,在主观时间观看来,时间是主观的、虚幻的、内秉的,时间被看做是意识的产物。这是人们除向外寻求时间本性方式以外的一种向内寻求时间本性的方式,即从人的内在的意识、精神、自我中发现时间的本性特征。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时间不能脱离个人的主观感觉,时间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感知。奥古斯丁认为时间的真正基础在人本身。而胡塞尔是奥古斯丁的追随者,他认为,对“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的起源”的研究只有从人的内在的意识开始,才能最终寻找到关于时间客观性的基础,才能客观的、本真的、纯粹的找到时间的概念。

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时间上的分歧

然而关于时间的讨论由来已久,角度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就时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分歧来一般性的探讨一下。

在科学主义对时间的认识历史上看,牛顿力学以简洁优美的三大运动定律描述了这个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所有机械运动。牛顿力学的时间观是线性的,现代物理学假设时间是线性的,并将时间历程严格地分割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然而,仔细研究便可以发现,牛顿力学体系中有一道裂痕,一道潜藏的暗伤:在牛顿的运动方程中,将代表时间参量的 t用-t代替,方程的形式不变。这就是说,在牛顿的力学体系中,时间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参量,过去与未来没有分别,时间可以倒流。线性时间观是无方向的时间观。

到了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诞生之时,时间的方向性才有了第一次科学形态的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的熵总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大。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宇宙最终将趋于最大的混论无序状态,一切结构和差别都将消失,就像一滴墨水在清水中均匀扩散,这就是所谓的“宇宙热寂说”。

但“宇宙热寂说”在“时间之矢”的说明上,似乎受到后来的科学实验和证明的很大的怀疑,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历史学上关于社会形态的进化理论方面,甚至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结果,出现了时间悖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才为解决“时间之矢”的时间悖论矛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耗散结构论”指出,宇宙的大多数系统为开放式,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该系统从外界吸收了所谓的负熵流,以此来平衡系统内部的熵增加,从而使系统朝着有序化程度更高的方向进化发展。由于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外界能量,所以叫“耗散结构”。

虽然解决这个时间悖论有待于科学上的进一步发现,但是在人文主义看来,在科学主义内部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主义崇尚的是理性与分析,而人文主义崇尚的是感性与直觉。

柏格森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哲学概念就是“绵延”,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柏格森对芝诺的那几个悖论的思考。在柏格森看来,芝诺的错误就在于把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时间混同于可分割的、不连续的空间,即把时间空间化了。思考的结果,柏格森认为他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时间,正是事物的真实面貌,是本体,是绝对。而习惯于用科学的理智概念去分析可间断的、可分割的空间的人们,犯了和芝诺一样的错误,即把可分割性、可间断性空间误认为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把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时间本体给间断了、分割了,因而也就无法认识真正的本体、绝对,即时间。“绵延”就是柏格森为了与通常理智化的、科学是时间概念相区别而创造出来的本体性的、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哲学的时间概念。

将时间因素着意引入哲学,使传统形而上学彻底改变面貌的,是上个世纪的海德格尔。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旗帜鲜明的把时间和存在牢牢地栓在一起,不可分割。他的书里面的存在是与万物相区别的存在,是现时、当下的存在,是有限时空中的有限生命。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等认为“存在”是绝对的,根本就不属于时间领域,对存在来说时间是毫无意义的。笛卡儿说过,“为了在一个共同尺度之下来了解一切事物的绵延起见,我们就把它们的绵延和能发生年和日的那些最大而最有规则的运动加以比较,叫它时间。因此我们所称为时间的那种东西不是加于一般绵延上的一种东西,乃是一种思想方式。”贝克莱认为时间不过是人心中概念的流动,他说:“在我看来,时间之成立是由于在我心中有连续不断的观念以同一速度流下去,而且一切事物都是落在这一串时间中的。实在说来,离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

我们常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真正存在的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只有现在。因为如果过去和将来都存在,那我们就应当知道它们在哪里,然而,我们知道 ,它们无论在哪里,都决不是过去和将来,而只是现在。因为过去的记忆还存在于现在的心中,对将来的期待也尚是现在,我们是在现在的感知中来把握过去和将来的,也可以这么讲,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的感知,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待。所以,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将来是不恰当的,应该是把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平权的争论。科学高举理性批判的大旗,蔑视权威和教条,是自由和民主精神的摇篮。普里高津在在谈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时曾经这样说到,按传统的观点看,自然科学坚持将自然描述为确定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人文科学则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两者似乎不可协调,但普里高津坚信:新模型的产生将使物理学获得新生——新物理学将弥补整合那些总是把自然描述成确定性实体的结果的自然科学与强调人性自由和责任的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时间的问题上来,从古到今,时间问题就一直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为何不索性把时间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的过程与结果看成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共同合作的契机,让时间问题成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流、沟通、合作的渠道,让二者的结合在时间的探寻里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个时候让我回想起那句奥古斯丁的经典名言,时间是什么,你不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我,我便糊涂了。

三、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时间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时间概念上的争议暴露出两种文化的分裂。有的人文主义指责自然科学家埋头于一大堆枯燥的公式、数字、图表组成的非人性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缺乏对人的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缺乏对科学形而上的思考。科学活动不仅必须以某种价值为先决条件,而且自身具有内在价值。科学坚持客观的依据,实践的检验,合理的怀疑,多元的思考,

[1]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事物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另一种事物(组诗)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单独中的洞见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