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荣
自从2002年实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在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开展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改革。近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实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似乎并没能扭转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笔者在本文试图探讨“集中强化学习”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尤其是部属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上海交大、南开等大学,把大学英语学分都压缩到6~9学分,同时,开设英语选修课程(如口语、写作、听力、翻译等;或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加以延续大学英语教学。但对于全国大多数的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学生的英语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基础性的大学英语教学还不可或缺。那么,这门费时低效的大学英语课是否可以通过“集中强化学习”(教学总学时不变,把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压缩到一年完成)的方式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呢?笔者在本文试图探讨“集中强化学习”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既有全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作为普通院校的特殊性。在部属重点大学里,不少新生基本达到《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水平;但是,在普通高等院校不少新生的英语水平还达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级教学水平。以笔者所在某普通理工科大学为例:2011年入学的新生分级测试成绩达到一级教学水平的只占25.4%。可以说,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尚需提高,作为基础性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是分四学期完成,每周4学时,每学期完成64学时,两年共计完成256学时。但是这种历时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并没有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反而,得到的是各方的不满和指责。一方面,学生觉得漫长的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对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多大的帮助,学习英语的兴趣难以保持,同时,两年英语学习的压力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觉得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普遍有懈怠松散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对英语课的积极性。
2003年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要达到八级水平,大约为3300词汇量,优秀高中毕业生要达到九级水平,词汇量为4500.《课标》规定高中英语必修课为6-10级的综合英语,选修课有初级笔译、应用文写作、报刊阅读、演讲与辩论、科技英语、文学赏析入门等。
而2003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提出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课程要求》中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的词汇量为4795。《课程要求》规定有一般要求到更高要求的6级综合英语,选修课有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英语口语、英美报刊、外贸英语等。对照《课标》和《课程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基本接近。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有望在高中里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即便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有所欠缺,学生中学阶段的英语积累也足以通过一年的集中强化学习达到质的飞跃。范文芳(2000)指出:“从小学到高中,通过12年的英语教学,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打下较为扎实和全面的英语基础,尤其是在听说等基本技能方面有重大突破。进入大学的学生不必再花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学习基础英语。”
较早的外语强化训练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为培养战时急需的德、法、日等多语种翻译及侦听人员而在全国55所大学开办的部队特别语言训练课程。他们当时就采用了高密度、高强度的外语教学方法。一周6天,每天上6节课,6周围一个循环。一般一个完整的课程包括2-3个循环。这种速成的高强度学习满足了当时战争的需要。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也对派往国外学习进修和工作的大批学者、科研人员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外语强化培训。培训一般采用高强度、高密度的教学方式,一般每周有20节课,结果证明效果是比较显著的(文秋芳,2008)。
现在国内的高校里也有类似的语言强化班值得大学英语教学借鉴的。同济大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有项规定:凡高考英语分数在130分以上者,都可报名参加为期一年的德语强化班。经过一年的集中强化学习(每周18学时),学生已具备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能进行日常对话,写一篇400-500字的文章。在2002年(束定芳,2004)所调查的3个班全国德语四级通过率达95%。90%的学生认为在理想的情况下,外语学习时间可压缩至3年以下,甚至1年。
现在很多高校招收的德语、法语、日语等非通用语言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零起点”的。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零起点”,经过四年完整的正规系统学习,毕业后一般都能胜任普通的外事工作。据日语专业的老师介绍,在中学一直学日语的学生比“零起点”的学生也就有大约一年的优势,“零起点”的学生经过一年集中学习似乎可以说和中学6年的分散学习效果差不多。
“集中强化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我们进行教学尝试的根本,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举措: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将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安排在一学年完成。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要保持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时数不变,每周8学时,一年下来还是完成256学时的学习,保证一周中四天都有两学时的英语课。第二步,此后的大学英语学习安排可以通过校园平台提供的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发觉自己的兴趣点,延续英语学习。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英语选修课程(如与专业相关的ESP课程),这样有利于培养一部分既懂专业又会英语的高端人才。
采用这样相对集中的强化学习的英语教学,能够保证学生更多的接触英语学习情景,强化学习效果,改变以往分散学习带来的边学边忘,费时低效的状况,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集中强化学习学生易于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成就感,进而对英语学习做出积极的反应。
笔者认为“集中强化学习”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困难因素的,如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方面对课程安排的协调等。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1]范文芳.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外语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