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禾 潘 珅
来自穆斯林的艺术
——浅谈回族宗教音乐的种类、艺术特征
付 禾 潘 珅
中国少数民族都有着其绚烂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大分散,小集中于全国各地。回族和各民族兄弟一样,在悠久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累中,营造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民族音乐。然而伊斯兰宗教音乐又是回族音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伊斯兰教是回族信奉的唯一宗教,因而研究回族宗教音乐必须要与伊斯兰宗教音乐相结合。伊斯兰音乐由于民族大迁移,从中亚流至印度、中国,并与各国民族音乐结合渗透,从而发展成新的宗教音乐。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受伊斯兰教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展产生的。本文将伊斯兰宗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相结合,介绍回族宗教音乐的艺术特征。
伊斯兰教 回族 宗教音乐 特点
谈到回族音乐,人们不免都会想起回荡在山间的“花儿”,但是除了“花儿”外,很少有人了解回族音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回族宗教音乐。
想要了解回族宗教音乐,就必须先说明回族信奉的唯一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622年。今天,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十几亿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北岸、中东、南亚、东南亚群岛,延续至印度、西欧、北美、东亚、南非。这样全球化的群体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地产生着巨大的互动。
伊斯兰教创立后,首先借助于音乐的感召力,对古朴的阿拉伯音乐进行改造并为其服务。受其影响,回族的宗教音乐同样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完善更新,既保留原始阿拉伯音乐衣钵,又融入了中国西北民俗曲调。使之更符合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伊斯兰曾在丝绸之路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作为文化的载体使阿拉伯文化和我国多民族文化频繁的交流,相互影响。伊斯兰宗教音乐多为歌唱性的音调来吟咏《古兰经》和一些赞美真主的诗词,其种类也较为丰富。
(一)双节歌调
每逢回族传统的“开斋节”、“宰牲节”等盛大的宗教节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要沐浴盛装,举行规模盛大的诵经祈祷仪式。集体咏唱赞美真主的“双节歌”。其中常用“大赞”、“完赞”、“呼图白”、“安乃比呀”、“特里维赫”等。此类歌调有领唱咏、有合咏。节奏较为规整,音调宏伟昂扬。也有的是庄严肃穆的颂歌风格或有力的进行曲风格。
(二)宣礼歌调
宣礼时用的歌调。宣礼是伊斯兰教独特的宗教仪式之一。宣礼是指由清真寺声音洪亮的宣礼员在宣礼楼上召唤教民到清真寺做礼拜时持续高声召唤的音调。阿拉伯语称“阿赞”。宣礼调因地区文化氛围、教内派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三)礼拜歌调
礼拜歌调较为丰富,吟咏内容以《杂学》(穆斯林修工最基础的经典)和《古兰经》为主。一本《古兰经》共114章,6059节,都用不同的音调吟咏。异域多彩的吟咏保存了纯正的阿拉伯风格,其中地方民族音调的融入也体现了中国回族宗教音乐的特征。
(四)讲述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功修的歌调
这类歌调在全国各地回族中都有流传,主要在经堂教育和日常宗教性活动中使用,有时也在礼拜或节日会礼中穿插在赞词中诵唱。如:《清真言》、《作证言》等。这类歌调除少量有明显伊斯兰音调特点,用阿拉伯、波斯语咏诵,大部分是各地宗教学者在推行经堂教育中,用中国传统乐调或民间曲调填词创编的。
(五)赞主赞圣诗歌调
此类歌调在民俗活动中为弘扬教义、赞美真主而创编的。多采用赞美歌和赞颂歌调题材,形式多样,单段体,多段体,回旋曲等结构都有采用。由于音乐元素来源不同,各教派或地区传唱的赞词歌调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
(六)经堂劝化歌
指一些在各地回族中传唱的宣传伊斯兰教义和劝化人弃恶从善的歌调。这类歌调绝大部分是用汉语和中国传统音调以及当地民间曲调传遍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就流传着这类歌调,劝化穆民归信主命,认真礼拜把手五劝等。
(七)拿手赞词
穆斯林在平时见面打招呼时经常念诵的赞词也是有一定的音调的。赞词大部分是用古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伊斯兰传统音调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不过也有一小部分赞词是吸收融合中国传统音调创编的。有些传入的伊斯兰宗教音调因语言和审美习惯的不同而中国化或地方化了,所以回族的吟诵音乐既保留了伊斯兰音调的根源,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地方性音乐元素。形成以伊斯兰音乐为主调的变体——回族宗教音乐。
(八)“穆罕曼斯”“麦达耶哈”
回族的本源宗教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和回族人民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广泛的联系。我国回族是东来的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和中国土著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因而,伊斯兰教是回族信奉的唯一宗教。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回族。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回族伊斯兰教分为“虎伏耶”“哲合忍耶”“尕得忍耶”“格迪木”“依黑瓦尼”等教派。这几个教派每日用高亢、优美、洪亮的音调进行五次礼拜特别是在赞圣、念班克、呼图拜等时,旋律优美声音动听。由于回族各个教派不同的原因,历代教主传授的音调也不同,加之有的教派在朝觐时还学习了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音调,在“哲和忍耶”教派内部就产生了两种特殊的音乐种类:一类叫也门调(穆罕曼斯)是由该教派第一代教主从也门传入的,另一类叫麦加调(麦达耶哈)是由早期赴麦加朝觐者根据伊斯兰传统音调和中国传统音调进行创编的。这两类歌调古朴、高亢、优美,宗教气息浓厚。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民的精神宝典,它在教民生活学习当中是至关重要而且是必须的。所以教民吟唱《古兰经》所用的礼拜歌音调不仅是最丰富的,而且还保存了纯正的阿拉伯音乐特征,它被学者称为“伊斯兰音调的宝库”。《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它独特的修辞、韵脚、节奏、旋律,在吟唱时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完美,继承了阿拉伯、波斯诗歌的遗风,构成较为优美神圣的艺术境界,引人进入愉悦、高尚的精神境界。它所蕴含的韵律和音乐,使它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吟咏《古兰经》的章节是各国穆斯林在宗教礼仪和日常宗教性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回族穆斯林也是如此,其吟咏的方式方法与伊斯兰教的传统一脉相承。但因地区、教派不同,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节奏音调的变化。在中国西北的哲合忍耶门宦的穆斯林主张用最美的声音赞美真主,其特点是高声吟咏《古兰经》,因此也被称为“高念派”“高声派”他们认为高声吟咏《古兰经》可以使声音传到各家各户,听到的人们都可以为作证。其所谓乐调就是用歌唱性声调念诵《古兰经》或类似赞美诗一样的经文,他们谓之“赞喜主诗文”或“赞圣歌”和赞主诗词”古朴悠长,吟诵时有领有合咏者感情丰富,听者出神入化,使人身临其境。因为地区和教派的不同,在继承传统伊斯兰音调的基础上,各地区的穆斯林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调编创了一些新的赞主词,以吻合当地教民的喜好,达到弘扬教义的极好效果。而在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念诵《古兰经》时就更加的有特点,其声调不仅富有浓郁的阿拉伯韵味,还带有地区的方言和民歌的声调。以“先知赞歌”、“赞主诗词”为代表。宁夏的穆斯林在“赞主”“赞圣”和“赞歌”时,通常领合穿插,抑扬顿挫,一气呵成,少则吟诵一小时,多则三小时。这些吟诵的形式方法和阿拉伯民间吟唱诗歌的方式极为相似。阿拉伯地区韵律悠长的吟诵诗歌通常为两小时左右。中国的穆斯林继承了这种吟诵形式,只在音调上不断吸收各穆斯林国家的音调和我国传统民间乐调,从而发展创造了具有独特色彩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礼仪乐调。
回族宗教音乐长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衍。因源流、教派、地域的不同,在调式、音阶、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音乐风格和特色既有共性,也有地域性和流派性,是以中国化、地方化的伊斯兰音调为鲜明特色,长期在全国各地穆斯林中传衍发展的。伊斯兰教初创时期,其诵经赞圣的音调主要来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民间音乐以及古阿拉伯和波斯民间盛行的商旅歌和游吟诗人吟唱的音调等,这是构成早期伊斯兰音调的基础。阿拉伯吟诵音调古朴单纯,非常注重词句的重音位置和声调的变换,吟诵时有以轻重相间,动静交错的多变节奏和韵律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伊斯兰教创立之后,穆斯林为表示对真主和创教圣贤穆罕穆德的崇敬,用阿拉伯、波斯民间流传的一种真假声交替、一唱众合的形式的歌调,创编了一些在礼拜间歇的宗教庆典上吟咏的赞圣赞主歌。早期的赞歌节奏较为规范,音调丰富。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中西亚各国的民间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开始与伊斯兰音乐融合。叙利亚、土耳其等国流行的天主教圣乐的调式与复合节拍,丰富了伊斯兰教的礼拜歌、应答式赞圣歌等的表现力。有些伊斯兰国家的赞圣歌还采用了合唱多声部结合的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民对真主的崇拜和敬仰。
现今在国内回族宗教音乐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众以吟诵《古兰经》为主要内容。
绝大部分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吟诵。
音调吟咏性较强,旋律线条较平稳。但语音声调等方面被汉化或地方化,以及审美、演唱习惯等的不同,只有一部分仍保留着一些纯正古朴的阿拉伯四音曲调的独特韵味。有些音调在长期流传中有了明显的中国化和地方化的倾向。
同一文辞的音调或段落由于地域、教派、语言的不同和长期用口传心授方式传衍,在结构、分句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造成调式、音阶、旋律、节奏等方面出现较多的差异。
穆斯林在日常功修时吟诵的音调风格阔达、庄重沉静,宗教气息浓厚,给人以幽婉超凡之感。而教众在履行义务时吟咏的音调多较为轻快明朗、世俗气息较为浓厚。
总的来说回族宗教音乐既有伊斯兰音调特点,又有回族自己的特点。它和中国传统音调相比有明显的异域风味,但与纯正的伊斯兰音乐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化的元素也较为丰富。
回族,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回族宗教音乐体现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特点。
[1]刘同生、靳宗伟:《宁夏宗教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9月.
[2]田青:《宗教音乐卷》.2003年9月.
(付禾: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潘珅: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