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 庞青月
中介语的成因及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启示
董丽 庞青月
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一类语言,在达到精通之前,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写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多年来,由于受高考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英语学习已经基本上异化为各种练习,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写作则受到了忽视,写作目的的贯彻也就难如人意,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写作中总是难以避免地写出一些带有明显母语思维模式的句子。本文从中介语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启示。
中介语(inter-language) 是首创者赛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出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中介语理论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呈现出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发展过程。“要达到目的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依据中介语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理论,中介语的深层处潜藏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称之为母语迁移策略(Strategy of transfer),即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利用由经验积累和储存组成的认知结构而掌握的本族语(Native language)语言体系和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表达新的语言现象。这种表达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母语思维,其句式也往往是比较接近母语的句式。
在我国,无论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还是从中学时期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在学英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对汉语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能力,形成了成熟的汉语思维模式,并且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完全的了解,因此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这种和自己的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试图尽量多地找出和母语之间的异同,以更好地比较和对照,尤其是初学者,在学习时这种现象就尤其普遍。如下列句子:
1.My Chinese teacher is a beautiful young girl.
2.I like English.
3.The flower is very beautiful.
这些句子和汉语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基本对等的。由此初学者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认为两种语言大致对等,于是也就很容易用汉语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学到一定的程度时,这种现象就更频繁,以至于学生自己已经意识不到自己说出来的到底是正确的英语还是用英语单词来堆砌出来的汉语句式。比如:
1.It was too late when I went to sleep last night.(昨晚我睡觉时天已经很晚了)
2.The wind is so big that I can hardly breathe. (风太大了,我几乎无法呼吸)
3.I have to pay too much to grow up, and it is my pity...(我得付出很多才能长大,这是我的遗憾)
虽然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地方,但由于生存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它们无论在文字形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形成了句式上的不同;并且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其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其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深受汉语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学习者在英语表述遇到障碍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借助汉语思维,并把汉语的表述方式和句法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中。因此,在英语日常交际和写作中,无论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有多么高,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都难免带有汉语的痕迹。
中介语在学生写作中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加以纠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有效地引导中介语的发展方向,使之有助于交流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端正对中介语的态度
学习英语的目标是要掌握“标准英语”。要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使用的英语越接近“标准英语”越好。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所使用的中介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达到标准英语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克服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中的急躁情绪和焦虑心理,充分发挥中介语的积极作用。针对学生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中介语不能过多地指责,应区分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不能期望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能有和目的语一致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的语言运用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应该从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来衡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能简单地以符合或不符合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正确的目的语模式,让学生不断地模仿,形成语感,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用目的语来思考、回答问题,加快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能逐渐地向目的语靠拢,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中介语。
(二)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Mary Finocchiaro把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异同的能力列为外语教学的五项重要目标之一。她认为,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标准语言的判断能力,学会在适当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中介语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断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能使学生更多地融入到相应的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将其贯穿到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加强文化习得和文化教学,展开语言实践及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随时吸收文化营养,增强文化意识,较快地扩大知识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语言观。这也正是减少中介语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介语的产生与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对待这种关系并对其进行透彻分析使我们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并包容这种学习过程中的语言使用不当现象,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看成是无缘无故的语言错误,从而更客观地寻找这种语言使用不当的根源,以削弱母语的干扰,减少中介语的产生,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基本功,保证目的语语言输入的量与质之间的平衡,强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握好语言的正确性,同时更注重语言的得体性,不断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语言系统尽快向目的语接近,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1]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转引自夏新蓉. 中国式英语和英语教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董丽:石家庄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庞青月:石家庄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