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2011-08-15 00:45:37翟栋修王硕
大家 2011年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技能体育

翟栋修 王硕

大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翟栋修 王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制定的伟大战略。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道德观念等的素质任务。体育教学特殊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健康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能,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任务。已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格的目的。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人的素质一般来说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要素组成,包括人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后天学习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人的素质的形成由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实践等途径获得。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思想、能力、品格。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的系统整合。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从教育思想、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教育的始终,通过优化教育过程的整体实现其最终目的。素质教育的概念人们讨论了多年,基本认为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实现教育方针内容为目标,注重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为根本目的,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体育教育的涵义

学校实施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止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习惯,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保证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享受运动的美感和愉悦感。学会锻炼,重视健康,理解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精神高度结合的目的性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习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体育技能活动的安排,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对个体的健康水平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大学体育教学也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区别在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而不是像其他课程教学那样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通过系统的全面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实质是在基础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体育技术锻炼,实现技术转换成技能,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体育教学除了思维活动外,更强调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以身体参的规律活动为主要特征。在身体科学化的动态活动中,感觉和体会运动带来的身体变化,并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所以身体运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又一重要特征。

四、大学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持续一生。目前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体育素质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终身受益体育活动,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所以我们说学校体育教学是对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掌握赋予新的涵义和要求,即体育技术和技能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在课余时间也要进行体育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现代体育发展的特色。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在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教师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是素质教育的特征。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反复运动中感受成功与愉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个人的气质、能力和自我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形成了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理论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也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未来的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应人类社会。当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的时候 就要适应社会。一个人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与他人和群体的关联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个性和价值观、习惯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则可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符合社会规范的约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们在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过程中,慢慢地培养了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一定会得到培养,逐渐地消除胆怯心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自卑意识、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体育教学过程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从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同时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形成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培养集体注意精神。

[1]张婷.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13.

[2]滕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0.

[3]武英满.体育课程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2010.9.

(翟栋修: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王硕: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技能体育
高级技能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