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8-15 00:45:37郗芙蓉孙晓
大家 2011年5期
关键词:灌输道德德育

郗芙蓉 孙晓

知行合一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郗芙蓉 孙晓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高校作为宣传和普及德育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着培养高端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光荣使命。因此,高校德育教育无论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行为的切实履行等各个方面,都彰显着非凡的优势,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面对教育大众化、信息网络化等外部因素的冲击,高校德育教育面临重大考验,各种问题逐渐产生。

一、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教育理念重认知轻践行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报告颁布以来,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理念的指引下,高校这个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德育为先”理念的提出,确立了高校德育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重口号轻落实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的特色之一,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目标性。它要求大学生要有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等。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尤其是意识形态决定的。众所周知,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教育行为,它必然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甚至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这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在我国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中也有深刻体现:“三观”教育要求大学生具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等。

(三)高校德育教育方法重理论灌输,轻道德养成

在高校里,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来实现的,传授方式也多采取了单一灌输的方法。虽然各高校相继设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和“两课”基地,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措施存在着重理论灌输,忽视道德养成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些课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品德课等本身就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带有约定俗成的色彩,加之单一的理论灌输法缺乏新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主体需要的关注、情感的培养等。特别是全球化、网络化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四)高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重量轻质,缺乏从知到行的综合评价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大多采取量化的检验标准,这些量化代替质化的做法看似有效,实际上却无法检验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德育内容在学生具体践行中的真正效果。以学分制为例,虽然学分制打破了我国高校传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即班级,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观念,但是太过强调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重量轻质的误区,即认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要以德育量化作为评判标准,只要在考核中达到量的指标,就等同于具备了道德修养,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德育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高校德育教育理念首先,要落实“德育为先”。由于未能真正落实“德育为先”,学术界对这一理念的正确与否争议颇多。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德育为先”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把德育放到首位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还是人的意识属性的具体体现;第二,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三,把德育放到首位也是各国政府的共同意志。

其次,要提倡“知德行善”。树立和落实“德育为先”是转变高校德育教育理念的基础,因此,我们还要做到 “知德行善”,即不仅要熟悉道德行为的基本规范,更要将这些规范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要坚持全球开放德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德育;要坚持人本德育理念,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坚持个性化德育理念,真正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

(二)革新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首先,要树立知行合一的荣辱观,不仅要了解什么是“八荣八耻”,更要真正领会其实质,并付诸实践;其次,要将爱国主义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不能简单的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当作口号,也不能单纯的只讲爱国主义,还要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融入其中,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区域差异发展;再次,要将道德规范与责任教育、信仰教育相结合。所谓责任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活动。而关于信仰教育,我们看到: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明显,对未来发展、社会需求漠不关心,没有一个自省、自觉的体悟,将理想、追求,传统的道德规范当做教条弃之脑后。

(三)完善高校德育教育方法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实现知识灌输与知识渗透、情景体验相结合。德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单纯灌输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将知识灌输融入情景中,在知识渗透中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知识的内化,达到共鸣。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活动道德教育法,如辩论法、对话法、体验唤起法、角色互换法等;二是启发式德育教育法,即通过启发、体验、情境体验等方式,寻求与受教育者自身息息相关的契合点,从而发掘其潜在特质,引发共鸣,最终促进其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为道德践行的切实履行提供可靠指导。其次,单一灌输与师生“对话”并重。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来说,不仅要拥有广博专深的道德知识储备,更要具有健康的人格、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要有人格的感召力,做学生信服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对话”中将正确的德育知识传递到他们的内心,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四)健全高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马克思指出:“评价即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因此,健全高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是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做到:首先,变“威权”竞争为高雅“求知”。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主要倾向于“威权”竞争机制,忽视了学生自主评价的重要性,因此要变“威权”竞争为高雅的“求知”,即评价不是单方面、被动的,应该树立正确、积极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在“求知”中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好的展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实现学生品德考核生活化。所谓品德评价就是对一定客体的道德价值的评估、比较、预测,它是衡量学校德育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德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机制,要实现评价向学生道德生活的回归,实现学生品德考核的生活化。

[1]李现曾,孔琳,王凤英.自省与重整:新世纪大学德育理念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2]盛友兴.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J].德育园地,2009.12.

(郗芙蓉: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晓: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灌输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奥秘(2018年12期)2018-12-19 09:07:32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