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赵乾琦 王晶
浅析体操普修课学习力的构成因素
李洋 赵乾琦 王晶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的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会学习”。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六大类课程之一的体操类课程的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体操学习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主体的发展受制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只重视外部因素对主体发展的影响,忽视主体内部因素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地实现主体的发展。就“教”与“学”而言,教是教师发出的并指向学生的行为,学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并指向学习内容的活动,所以,“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
(一)研究对象: 学生体操普修课学习能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教学论》、《学习能力学》、《体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书籍和近几年全国体育期刊有关学习能力方面的文章。
2.逻辑分析法: 利用获得的信息考察学习能力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其内部逻辑的基础上再现其发展。
(一)体操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如果学生没有愿望掌握该动作,这个时候教师要找学生谈心,分析当前体操教学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让他们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利用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投入到体操技能练习中。有时因学生的胆怯,从而导致肌肉过分紧张,而不能按要领完成动作,这时教师可以重点加强这部分学生的保护和帮助,让他们在练习中消除思想顾虑,增强练习的信心。
(二)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学习的特点
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着学科和术科,由于术科同学科相比有自身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就造成术科学习与学科学习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概括来讲,术科学习有以下特点:(1)术科学习的知识多为程序性知识。(2)术科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性知识。(3)术科学习活动主要以外显的操作动作来进行。(4)术科学习要遵循操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1.本体感知性的特点
本体感知性特点是指在完成体操动作过程中靠本体感觉判断肌肉用力的准确性和动作完成情况的时相。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项目练习者可以在还没有建立完成动作的本体感觉就可以初步独立完成动作,并直接通过视觉观察自己所做的动作技术和姿势是否正确,但绝大部分体操动作则不然。
2.保护帮助的特点
由于体操项目的器械特点以及动作的非常规性,决定了每一个动作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却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始终蕴藏着一定的危险性。这会使学习者产生因完不成动作或失去平衡从器械上掉下的害怕心理。要消除学习的恐惧心理,除了明确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外,还必须运用有效的措施—保护帮助,给学习者以安全感。在初学阶段,要对学习者进行保护,使学习者敢于上器械做练习,通过保护者的保护措施减轻学习者素质和心理上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逐步体会动作要领,准确掌握肌肉用力的时机、大小和方向,达到初步独立完成动作的教学目的。
3.技能迁移性的特点
在体操学习过程中,技术难度逐渐增加,新动作相继出现,然而每个新技术都是在不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有明显的顺序性。然而,在学习基本技术中所形成的技能,必然要迁移到新技术的学习中去。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动作技能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动作技能的迁移性。体操是典型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技术类型、难度层次多,但各动作技术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在动作形式、技术结构、完成各技术环节的运动方向、肌肉用力的部位、大小、时机上存在着类似的技术要素。
(三)体操教学中学习能力的构成与要素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操学习而言,学习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在体操学习前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二、使学生获得体操知识、体操技能、体操教学技能;三、使学生对体操学习活动发挥主动、直接、稳定的调节作用;四、使学生将已掌握的体操知识、体操技能和体操教学技能高度概括化、网络化,形成解决未来体操教学的程序化的活动经验结构。我们按照学习能力在体操学习中的不同作用,将体操学习中的学习能力分为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
1.组织体操学习活动的能力
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又叫元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事物进行全面了解与整体的监控和调节的能力,是保证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在体操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没有一定的组织学习活动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陷入极大的盲目性,无所适从,而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不但善于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能为实现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组织学习活动能力的主要成分有: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选择适宜学习方法的能力等,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先导。
2.获取体操知识的能力
获取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很好地理解、消化、吸收从外界获取体操知识、技能的基本能力,是保证学生体操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它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将未知的体操知识、技能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这是学习能力的关键。具体来讲,获得能力包含以下内容:阅读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3.自我调控能力
有人认为:“成功的教育过程应是一个能实现由他控向自控转化的过程,倘若学生在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之后不具备应有的自控能力,则这个教育过程就是失败的。”由此可见,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体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体操学习行为实施调节和监控的能力,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总的看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操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自我调控能力包含以下内容:
4.运用体操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对“问题解决”有明确的界定,所谓问题解决是指“运用自己的己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常规问题解决。“要求发展新方法的问题解决称为创造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成方法的问题解决称为常规问题解决”我们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将体操学习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定义为: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体操知识、技能去成功地寻找达到指导体操教学和社会体育活动等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能力。它是学生在体操学习中学习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具体表现。掌握体操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能把所学到的体操知识、技能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体操教学中的学习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是由多种能力相互作用而存在,即为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练习能力较强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编操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体操课程的学习进程都具有各自不可缺少的地位和重要性。
(李洋 赵乾琦 王晶:河北体育学院。)